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規劃

四川省“十二五”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規劃

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四川省人民健康水平,根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四川省委九屆八次全會精神、國家《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要求,2011年12月1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川辦發〔2011〕85號 印發《四川省“十二五”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規劃》。該《規劃》分“十二五”醫藥衛生髮展面臨的形勢,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4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十二五”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規劃
  • 文號:川辦發〔2011〕85號
  • 地區:四川省
  • 時間: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通知,發展規劃,形勢,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

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十二五”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川辦發〔2011〕85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四川省“十二五”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發展規劃

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省人民健康水平,根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八次全會精神、國家《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要求,結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居民健康需求編制本規劃。

形勢

(一)“十一五”醫藥衛生事業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是我省醫藥衛生投入最多、發展最快、成效最大的5年,也是人民民眾得實惠最多的5年,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
1.體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省委、省政府及時制定下發了《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川委發〔2009〕21號)等重要檔案,調整財政預算,落實各項資金保障;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高度重視,積極推進;各級人大、政協高度關注、指導監督;人民民眾關心支持、積極參與。全省新農合制度實現全覆蓋,新農合籌資水平和農民受益程度顯著提升;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實施;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明顯加快;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有效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逐步推進。
2.醫療衛生資源大幅增加。“十一五”期末,全省醫療衛生機構數達到74311個,較“十五”末增長2.64%;全省醫療衛生人員總數達46萬人,較“十五”末增長29.34%;醫療衛生機構占地面積、建築面積和床位數分別較“十五”末增長30.36%、34.76%和54.95%;固定資產較“十五”末增長63.97%;全省衛生基礎設施的落後面貌得到較大改變,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
3.公共衛生服務成效顯著。兒童免疫規劃接種率連續5年達到90%以上,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連續4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愛滋病、結核病、B肝、血吸蟲病等重點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工作得到加強;愛國衛生運動深入開展,衛生城市創建位居全國前列;全省基層婦幼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孕產婦死亡率持續下降,嬰兒死亡率連續3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建立起食品、學校等公共衛生日常監管工作機制;成功應對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三聚氰胺等一系列重特大突發事件;及時有效開展“5·12”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地震和舟曲特大土石流災害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4.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5年來,通過醫療體系建設、對口支援、醫院等級評審、“醫療質量萬里行”和醫院管理年等活動的開展,全省城鄉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十一五”末,全省醫療機構年診療量為2.01億人次,入院總人次數達1062.7萬人次,分別比“十五”末增長36.73%、127.28%,其中農村和社區醫療服務量增幅更大。
5.人才科技工作成績突出。“十一五”期間,衛生人員總數平均每年遞增4.9%,增速快於人口的增長;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及中級以上職稱人員比例持續上升,衛生人員素質逐年提高。醫學終身教育體系初步建立,2008年啟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試點,成為全國三個試點省之一,招生規模在全國名列前茅。5年培訓城市社區全科醫生8976人,全科醫師骨幹1300人、社區護士9125人,培訓鄉鎮衛生院全科醫師2354人,全科醫師培訓總量居全國第一,提前實現了每萬城市居民配備2名全科醫師的目標。“十一五”期間參加繼續教育人員年均超過8萬人。醫學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科研課題、成果、論文質與量進一步提升。
6.食品藥品監管顯著加強。“十一五”期末,食品藥品監管系統共有行政機構205個,全系統在崗公務員2955人,在崗事業人員1255人;技術支撐、安全保障和應急處置能力不斷增強,監管效能極大提升;食品藥品安全形勢明顯好轉,公眾飲食、用藥安全保障水平逐年提升,全省食品藥品安全水平總體有序可控、穩步向好。
7.醫藥經濟快速健康發展。醫藥產業規模迅速壯大,醫藥工業產值由2005年的17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616億元,增長252%,醫藥產業全國排名由第9位上升到第7位,位居西部第一。國家第一個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四川)基地建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2010年中藥工業產值占到全省醫藥工業產值的一半、居全國第3位,中藥飲片工業產值超過100億元、居全國第1位,45戶中藥企業年銷售收入上億元。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建立和完善了國家級研究開發中心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
8.中醫藥事業快速發展。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中醫藥特色優勢建設、中醫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十一五”期末全省共有中醫機構230所,建築面積189.27萬平方米,較“十五”末增長51%;固定資產達38.22億元,較“十五”增長57.34%;全省中醫藥從業人員已達10萬餘人。民族醫藥得到健康發展。
9.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創造奇蹟。“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全省抗震救災醫療衛生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累計收治災區傷病員400.5萬人次,最大限度減少了死亡率和致殘率。及時有效組織災區開展疾病預防控制,實現了大災之後無大疫的目標。有效開展地震傷員康復、災區心理衛生服務和再生育婦幼保健工作,為災區經濟恢復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突出貢獻。保質保量完成災後恢復重建任務,災區衛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十一五”時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牢牢抓住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西部大開發和擴大內需等重大機遇,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開展災後恢復重建、強化重大疾病防控和實施民生工程等為重點,搶抓機遇,攻堅克難,跳起摸高,全面完成了《四川省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居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全省人均期望壽命從“十五”期末的73歲提高到74.39歲,孕產婦死亡率從“十五”期末的75.14/10萬人下降到39.66/10萬人;嬰兒死亡率從14.48‰下降到12.02‰,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18.63‰下降到16.93‰,主要健康指標達到和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二)“十二五”醫藥衛生髮展面臨的機遇。
1.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為醫藥衛生髮展提供堅強保障。醫藥衛生事業關係億萬人民的健康,關係千家萬戶的幸福,是重大民生問題。《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明確提出增加財政投入,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體居民提供,優先滿足民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未來5年,黨和政府將更加重視醫藥衛生事業發展,不斷完善衛生投入制度,進一步強化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把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加強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和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等民生工程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全省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將再上新台階。
2.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醫藥衛生髮展提供強大動力。2009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全面分析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作出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任務。隨著醫改深入推進,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必然會促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居民的健康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看病就醫問題得到進一步改善。必然促進多種機制建立,如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涉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內部管理、人事、收入分配等方面體制機制的改革。如建立規範的基本藥物採購制度,促進醫藥產業最佳化重組和結構調整,對整個藥品生產流通秩序產生深遠影響。
3.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為醫藥衛生髮展提供重大機遇。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四川醫藥衛生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對四川醫藥衛生提供了更好的政策支持、更大的財力投入、更優的資源配置,為實現我省醫藥衛生事業和醫藥產業經濟更大跨越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的實施和我省快速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促進“兩化”互動發展,為我省醫藥衛生跨越發展和布局調整提供了廣闊空間;疾病譜的變化以及人群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結構的變化,為我省醫藥衛生髮展擴規模、強實力、上層次提供了現實條件;人口老齡化、人口流動頻繁、人口生活環境變化,為醫療衛生事業轉變發展方式、追求變革創新提供了有利時機。
(三)“十二五”醫藥衛生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1.醫藥衛生資源不足不優。我省醫藥衛生最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足、發展滯後”,醫藥衛生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多項重要資源指標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有的甚至低於西部平均水平,尤其是縣級和縣以上優質醫療資源更為缺乏,亟待增加和提升。民族地區、邊遠山區、革命老區醫療衛生機構條件差、人才素質欠佳、缺醫少藥狀況尚未根本解決。
2.體制機制有待加快完善。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逐步向縱深推進,制約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衛生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尚未形成,投入政策在不少地區仍難以落實;醫藥衛生管理職能過於分散,難以形成合力統籌利用衛生資源;公立醫院改革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維護其公益性的體制機制尚未健全,基本醫療服務均等化任重道遠;“以維護健康為中心”的醫學模式尚未形成,衛生髮展方式亟待轉變。
3.重大疾病威脅依然嚴峻。我省愛滋病感染人數居全國第四位,人群感染率遠高於國家平均水平;肺結核發病人數和患病率均居全國第2位;B型肝炎患病人數居全國第4位;大骨節病、包蟲病、地氟病等地方病和寄生蟲病在部分地方發病率較高,防治難度大;腫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已經構成我省居民前3位死因,成為居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嚴重威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覆蓋面和防治水平亟待提升。
4.婦幼保健和中醫藥薄弱。婦幼衛生資源總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優質人員數量嚴重不足,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婦幼保健服務能力有待提高;中醫藥人才總量不夠,質量不高,中醫藥投入保障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中醫藥傳承和中醫藥現代化兩個挑戰並存;民族地區、邊遠山區中醫機構發展滯後,農村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服務水平亟待提高。民族醫藥尚需發展壯大。
5.食品藥品安全形勢嚴峻。現有監管力量與食品藥品安全要求不相適應,技術支撐體系與擔負職責任務不相匹配,執法裝備水平與安全保障要求不相協調;食品醫藥產業發展水平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產品結構不合理,集約化程度較低;藥品研發投入不足,創製新藥能力不強,同質化競爭突出;藥品流通秩序不夠規範,臨床用藥不盡合理,安全事件“燃點”降低;影響食品藥品安全的相關因素呈現多樣化、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安全風險仍然較大。

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主線,堅持醫藥衛生事業的公益性,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堅持預防為主、以社區和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的方針,依靠科技與人才,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轉變衛生髮展方式,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促進醫藥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堅持醫藥衛生事業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2.堅持立足省情。堅持從省情出發,擴大供給、加快發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積極探索建立符合國情、省情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3.堅持統籌協調。堅持按需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最佳化區域衛生資源配置,統籌城鄉醫藥衛生協調發展,增強醫藥衛生髮展的整體性和均衡性。
4.堅持公益性質。堅持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加大投入,重點向公共衛生、基層衛生、民族衛生傾斜。
(三)發展目標。
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以體制機制綜合改革為主要任務,以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基本藥物制度、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和公立醫院改革為重點,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建設,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到2015年:
——確立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機制,加大衛生投入。衛生資源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整體發展西部優先。城鄉居民健康主要指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前列。
——基本建立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衛生監督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城鄉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基本建立結構合理、覆蓋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為民眾提供方便、有效、安全、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促進基本醫療服務均等化。
——基本建立覆蓋全省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基本建立醫藥衛生人才保障體系,形成基本完善的醫藥衛生人才終身教育體系和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人才使用管理機制。
——建立規範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確保基本藥物安全有效、公平可及、合理使用。
——健全醫藥衛生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有效保障醫藥衛生體系依法規範運行。
——推進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藥品安全責任有效落實,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
——建立全省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基本框架,實現全省主要醫藥衛生信息資源整合、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四川省“十二五”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規劃

重點任務

(一)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進一步加快改善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基礎設施設備條件,努力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建立分工明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互動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1.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加強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力爭到2015年90%以上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達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標準》基本配置要求,重點加強實驗室檢測網路系統建設和建立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開展重點疾病監測,加強傳染病網路直報系統建設和管理,完善專病監測系統。健全覆蓋城鄉的慢性病防控體系,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監測和信息管理制度。加強職業病防治,建設一所輻射全省的職業病防治中心醫療機構,在川南、川東北、攀西等職業病高發地區建設職業病防治區域中心醫療機構,每個市(州)必須有職業病診斷機構,有條件的市可建立專門的職業病防治機構,每個縣(市、區)至少有一家職業健康檢查機構。健全精神衛生防治體系,建立並完善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網路,各市(州)和具備條件的縣(市、區)可根據需要設定一所精神病專科醫院,暫不具備條件設立精神專科醫院的市(州)、縣(市、區)應在二級甲等以上綜合醫院設立精神衛生科。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健康教育工作網路,完善健康素養監測體系。
2.加快婦幼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以婦幼保健機構為主體,鄉(鎮)衛生院、村衛生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礎,其他醫療衛生機構和計畫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為補充的婦幼衛生服務網路;進一步加強婦幼保健機構建設,完善孕產婦急救綠色通道建設,強化全省婦幼保健機構基本設備的配置工作,到2015年末80%以上婦幼保健機構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
3.完善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測預警、日常準備、應急隊伍、應急處置等方面能力建設,完善市級衛生應急指揮決策平台建設,加強各級醫療衛生機構應急物資儲備,推進以加強基層衛生應急工作為目標的衛生應急綜合示範縣區建設。到2015年初步實現各級各類衛生應急隊伍裝備專業化、規範化,逐步形成總體應急預案、衛生應急專項預案、部門單項預案和衛生應急工作規範所組成的衛生應急預案和規範體系,完善衛生應急機制,提高衛生應急水平。
4.強化衛生監督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鄉衛生監督體系,全面完成縣級衛生監督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飲用水衛生監督監測能力建設,完善檢測網路直報系統。繼續推行公共場所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工作,加強職業衛生、環境衛生、放射衛生、學校衛生、傳染病防治、醫療執法等衛生監督及其技術支撐機構的能力建設,每個監督機構監督人員數量達到所在行政轄區人口數的萬分之一。
5.加強采供血服務能力建設。加強采供血機構建設,初步建成集血站、固定採血點、流動採血車為一體的三級采供血服務網路。建立全省統一的質量體系檔案和血液信息管理平台,構建科學合理用血評價體系和科研用血管理辦法,逐步推進血液核酸集中化檢測工作。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年無償獻血總人數達到65萬人次以上,臨床用血繼續保持100%來自於自願無償獻血,獻血人次達到常住人口總數的0.75%以上,全省15—55周歲人口中,無償獻血知曉率平均達85%,在全省設定並建設9個核酸集中化檢測點開展血液核酸檢測工作。
專欄2 公共衛生服務和監管體系建設
重點工程
◆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加強省、市、縣三級疾控機構實驗室能力建設,按照標準改造實驗室和配置設備,完善輔助設施,進一步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治網路和飲用水安全監測網路等;配置省、市、縣三級單獨建制的鼠疫防治、職業病防治、血吸蟲病(寄生蟲病)防治、地方病防治等機構設備、野外作業裝備;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相關條件建設;購置省、市級健康教育基地設備;加強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健康教育設施建設;為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配置健康教育設備;為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配置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儀器和數據採集分析軟體。
◆婦幼保健體系建設:開展省級婦女兒童專科醫院建設;實施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設備配置。
◆衛生應急體系建設:配合國家開展省和市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開展市級急救中心能力建設。
◆衛生監督體系建設:進行縣級衛生監督機構業務用房建設和基本設備、執法車輛購置。
◆采供血服務體系建設:開展血站核酸檢測實驗室建設和設備配備;開展采供血機構能力建設,開展血站實驗室質量控制體系建設;開展血液質量和安全信息網路建設。
(二)加強和最佳化醫療服務體系建設。
加快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堅持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辦醫原則,建立統一、高效、權責一致的政府辦醫體制。按照“全省到2015年形成以成都特大城市為核心,建成10個左右100萬人口大城市,構建起以四大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一批區域中心城市為依託,300個左右中小城市和重點鎮為骨幹,1500個左右小城鎮為基礎,基本形成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格局”的要求,科學規劃,最佳化配置,加快建設結構合理、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服務體系,促進基本醫療服務均等化。
1.強化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通過強化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建設,以發展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為長期戰略重點,以公立醫院改革、基本醫療保障、基本藥物制度為工作抓手,將醫藥衛生隊伍建設、衛生信息化建設、醫學科技建設作為有利支撐,為民眾提供方便、有效、安全、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促進基本醫療均等化。優先建設發展縣醫院,政府在每個縣重點辦好1所縣級醫院,鼓勵每縣創建1所二級甲等或以上水平的綜合醫院,鼓勵百萬人口大縣的縣級綜合醫院創建三級綜合醫院,加快完成縣醫院建設項目,努力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繼續加強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和能力提升,到2015年末每個鄉鎮有1所政府舉辦的衛生院,每個行政村有村衛生室,鄉、村衛生機構人員和設備配備達到國家標準;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城市新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到2015年末基本建成機構設定合理、服務功能健全、運行機制科學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立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與大醫院、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上下聯動、分工明確、協作密切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2.大力發展城市綜合醫院。加強省、市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提升臨床診療水平和服務輻射能力;積極促進各級醫療機構提升醫院水平及等級,積極協助各類醫療機構創建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三級甲等醫院積極創建三級特等醫院。鼓勵根據當地居民的醫療需求和區域衛生規劃的要求,增加和發展床位規模、占地面積和建設規模,增加醫療技術人員,提高服務質量,緩解民眾看病難問題;鼓勵現有各類優質醫療資源在滿足當地居民需求的基礎上,擴大服務外延和服務範圍,支持優質城市醫療資源向醫療資源缺乏的民族地區、貧困山區和基層發展;在天府新區和高速發展的城市集群,積極引進各類高端優質醫療資源入駐,做好配套服務,全方位提升醫療服務品質。
3.著力發展專科醫院。鼓勵和支持建設各類高水平的專科醫院,積極鼓勵各類專科醫院創等達標。鼓勵成都市和攀枝花市傳染病醫院創建三級傳染病醫院,其餘市(州)應積極發展市屬傳染病醫院(或綜合醫院傳染病區);縣醫院要加強傳染病科(室)建設。充分利用現有綜合醫院的基礎,加大對婦產科、兒科的投入,提高全省婦女、兒童專科治療水平。建設省級和市級兒童醫療服務中心,支持華西第二醫院(婦女兒童醫院)擴建,選擇轄區內1—3所兒科醫療水平較高的醫院,建立同級兒童醫療服務中心。在縣級加強綜合醫院兒科建設,強化縣級醫院兒科的醫療救治能力。繼續加強對包括八一康復中心、川港康復中心、華西康復中心在內的各類康復醫院的支持,努力打造西部地區醫療康復高地。鼓勵各市州根據當地實際需求設立上規模、上檔次的口腔醫院、腫瘤醫院、骨科醫院以及醫療整形美容等專科醫院,以滿足不同層次患者的需求,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4.建立完善職工健康體檢網路。以依託省、市、縣三級綜合醫院設立的健康體檢中心為主體,社會資本舉辦的健康體檢機構為補充,逐漸建立完善覆蓋全省面向社會職工的健康體檢網路。針對企事業單位職工體檢工作需求較大實際,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充分發揮工會等組織的作用,切實做好企事業單位健康體檢工作。各市(州)應確定符合相關要求的醫療機構為定點轄區內企事業單位職工體檢提供優質服務,嚴格收費標準和項目,促進健康體檢事業不斷規範發展。
5.促進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積極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各地在制定本地區醫療機構設定規劃時,要給社會辦醫留足發展空間,在新增醫療衛生資源時,優先考慮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尤其鼓勵社會資本舉辦上規模、上檔次的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創等達標。開展醫師多點執業、支持非公立醫療機構配置大型設備等,促進醫務人員流動,最佳化非公立醫療機構的用人環境,改善非公立醫院機構的外部學術環境和內部軟硬體的提升。對到邊遠地區、貧困地區辦醫的要在政策上予以優惠。鼓勵國(境)外各類優質高端醫療服務團體舉辦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在股權比例、合作時限等內容上予以傾斜,尤其鼓勵舉辦上規模、上檔次的醫療機構,造就高端醫療的良性競爭環境。
專欄3 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改擴建縣級急救中心業務用房,配置必要急救設備和救護車;在邊遠地區建設醫療服務站;為邊遠貧困地區的市、縣綜合醫院配置流動醫療服務車,並裝備基本醫療、急救設施設備等。
◆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配置國家醫學中心、省級三級甲等醫院和市(州)三級綜合醫院設備。
◆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開展省和市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
◆專科醫院建設:加強兒童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兒科建設,強化縣級醫院兒科的醫療救治能力;加強康復醫院建設。
(三)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1.全面實施基本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是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內容。“十二五”時期,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 不斷擴大服務人群,根據當地公共衛生服務需求增加服務項目,重點完成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與衛生應急、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衛生監督協管等十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任務,進一步規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管理,促進城鄉居民均等享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增加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專項,逐步將食品安全、職業衛生、餐飲衛生、飲用水衛生、精神衛生、衛生應急等納入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針對重大疾病防控、重點人群健康、健康危險因素三大類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2.著力加強重大疾病預防控制。進一步強化愛滋病綜合防治措施,到2015年底,愛滋病年新發感染數比2010年減少25%,愛滋病病死率下降30%;重點地區和重點人群愛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勢頭得到基本遏制,全省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數控制在18萬人以內。進一步強化中國結核病控制策略和措施,新塗陽肺結核病患者治癒率≥85%。開展重點人群B肝疫苗接種工作,全人群B肝表面抗原攜帶率控制在6%以下。不斷推進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全省63個流行縣(市、區)達到血吸蟲病傳播阻斷標準。以鄉(鎮)為單位強化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接種率達到95%,使疫苗針對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維持全省無脊灰狀態,2012年實現消除麻疹目標;全省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率保持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實施大骨節病防治項目,95%以上的大骨節病病區村達到消除標準;實施包蟲病綜合防治項目,使6—12歲兒童包蟲病血清學陽性率降到5%以下,犬棘球絛蟲感染率降到1%以下。加強鼠疫監測和疫情處置,防止人間鼠疫發生和蔓延;採取綜合防治措施,使霍亂、流行性出血熱、炭疽、鉤端螺旋體等繼續維持較低的發病水平。充分重視和有效應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巨大挑戰,全面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策略,加強慢性病高危人群發現和預防性干預,到2015年底,重點慢性病病人規範化管理率達到60%;開展兒童傷害干預工作;加強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治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療率達到70%;擴大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干預覆蓋面,加強齲病和牙周病防治工作。
3.不斷加強婦幼等重點人群健康促進。對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進行補助並逐步提高補助標準,鞏固提高“降低孕產婦死亡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項目”成效,進一步做好以農村婦女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為重點的農村常見婦女病防治工作;為農村生育婦女孕前和孕早期免費增補葉酸,加強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深入開展預防愛滋病、梅毒和B肝母嬰傳播工作。重點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對危重新生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的診治和管理水平,開展兒童貧血干預,提高兒童健康水平;開展“健康學校”工程,整體提升學生健康素質。強化流動人口的公共衛生服務和重大傳染病防控工作,促進農民工與城鎮居民享受同等公共衛生服務。加大職業病防治力度,加強對重點職業病的監測與預防控制。開展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
4.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大力開展衛生創建和健康城市示範建設活動,現有衛生城鎮成果得到鞏固發展,力爭新創建全國衛生城市(縣城、鎮)5個,省級衛生城市(縣城)20個,推動以改廁為重點的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改善環境衛生面貌。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0%;紮實推進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深入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普及《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和技能》,認真履行《菸草控制框架公約》,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建立和完善農村飲水安全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衛生監測網路,加強對農村飲水水源、水廠供水和用水點的水質監測,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質量和衛生防病效果。
5.加大衛生執法監督力度。完善衛生執法監督網路,全面推行衛生監督格線化管理。繼續實施縣級衛生監督機構片區派駐制度和協管員制度,提高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衛生監督覆蓋率。加強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實現行政許可、日常監督、行政執法等衛生監督工作全面信息化和數據網路直報。加強職業衛生、放射衛生、學校衛生、飲用水衛生、傳染病防治、醫療和采供血的綜合執法監督力度,全省公共場所實施量化分級管理率達到95%,接觸放射線工作人員的個人劑量監測率達到90%。
專欄4 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重大疾病防控:愛滋病、梅毒和C肝防控,結核病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維持無脊灰、消除麻疹,鼠疫防控,血吸蟲病、瘧疾等寄生蟲防控,人畜共患病防治,重大地方病防控,重大慢性病防控,精神疾病防治。
◆重點人群健康: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降消”項目,農村婦女宮頸癌和乳腺癌檢查,出生缺陷綜合防控,農村地區兒童健康改善,農民工健康關愛工程,職業健康行動,白內障患者復明,健康學校工程。
◆健康危險因素:突發事件衛生應急,飲用水安全與環境衛生(農村改水改廁,飲用水安全監測),醫療質量和安全,食品安全標準,風險監測和評估、事故查處及信息規範保障,減少菸草危害,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及健康素養促進,醫療機構臨床和急救用血保障。
(四)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到2015年底覆蓋率分別達到93%、93%、95%以上;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分別達到75%、70%、80%。全面開展新農合兒童白血病、先心病保障工作,逐步推行婦女乳腺癌、宮頸癌,終末期腎病,重性精神病,耐藥性結核,愛滋病機會性感染等重大疾病保障工作。加大醫療救助力度,在資助城鄉所有低保對象、“五保戶”參合的基礎上,對其醫保報銷後仍難以負擔的醫療費用給予一定比例的救助。全面推廣就醫“一卡通”,到2015年在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統籌地區實現醫療費用即時結算。逐步推行按人頭付費、按病種付費、門診費用總額預付制和住院費用床日付費制等支付方式改革。
(五)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和發展。“十二五”期間,以民眾受益為“標尺”,攻堅克難,不斷把公立醫院改革工作推向深入。結合我省實際,全面深化“五惠民、四分開、三協作、二發揮”的主要工作措施。“五惠民”包括:一是強化醫療服務資源配置。優先發展縣醫院;重點加強新區、郊區、衛星城區等區域醫療服務體系發展;大力拓展優質醫療資源。二是改進民眾就醫服務。全省各級各類公立醫院普遍開展預約診療、最佳化診療流程、普遍開展雙休日和節假日門診,推廣優質護理服務和醫保費用即時結算等改革措施,爭取在人民民眾得實惠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促進制度創新,形成激發內在動力的長效機制。三是加強醫藥費用控制。全面實施單病種費用控制工作,嚴格上網採購並優先配備使用基本藥物,進一步推廣檢查結果互認,加強抗菌藥物臨床套用專項治理,不斷規範醫療機構網上藥械集中採購,著力加強對“三保”基金的監督管理。四是完善醫療安全監管。全面推進臨床路徑試點工作。完善醫院等級評審、目標考核、不良執業行為計分、院務公開和醫德醫風考評“五位一體”的監管體系。五是提升中醫藥服務。“四分開”是:進一步推進管辦分開、政事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其中,要突出醫藥分開,通過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補償機制,在控制總額前提下調整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支付制度等方式,解決以藥補醫問題。“三協作”是:一是深化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全方位開展三級醫院對口支援縣級醫院、二甲醫院支援民族地區中心衛生院,推進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一體化工作,實現“三級幫扶、四級聯動”,著力提升基層服務能力,使民眾在基層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二是加強基層人才培訓。加快推進住院醫師規範化培養,不斷擴大規模,確保招生量逐漸適應臨床人力資源不斷增長的需求。全面實施全科醫生制度,推進醫師多點執業。三是加強遠程醫療工作。完善省、市、縣、鄉四層三級遠程醫療網路,全面推動各級各類醫院深入開展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化建設工作。“二發揮”是:一是進一步發揮醫務人員積極性。從人事和分配製度改革入手,逐步實施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做到多勞多得;提高臨床一線護士和醫師工資待遇水平;深入開展“平安醫院”創建活動;完善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大力發展醫療責任保險和醫療意外保險,全面改善醫療執業環境。二是發揮民眾監督、理解、支持的作用。全面開展院務公開工作,全面落實第三方服務質量及滿意度調查制度、醫德承諾制度、醫患溝通懇談制度等,持續促進人民民眾監督、理解和支持醫療衛生工作。
(六)建立和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
建立以基本藥物制度為基礎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村衛生室、非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全部配備使用基本藥物並實行零差率銷售,其他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將基本藥物作為首選藥物並按規定比例使用。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藥物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於非基本藥物。推廣國家基本藥物臨床套用指南和基本藥物處方集,確保臨床首選和合理使用。加強用藥指導和監管,保證人民民眾基本用藥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減輕人民民眾基本用藥費用負擔。規範基本藥物招標配送,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政府主導、全省統一的基本藥物集中招標採購和配送。加強基本藥物質量監督,對基本藥物實行全品種覆蓋抽驗和全品種電子監管,實現基本藥物從生產到使用的全過程可追溯,確保公眾用藥安全。建立完善基本藥物、非基本藥物、醫用耗材網上集中採購與監管信息平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上網採購基本藥物中標藥品,其它醫療衛生機構上網採購掛網限價的藥品及醫用耗材。完善全省醫療機構藥品、醫用耗材掛網限價陽光採購工作機制,加強醫療機構藥品耗材採購監管。
強化藥品全過程質量管理。加強藥品研製環節監管,建立科學規範的藥品技術審評機制,為藥品創新提供良好支持環境;加強藥品生產環節監管,全面有效實施新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全省藥品生產符合新修訂GMP要求比例達到100%;加強藥品流通環節監管,監督實施新版《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GSP),完善藥品經營許可制度,規範藥品流通秩序,落實分類管理規定,取締無證經營、掛靠經營、超範圍經營,重處買賣、租借藥品經營許可證違法行為,有效淨化市場環境;加強藥品使用環節監管,規範醫療機構製劑、藥品購進渠道和使用行為,保障藥品使用安全。
(七)完善和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強化食品安全綜合協調工作,完善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預警體系,建立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物監測與報告網路,建立醫院信息系統與食源性疾病信息的報告系統與互動機制,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能力建設。建成以成都市為全省監測輻射中心,川南、川北、川西、川東形成區域性中心的監測網路。成都市內依託省疾控中心和成都市疾控中心建成具備解決全省監測技術難點、監測方法研究、技術指導能力的監測機構,各區域性中心建成具備承擔國家、省上監測任務能力的監測機構。逐步擴大風險監測範圍,增加監測點,使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逐步從省、市、縣延伸到農村。完善風險評估制度,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食品安全危害識別、危害特徵描述以及風險特徵描述的整體能力。建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跟蹤評價標準實施情況;構建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規範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與調查處理工作,認真組織和參與查處重大食品安全責任事故;強化食品安全監管,落實政府責任,健全監管體系,完善省、市、縣三級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加強消費環節食品安全專業監督隊伍建設,加強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執法能力建設,加大餐飲服務食品安全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管理力度,強化餐飲服務環節監督執法的目的性、針對性、威懾性;加強保健食品安全監管,完善保健食品監管體系,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和安全預警制度,加大保健食品生產經營秩序整治力度,加強監督性抽驗及風險評估,探索保健食品科學監管模式,形成監管合力,增強監管成效。
(八)大力推進醫藥產業發展。
全力打造四川醫藥產業“千億工程”,加大對國內外藥械知名企業招商引資力度,扶持省內優秀企業做大做強優勢產品,推進全省醫藥產業科學發展,力爭“十二五”期間全省醫藥器械產業產值過千億元。
1.實施科技創新工程。推進生物技術藥物、疫苗、血液製品、現代中藥、化學藥、診斷設備及試劑的研究和開發;推進開發基因工程藥物、抗體藥物、預防重大傳染性疾病的新型疫苗、危重傳染病的快速體外診斷試劑;加快生物醫藥和現代中藥科技成果轉化;支持藥品研製機構和生產企業開發新藥,鼓勵現有藥物再創新、從天然藥物中創製新藥,推動產品結構調整,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運用政策導向,推進品牌發展,加快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支持優勢品種國際互認,推動行業做大優秀企業、做強優良品牌、做好優質產品,夯實“千億工程”產業基礎。
2.實施資源可持續發展工程。完成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建立四川省中藥材資料庫和特有藥材種質資源庫,開展全省中藥材資源可溯源體系建設;結合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建立四川省野生藏藥材資源和珍稀瀕危藏藥材資源資料庫;組織實施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特色優勢資源開發項目;完善四川道地中藥材標準體系,鞏固四川中藥材大省地位,服務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四川)基地加快發展,打造國內一流現代中藥產業發展高地;推進新頒布《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範》全面實施,健全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體系,促進生物材料、大型設備自主產權與技術領先企業不斷壯大規模。力爭2015年,有100個以上新藥品種獲批並上市銷售、5家以上企業的原料藥和製劑通過美國和歐盟的藥品質量生產註冊認證、5家以上現代中藥及中藥飲片全國龍頭企業、5種以上醫療器械產品國內位列前名、5家以上大型醫藥現代物流企業建成運行,全省醫藥工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大關。
3.實施大品種、大企業培育工程。推進中藥“三名”建設,打造中藥“名藥、名企、名園”,充分利用我省豐富的中藥材資源,扶持培育名藥;加大中藥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強力培育發展中藥工業品牌,重點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超過10—20億元的中藥企業;培育發展中藥種植園區、現代科技研發園區、中醫藥康復養生園區、中醫藥文化博覽園區、藏藥科技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區。結合我省旅遊資源,形成以旅遊觀光結合養生康復為一體的中醫藥園區。
(九)大力推進中醫和民族醫發展。
1.加強中醫“三名”建設。推進中醫“名醫、名科、名院”建設工程,評選四川省第二屆“十大名中醫”,評選四川省名中醫50名,建成四川中醫名科30個、四川省中醫名院20所、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35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100個。以中醫藥技術平台建設為載體,建成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1個、國家級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重點(工程)實驗室10個、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11個。健全中醫藥繼續教育網路和基地,建成20個農村和城市社區中醫藥知識與技能臨床培訓和基層實踐示範基地、5箇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示範基地。
2.健全城鄉基層中醫藥服務網路。加強中醫院標準化建設,到2015年,市級中醫院全部達到三級中醫院標準,70%的縣級中醫院達到二甲中醫院標準;內地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設定中醫科(室),中醫藥人員比例達25%以上;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有1名中醫或能套用中醫藥適宜技術的全科醫生;村衛生室應加強中醫藥服務。全省農村和社區中醫藥服務量達到40%以上。
3.實施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工程。結合全省重大疾病防治中心建設,對20箇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的臨床方案進行系統評價並不斷修訂完善,遴選20箇中醫藥治療優勢病種進行研究,並組織在全省中醫醫院推廣運用。加強全省12個重點疾病防治中心和20個重大疾病防治協作中心建設。研究制定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工程項目的技術評價方案,推出一批療效可靠的藥物和技術方案推廣運用。繼續實施好中醫藥治未病工程項目,加強全省中醫藥治未病防治中心建設,分類研究中醫藥治未病的方法,形成成熟模式,在醫院和社區推廣套用。
4.促進民族醫藥加快發展。打造藏醫藥龍頭單位;推進州、縣級民族醫院標準化建設;重點建設5個院內製劑室,形成區域內民族醫藥製劑中心,並開展藏藥院內製劑二次開發;適度擴大藏醫藥專業本、專科招生規模,為藏區每個社區和鄉鎮衛生院各培養1名藏醫藥專業技術人員。
(十)加快發展民族地區衛生事業。貫徹實施《四川省民族地區衛生髮展十年行動計畫》,全面提高民族地區衛生事業發展水平。針對民族地區實際情況,實行分類指導,落實不同的工作措施和策略,加快民族地區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和可得性,基本滿足民族地區居民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使我省民族地區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和居民健康狀況達到或接近全國民族地區平均水平。一是加強民族地區衛生隊伍建設。實施定向學歷教育、人才強化培養、人才定向引進、對口強化幫扶、人才激勵穩定等5項計畫,努力培養、吸引、留住、用好一支紮根民族地區、醫德醫風高尚、技術精湛的衛生隊伍;二是加強民族地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突出抓好州級醫療衛生機構、重點縣醫院、中心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建設,建立健全民族地區州、縣、鄉、村四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使民族地區醫療衛生機構設施比較完善、衛生人員技術、設備基本配套,從州到村形成比較完善的醫療服務體系;三是強化民族地區公共衛生工作。抓好愛滋病、大骨節病、包蟲病等重點疾病綜合防控,實行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政策,加強健康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善城鄉居民生活、工作的衛生環境,保障廣大居民的身體健康。
(十一)加快提升災區衛生服務水平。
1.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增加人員編制,充實災區衛生人才隊伍;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醫藥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到地震災區工作;鼓勵和支持農村衛生技術人員參加學歷教育,積極推進全科醫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和管理人員培訓;進一步提高災區衛生人員待遇,穩定災區衛生人員隊伍。
2.堅持開展對口支援。與援建省(市)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幫扶、合作關係,促進醫療衛生服務支持、人員培訓、技術指導、遠程醫療等援建內容常態化;加快落實城市對口支援農村、萬名醫師支援基層衛生等項目,促進災區醫療衛生機構健康、可持續發展。
3.強化內涵能力建設。堅持用現代化理念和手段提升災區醫療服務管理水平,加強地震災區設施設備管理,提高設施設備的使用效率;最佳化災區醫療服務流程、提高服務質量,切實提高地震災區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確保災區醫療衛生機構一流設施、一流管理、一流服務,進一步提高災區人民健康水平。
(十二)提升隊伍能力和科教水平。
1.大力實施“人才強衛”戰略。從保障人民民眾健康需求出發,科學規劃、突出重點、創新機制、紮實推進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合理確定基層衛生人才規模,著力提高基層衛生人才服務能力,實施“八大工程”、“六大項目”,建設“三大基地”,創新衛生人才評價、流動配置機制,完善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實施崗位設定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落實績效工資制度,保障醫務人員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並向關鍵崗位、業務骨幹和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重點傾斜。進一步加強城鄉醫療衛生對口支援工作。以完善全科醫生制度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為主線,健全醫學終身教育體系。科學調控院校教育規模和專業結構,加強醫學院校臨床教學能力建設,規範臨床教學基地管理。擴大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數量和容量,實施“萬名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招生工程”。以轉崗培訓和規範化培訓為主要途徑,大力開展全科醫生隊伍培養,建設5—7所國家級全科醫生規範化臨床培養示範基地,每個市(州)至少建成1所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基地,積極推進民族地區全科醫生培訓工作。完善逐級進修制度,建立繼續教育管理網站,實現全省繼教網路管理。
2.努力提升醫藥科技教育水平。集中優勢資源,精選研究方向,促進學科交叉,建設2—3個國內領先的醫學研究基地。圍繞嚴重危害人民民眾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防治需求,最佳化重點學科(實驗室)布局,加大衛生科研項目資助力度,重點扶持逼近國際醫學科學前沿的研究項目,產出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建立健全醫學科技成果和適宜技術推廣機制,完善科技成果和適宜技術推廣的評審篩選、培訓套用、效果評估制度,每年篩選、推廣10—15項適宜衛生技術,促進城市和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技術水平的提高。
專欄5 醫藥衛生人才發展重大專項及基地建設
◆八大工程:基層醫療衛生人才支持工程、醫學傑出骨幹人才推進工程、緊缺專門人才開發工程、中醫藥傳承與創新人才工程、醫師規範化培訓工程、農村衛生人才百千萬工程、民族地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工程、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工程。
◆六大項目:鄉鎮衛生院招聘執業醫師項目、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項目、社區衛生人才培訓項目、高層次衛生人才培養項目、衛生管理人員培訓項目、全科醫生特色崗位項目。
◆三大基地:全科醫生培訓基地、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和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培訓基地。
(十三)提升醫藥衛生信息化水平。
貫徹落實衛生部“十二五”衛生信息化專項規劃,按照“設計頂層、整合中層、統一基層”的原則,大力推進全省衛生信息化建設。以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和遠程醫療系統建設為切入點,建立起省、市兩級區域衛生信息共享平台,建設包括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保障、綜合衛生信息管理等內容的衛生信息系統,基本實現全省主要醫療衛生信息資源整合、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加強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核心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信息網路建設,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95%;加強以電子病歷為基礎的醫院信息化建設,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90%要建成互聯互通的數位化醫院;加強遠程醫療信息系統建設,基本實現省、市、縣、鄉四層三級遠程醫療服務;加快“一卡通”的實施,居民健康卡的發卡率達到80%。大力開展衛生信息化人才隊伍培養,加強衛生信息的標準化和安全體系建設。

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全省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要提高認識,更新觀念,充分發揮醫藥衛生事業助推社會進步、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促進社會和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作用。全省各級人民政府是實施《規劃》的責任主體和工作主體,要狠抓落實,責任到位,把該項工作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全面完成《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各項任務。各地要結合實際,根據此《規劃》編制本地“十二五”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和完善區域衛生規劃。
(二)完善體制,推動發展。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範行政執法,切實提高政府套用法律手段發展和管理醫藥衛生事業的能力,加強醫藥衛生普法工作,努力創造有利於人民民眾健康的法治環境;大力推動公立醫院重大體制機制綜合改革,鼓勵在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和非營利分開等重點難點問題上積極探索,完善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推進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提高公立醫院的精細化、科學化管理水平,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加強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強化區域衛生規劃,完善省衛生資源配置標準和全省醫療衛生機構設定規劃,明確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規模、布局和功能,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建立協調統一的醫藥衛生管理體制,所有醫療衛生機構實行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由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準入、統一監管。
(三)加大投入,保障重點。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公共衛生服務主要通過政府籌資向城鄉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醫療服務費用由政府、社會和個人三方合理分擔;建立和完善政府衛生投入保障機制,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使居民個人基本醫療衛生費用負擔有效減輕;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要高於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政府新增衛生投入重點用於支持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障;按照財權和事權相統一和分級負擔的原則明確各級政府衛生投入責任,省級財政加大對衛生事業的轉移支付力度,市、縣級政府主要負責本級醫療衛生機構建設、裝備、人員、業務及工作經費;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加強對政府衛生投入的管理監督。
(四)加強交流,促進合作。通過政府搭建平台,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團體參與,形成廣泛的國際國內交流和國際合作機制。引進國際國內優秀衛生人才來川工作,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優勢學科和專家隊伍。提高本地化人才素質,積極鼓勵醫務人員參與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擴大我省醫療衛生工作在國際國內醫學界的影響力。
(五)改善行風,強化宣傳。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開拓創新、狠抓落實,紮實推進衛生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糾風工作,為促進“十二五”全省醫藥衛生大發展提供堅強紀律保障。全省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新聞媒體要高度重視醫藥衛生髮展的宣傳工作。大力宣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方針、政策;大力宣傳醫藥衛生系統的先進人物、先進典型、先進經驗,構建和諧醫患關係;大力宣傳 “十二五”規劃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確保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規劃順利實施。
(六)加強考核,實現目標。圍繞本規劃提出的重要指標、重大項目、重大改革和政策等,明確規劃實施責任。規劃目標要納入部門、地方績效評價考核體系,明確工作責任和進度。健全監督評估機制,在規劃實施中期和終期,由衛生廳牽頭對實施情況進行評估,並將中期和終期評估報告報省政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