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32年,四川壁山(現重慶市管轄)人張安欽、四川德陽人陳甸侯、四川蓬安人呂念修在唐文山等實業家的支持下,創建了私立南充成達中學,由從日本留學歸來的陳甸侯擔任首任校長,校址設在順慶城(今南充市順慶區)正南街的五顯廟和藥王廟內。
1936年,校址遷至順慶城區小西街天上宮(今南充職業技術學院本部)。
1939年8月,日軍進犯巴蜀,為避日軍飛機轟炸的干擾,又將校址遷往南充縣的羅家場(今高坪區江陵鎮)。在羅家場辦學期間,學校設有國小部、初級中學部和高級中學部,並實行分部管理。
1949年12月10日南充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了私立成達中學。
1950年4月,南充縣級機關從老縣城(今南充市順慶城區)黌牆街合作金庫遷至龍門場張爺廟(今龍門鎮第一國小內),
1951年5月再遷至龍門場的龍門寺(今龍門中學內),被南充縣人民政府接管後的私立成達中學,也隨之從羅家場遷至南充縣的縣級機關所在地龍門鎮,並更名為南充縣第四中學。為適應建國後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
1956年初,南充縣第四中學開設了一個幼師班。同年,根據四川省教育廳“關於開辦速成師範班、解決國小師資”的通知精神及相關要求,南充縣即在第四中學開辦速成師範班。
1957年春,南充縣速成師範班從龍門鎮遷至南充市文豐街國小內與原南充市(今順慶區)聯合辦學;1958年秋季,聯辦的南充縣速成師範班又遷至都尉二小;1959年,南充縣速成師範班再遷回南充縣第四中學內,同年底,南充縣速成師範班停辦。
1960年初,經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南充地區行政公署批准,成立南充縣東觀師範學校,選址於南充縣東觀鎮五村(鄧家壩)。1961年初,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南充縣東觀師範學校奉命停辦。
1971年3月10日,為解決“文革”後期全面複課的師資欠缺問題,在南充縣龍門鎮的龍門中學分部(今南充師範學校內)開辦南充縣中國小教師訓練班(簡稱“師訓班”)。此間,在南充縣中國小教師訓練班內還設立了“紅師班”,“紅師班”並無專門的教學機構和教學及教務人員,所招收的學員均由南充縣中國小教師訓練班的教師負責其教學培訓工作。1974年,南充縣中國小教師訓練班撤銷後至1977年初,校舍均為南充縣教師進修學校暫用。1977年1月17日,四川省南充縣師範學校宣告成立,南充縣教師進修學校遷往南充縣文教局內。
1977年1月17日,四川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南充縣師範學校,隸屬南充縣人民政府、南充地區教育局領導,屬正縣級事業單位,校址設在原南充縣中國小教師訓練班所在地。南充縣師範學校的辦學性質為面向社會招收國中畢業生、學制3年、培養農村國小教師的中等專業師範學校,並於1977年3月5日召開了南充縣師範學校成立掛牌大會。
1993年12月,國務院批准南充地區撤地設市,南充縣師範學校即劃歸南充市直管,並將“四川省南充縣師範學校”更名為“四川省南充師範學校”。
2002年6月,經四川師範學院院長辦公會議決定,並報經四川省教育廳備案,同意以南充師範學校為主體,組建“四川師範學院南充初等教育學院”,隨著四川師範學院升格為西華師範大學,又更名為“西華師範大學南充初等教育學院”,並保留“四川省南充師範學校”校名。
學校介紹
校園面積103畝,規劃用地300畝,建築總面積9萬平方米,在校學生3000餘人。學校建成安防、網路、廣播、監控四大系統,有心理成長指導中心、國語測試中心、學生藝術活動中心、數控銑削車間、CAD/CAM套用中心、幼兒保育實訓中心、西點烹飪實訓室、休閒體育實訓室、舞蹈實訓室、計算機雲機房等設施設備。圖書館藏書8萬餘冊,電子圖書達30萬冊。學校現有教職工202人,其中碩士研究生53人,高級專業技術職務50人,雙師型教師57人,四川省優秀教師3人,嘉陵江名師1人。
學校前身是1932年創建的私立南充成達中學,1977年成立“四川省南充縣師範學校”,1993年更名為“四川省南充師範學校”,2001年批准成為具有五年制(大專)招生資格的學校,2002年與西華師範大學聯合辦學,成立了“西華師範大學南充初等教育學院”。學校先後獲得四川省文明單位、四川省衛生先進單位、四川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四川省綠化示範學校、教育部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國家級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等榮譽稱號。
專業設定
現主要開設有五年一貫制學前教育、計算機套用、數控技術套用專業,三年制學前教育(幼兒保育)、舞蹈表演、計算機套用、數控技術套用、休閒體育服務與管理、西餐烹飪專業。其中學前教育專業是省級中等職業學校示範建設專業。
現任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