夕佳山民俗博物館在一九九六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 於江安縣夕佳山境內。根據史料記載明代錫姓富戶在此建園。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進行擴建。規模宏大,現存房舍108間,建築面積5146平方米,是典型的傳統民居。從大門而進,依次為前廳、後廳、兩側翼配有廂房,組成兩個大的四合院。前廳是主要建築,處在整個方舍的中部,兩翼廂房之後是若干個大小不等的四合院。左右是作坊、倉庫及僕役住宅;右面長廊後是戲台,再後面是怡園,院內配有小橋荷花、假山竹樹,環境幽靜別致,四周設有、書房 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川省夕佳山民俗博物館
- 外文名稱:Museum of Folk Customs in Xijiashan
- 類別:地區民族博物館
- 地點:四川省江安縣夕佳山鄉
- 竣工時間:1930年
- 開放時間:1988年9月建館
- 館藏精品:反映了川南漢民族古代生產、生活習俗
館址位置,管轄隸屬,館舍介紹,展覽設定,館藏文物,發展歷史,開放時間,
館址位置
管轄隸屬
1988年9月建館。隸屬於江安縣文化旅遊局。
館舍介紹
該館館址原為-黃氏家族的住宅,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4),歷經清代和1930年多次維修擴建。新中國成立後,收歸國有,當時為鄉政府所在地。
博物館占地面積20196平方米,建築面積5172平方米。
展覽設定
夕佳山民俗博物館展示了,古民居的木雕石刻是十分精湛的藝術家。雕刻的內容有“魚樵耕讀”、“福祿壽喜”、“二十四孝”、“梅蘭菊竹”、“松竹梅”、“琴棋書畫”、“文武雙全”和戲曲故事等圖案,栩栩如生,反映了封建文化的內函思想。它除了顯示封建莊園的完整功能外,還具有古典園林布局嚴謹、主次分明、移步換景、小中見大的建築藝術特色。
館藏文物
四川省夕佳山民俗博物館,館藏文物1062件,有陶器、鑄器、木器、竹器、服飾、瓷器、刺繡、竹木石雕、字畫、碑刻、拓片等文物。
博物館曾出版《簡介》、《川南民居建築特色》和《風俗觀瑣淡》等。
發展歷史
博物館建於這座古民居內。古民居為二進四合院布局,小青瓦蓋頂,懸山穿斗抬梁式的木結構建築、有天井十一個。四角建有碉樓,院內分別建有金庫、地牢、繡樓、花園、宴賓樓、客廳分上中下三個,分別接待不同的客人,院內還建有學館、藏書閣、戲台、工字廳、糧倉、長工屋、織布房、馬房、碾房、轎房、暖閣等。古居民是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研究封建社會的“活化石”。民居周圍還棲息著數以千計的白鷺,是“天然鷺鳥公園”。
夕佳山民居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築群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江安縣城東南20公里的夕佳山鄉壩上村,建於明萬曆四十年,經清、民國時期幾次大的修葺,至今保存完整。
老宅坐南朝北,置臨層層淺丘,有"千人拱手,萬山來朝"的運勢。整座莊園占地6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餘平方米,為懸山穿斗式木質結構,房舍123間,深院高牆,飛檐黛瓦,古木參天,掩映於修竹茂林之中。建築為組合四合院式,縱深三進,大門、正廳、後廳依次置於中軸線上,中軸線左、右又各錯落有致地置有三進廂房,整個布局形如一展翅欲飛的仙鶴立於一個古瓶之上,意為平(瓶)安鶴祥(翔)。
夕佳山莊園,又稱夕佳山民俗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宜賓(吃,住,游,購,娛)市江安縣境內,距縣城21公里,宜賓市89公里,瀘州(吃,住,游,購,娛)市60公里。
莊園始建於明萬曆年,高牆深築,屋宇軒昂,呈三進四合院排列,占地1萬餘平方米,有大小房123間。整個建築系懸山穿斗式小青瓦木質結構,布局嚴謹,主次分明,開合有序,保留下明清以來的民間建築風格,具有典型的“川南莊園” 特色。莊園內有門樓、前廳、正廳、天井、客廳、堂屋、過廳、戲樓、花廳等分布其中;還有小橋流水,怪石嶙峋,小巧雅靜,清朗幽雅的怡園,是一座具有四川 園林和江南園林兼而有之的私家花園。整座莊園結構宏大,錯落有致,雕刻精美,古樸生動。園內環境清幽,格調高雅,生態佳好。莊園四周還有上百畝的楨楠林,每逢春夏,成千上萬隻白鷺、蒼鷺雲集林中,宛若片片白雲,鑲嵌浮動於林梢樹叢,它們在林中營巢棲息,啁啾終日,景色十分壯觀美麗。
莊園選址十分講究,因而實用功能齊全,是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的縮影,也是農耕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整個莊園展現的是一部可供人們感受和探索的“等級制度”、“宗法制度”、“男尊女卑 ” 等封建體制、思想、觀念的歷史教科書。
開放時間
民俗館每天上午 8:30 - 17:30 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