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發展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十二五”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發展規劃
  • 檔案類別:發展規劃
  • 地點:四川省
  • 發布時間:二○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通知,發展規劃,發展現狀與戰略需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優先發展領域及方向,重點任務,保障措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四川省“十二五”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發展規劃的通知
川府發〔2011〕24號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機構:
現將《四川省“十二五”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發展規劃》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發展規劃

四川省“十二五”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發展規劃
為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工作,充分發揮科技對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根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的意見》(川辦發〔2010〕85號)制定本規劃。

發展現狀與戰略需求

(一)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我省農業科技工作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示範片建設為重點,整合科技資源,提升創新能力,加速成果轉化,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加強,成果套用推廣顯著加快,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正加速向農業強省邁進。
1.農業科技投入穩步增長。“十一五”期間,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三農”工作,堅持走創新型農業發展道路。省政府建立了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了農作物及畜禽育種攻關領導小組,農業科技工作得到顯著加強。全省財政科技撥款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2006年的0.17%增至2009年的0.21%。2009年,省、市、縣三級地方財政科技撥款總計30.1億元,居全國第14位,較上年增長16.5%,高於14.1%的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
2.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十一五”期間,我省育成通過國家和四川省審定或認定的農作物新品種375個,畜禽水產新品種(配套系、新品系)24個,創造可直接套用於育種的新材料1100餘份,品種權申請和授權數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4%,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農業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7項;225項農業成果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35項、二等獎61項。2010年,我省7項農業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占全國農業類科技進步獎總數的28%,居全國首位。
3.農業科技成果套用加快。“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我省套用農業科技成果1734個,套用率達70.8%,獲獎成果、審定品種、授權專利套用率分別為92.9%、67.9%和58.1%,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成果的套用率均在70%以上。主要糧食作物、生豬、家禽和水產良種覆蓋面分別達95%、67%、83%、85%。標準化種養殖技術和資源高效利用技術不斷推廣,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升,農業機械總動力從2005年的2182萬千瓦增加到2010年的3155萬千瓦。農業科技轉化項目培育年銷售額500萬以上的農業企業260多家,發展壯大了糧食、生豬、泡菜等20多個優勢特色產業。
4.農業科技體系基本形成。
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全省建有省級以上農業重點實驗室20個、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35個、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2個,有涉農高等學校30個、涉農科研院所68個。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全省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223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93個,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近300個,科技特派員8000餘名,省級統籌城鄉發展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已建成村級科技信息服務站65個。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已建成涵蓋農業、畜禽、水產領域的省、市、縣、鄉綜合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現有市(州)農技推廣機構60個,縣和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分別為651個和8995個,區域性農技推廣機構325個。基層在編農技推廣人員已達到11.13萬人,其中畜牧技術推廣人員已延伸至村。
5.新農村建設科技支撐作用明顯。建成優質水稻、飼用玉米、商品蔬菜、茶葉和蠶桑等16個優勢產區,農業優勢產業區域布局初步形成。電話入村率、自來水受益率、農村廣播和電視覆蓋率穩步提高,以沼氣工程為重點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進展,農民居住環境明顯改善。農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2457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4082億元,年均增長10.7%;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2803元增長到2010年的5140元,年均增長12.9%,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二)存在問題。
1.農業科技運行機制不夠完善。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工作涉及部門多、層次多,科技資源分散,可能出現競爭項目、重複立項等問題,有限的財政資金使用不盡合理,吸引社會投資不足。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存在越位、缺位、錯位現象,農業科技推廣與農戶生產需求脫節。
2.農業科技有效供給不足。一方面,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農民素質較低,對農業技術尤其對規模化種養殖技術認識不夠、需求不足。另一方面,農業單項技術多、綜合配套技術少,常規技術多、先進技術少,一般品種多、突破性品種少。2009年,全省推廣水稻、玉米、小麥和油菜品種共648個,其中推廣面積100萬畝以上的僅6個,占總數的0.9%。
3.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滯後。我省農技人員的編制和工資問題已得到基本解決,線斷、網破、人散的不利局面得到很大改善,但農技推廣人員數量總體上仍顯不足,平均每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要服務2290畝耕地。同時,農技推廣人員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農技人員收入偏低,職稱評定、績效考核與轉化推廣之間的協同機制不完善,農技人員積極性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基層普遍難留人才。
(三)發展機遇。
1.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要求。“十二五”期間,我國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農業是基礎性戰略產業,轉變發展方式離不開科技支撐。國務院提出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中,有三個涉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2011年中央1號檔案提出了水利發展和水利興農的宏偉目標,為農業科技服務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載體。
2.我省“兩個加快”的科技使命。我省正處於“兩個加快”的攻堅階段、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和新農村示範片建設的重要時期、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和打造“全域灌區”的關鍵時期,農業科技工作擔負著重要使命。必須推進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培養新型農民,培育新型農民組織,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農村非農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
3.加快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重要機遇。今年(2011年)4月10日,國務院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農作物種業已成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面對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重要機遇,要堅持自主創新,堅持企業主體,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堅持扶優扶強,著力培育一批突破性優良品種,加快推進“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建設。
4.低碳高效農業的全球趨勢。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性致災天氣明顯增加,採取積極應對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發展低碳經濟刻不容緩。目前,各國正積極發展和套用推廣農業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農林複合系統、土壤固碳以及節水灌溉等低碳農業技術,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
5.農業生物技術的重大進展。農業生物技術迅猛發展,轉基因作物商業化進程不斷加快。2009年,農業部批准了轉基因Bt水稻和植酸酶玉米的生物安全認證,對我國農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我國農業資源豐富,作物特別是水稻育種水平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以轉基因為代表的生物技術必將加速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變革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對亞洲乃至世界農業產生重大影響。
(四)戰略需求。
1.保障糧食安全需要科技突破。確保我省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必須依靠科技,深入挖掘生物遺傳潛力,選育一批具有重大套用前景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攻克一批農業高產優質高效關鍵技術,以提高糧食大面積單產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統籌城鄉發展需要科技引領。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推進“三化”聯動(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迫切需要積極發展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加快先進適用技術套用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改善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增強農民幸福感。
3.轉變發展方式需要科技支撐。四川盆地乾旱的發生頻率高達95%(三季連旱頻率為35%),季節性、區域性缺水嚴重,耕地有效灌溉率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勞動力人均占有耕地僅為2.6畝,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50%,人地矛盾突出。現有農作物“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14家,僅占全省種子企業的5%,種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資源科學利用體系,繼續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4.農民持續增收需要科技助推。增加農民收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受資源短缺、物價上漲、自然災害等因素制約,農民持續增收必須依靠科技開闢農業發展空間,提升農業技術水平,培育主導產業,打造產業鏈,使農民通過套用新技術、轉化新成果實現持續穩定增收。
5.應對市場競爭需要科技保障。農業競爭的實質是科技的競爭。必須加快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資源環境等前沿領域科技的原始創新,發展涉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有效增加科技儲備,從總體上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增強農業競爭優勢。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轉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和新農村示範片建設為重點,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工作方針,整合科技資源,提升創新能力,加速成果轉化,創新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推進“四新”(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協調和“六良”(良種、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機)配套,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提升種業科技發展水平,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服務農村民生改善。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與轉化推廣並重。創新與轉化推廣是農業科技工作的兩個方面。既要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努力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形成一批動植物新品種、專利等自主智慧財產權,又要抓好成果轉化推廣,迅速把試驗產量變成大田產量,把試驗產品變成市場商品。
2.堅持“四新”協調與“六良”配套。圍繞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以系統的思想推進農業科技研究、轉化和推廣工作,加強“四新”協調和“六良”配套,強化先進適用技術的組裝、集成、示範與推廣,提高農業科技的綜合效益。
3.堅持技術鏈與產業鏈融合。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畜牧水產業技術鏈構建,突破標準化種養殖、精深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廢棄物循環利用、市場行銷與現代物流配送等農業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構建技術鏈,支撐延長產業鏈,促進技術鏈與產業鏈融合。
4.堅持農科教協作、產學研聯合。以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示範片建設為載體,整合農科教、產學研各方科技資源,集成部門優勢,統籌協調,形成農科教和產學研大聯合局面,協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促進科技成果的推廣套用和產業化。
5.堅持項目、人才、基地統籌。從以支持項目為主,逐步轉向項目、人才、基地統籌安排,實現從單一目標突破向綜合目標突破轉變。在現有農業科技園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基礎上,加強標準化生產基地特別是種子生產基地建設,加強農業科技人才培養。
6.堅持戰略需求與市場導向結合。根據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化和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確定不同層次的農業科技創新攻關目標,協調推進基礎性、公益性、前沿性和套用性研究,著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三)發展目標。
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技術推廣三大體系。到201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6%,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顯著加快,科技對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
1.科技創新目標。到2015年,培育100個以上市場競爭力強、影響重大、綜合性狀優良的突破性新品種;創造200份以上具有重大套用前景的育種新材料;攻克關鍵技術120—150項,申請500項涉農專利,制定40—50項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標準。
2.成果轉化目標。到2015年,重點轉化國家或省級農業科技成果260項,獎勵農作物及畜禽水產良種轉化項目20—25個,重點扶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10—15家;新培育20個以上全國知名農產品品牌,開發新產品500個;重點建設轉化示範基地200個,示範新品種500個、新技術和新模式500項。
3.技術推廣目標。到2015年,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主要畜禽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林木良種使用率達到60%以上;主導新品種、主推新技術推廣套用面達到85%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0%;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累計推廣2億畝以上,中試推廣畜禽新品種250萬(只、套);新增100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灌溉水利用係數提高到0.45;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億人次。

優先發展領域及方向

(一)生物種業領域。
1.糧經作物品種。廣泛收集國內外農作物種質資源,加大有利基因的發掘,著力培育高產、優質、多抗、高效的突破性品種、專用品種和特色品種,開展新品種配套技術的創新與推廣,重點選育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油菜、大豆等主要糧油作物新品種和蔬菜、果樹、棉麻等經濟作物新品種。
2.畜禽品種。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畜禽品種優勢和特色遺傳資源,培育篩選出高產、優質、抗病抗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質畜禽新品種或配套系,重點培育良種奶(肉)牛、瘦肉型良種豬、羊、優質肉(蛋)雞等品種或品系。
3.林木品種。充分利用我省豐富的林木種質資源,經過篩選和認定,規劃建立一批優質林木種質資源收集圃,努力選育出速生、優質、抗逆和高效的用材林樹種和經濟林新品種,為我省生態安全和林業產業發展打造種業基礎。
4.水產品種。開發利用長江上游名貴稀有魚類自然資源優勢和特色遺傳資源,培育高產、優質、抗病的突破性養殖新品種、特色品種,開展新品種配套技術的創新研究與示範推廣,重點選育長江上游具有自然種質資源的珍稀特有魚類新品種和冷水性、亞冷水性魚類新品種。
(二)作物優質高效安全生產領域。
1.糧食作物。以糧食作物高產高效創建為載體,綜合利用育秧(育苗)技術、定植技術、土壤保育技術、機械化技術、肥料運籌與經濟施肥技術、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重大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技術、測試診斷技術等技術創新集成,推廣突破性品種、專用品種和特色品種,集成輕簡節本增效技術,研究示範增產增效新模式,加快種植業結構戰略調整,促進種植業生產和產品標準化、布局區域化、經營產業化。
2.經濟作物。實現經濟作物的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銷售,全面提高經濟作物生產質量和效率。重點促進茶葉、特色水果、特色蔬菜、道地中藥材等品種改良、產品處理、產業化加工,提高產業化水平。
3.耕地保育。攻克中低產田土改造中的關鍵技術問題,發展土壤修復保護與快速改良、土壤肥力提升、鎘等重金屬污染治理、農田保護性耕作等技術,建立適合我省不同地區農業特點的耕地質量保育技術模式和技術體系。耕地地力提升、災毀土地、復墾農地、設施農業土壤等關鍵共性技術取得重大進展,突破中低產土壤綜合治理、退化及污染農田質量綜合提升、旱地綜合治理和農田系統養分高效循環利用等技術模式。
(三)畜禽水產健康養殖與疫病防控領域。
1.飼料安全。優先支持畜禽水產專用飼料和飼料科學配方技術研究,加速研製並推廣安全、低殘留、無污染、高效的飼料添加劑,大力推動大型飼料加工設備及成套技術的開發研究,加強生物工程技術及飼料營養理論研究,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2.健康養殖。加強畜禽、肥料、飼料規範、無公害的大氣環境、水資源、土壤環境的標準化建設,優先支持無害化生產關鍵共性技術、標準化生產技術及畜禽水產質量安全檢測、農產品和環境中化學污染物快速線上檢測等技術的發展。
3.廢棄物綜合利用。開展畜禽糞污等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沼氣新能源等新技術研究,突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和農業環境化學污染物降解和修復技術,開發廢棄物綜合利用創新產品。
4.疫病防控。發展和支持研究新型化學合成藥、中獸藥和診斷試劑,建立獸藥安全評價體系。建立重點疫病預測預報、防疫、市場快速檢疫和診斷治療技術體系,全面推行無規定疫病區建設技術規範,建立動物及動物產品標準與追溯體系。
(四)農產品精深加工與現代儲運領域。
1.現代農產品精深加工。圍繞茶葉、蔬菜、檸檬、柑橘、經濟林、中藥材、特色糧油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在工藝流程和生化技術創新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在現代機械技術設備研製方面取得突破,開發高附加值產品,促進食品加工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2.現代畜產品精深加工。圍繞畜禽、肉、蛋、奶等產業推進精深加工和綜合加工,在生物工程、現代發酵工程及工藝流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開發超高壓加工、脈衝電場殺菌、微波加式等現代機械技術設備,開發新型高附加值產品、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促進畜產品加工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3.現代物流。以農產品物流服務信息(調度)中心建設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積極探索和套用現代銷售手段,建立直銷市場,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配送等形式,運用電子拍賣、交易和結算等電子商務技術,發展農產品數位化配送技術與交易平台。
(五)現代林業領域。
1.商品林。加強主要用材林高產、優質、持續穩定、定向培育與高效利用技術的研究開發。以速生、豐產、優質為目標,培育優良家系、雜交系、無性系,研究用材林定向培育、高效利用技術,加大良種壯苗快繁體系技術和標準的研發力度,為提高用材林質量和林地持續生產力提供技術保證。
2.經濟林。通過對經濟林木良種培育技術、快速育苗配套技術、栽培技術及經營模式、林產品保鮮技術、加工貯藏技術、園林植物培育技術的開發,促進經濟林生產、經營的科技進步,發揮經濟林資源和產品的特色優勢,促進特色林業產業發展。
3.可持續林業。研究開發農林牧複合生態系統經營技術與退耕還林還草利用技術,開展不同經濟型區農林牧複合生態系統的時空配置技術和高產高效經營模式研究,提高陡坡退耕地利用效率,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4.林業碳匯。研究開發林業碳計量體系技術,科學測定我省林業碳匯的數量,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加強延長木材使用壽命的研究,減少木材使用的碳排放;加強木材加工技術的研發和技術升級換代研究,提高木材利用率,減少碳排放。
(六)現代水利領域。
1.節水農業。集成開發農業機械與耕作制度配套的現代農業節水、節能、減排和固碳技術。突破生物節水、農藝節水和非常規水安全高效利用等節水農業關鍵技術。發展抗旱節水型作物鑑定評價技術、生物精量控制灌溉技術、環保型集雨新材料,創新節水前沿與關鍵技術。研製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節水新產品,研發、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的高效節水灌溉設備設施和管理模式,加大高效節水科技成果轉化的試點和推廣力度。圍繞分區發展策略、高效節水灌溉機理等問題,開展綜合性基礎研究。
2.農村飲用水安全。針對我省水源地污染問題,重點研究農村地表飲用水源地污染防控和農村生活污染防控、養殖污染防控、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水源地監測預警及運行管理、微污染水源生態修復等方面的技術與措施,加強水源地水質保護。針對全省農村居民居住分散、集中供水管網不易到達,且集中供水工程淨化消毒技術不完善,農村供水工程及管網管理維護難度較大等問題,重點開展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的淨化消毒技術研究,並從體制和機制上探索適宜的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運行、維護與管理體系。
3.防災減災。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最新防汛科技成果,建立完善的全省汛、旱情監視系統,提高江河洪水預報精度,建立流域洪水調度系統,形成省、市、縣三位一體的現代化防汛指揮體系,為防洪抗旱科學、高效、安全決策提供支撐。
4.水資源最佳化調度。針對我省水資源大省、水資源利用弱省的現狀,重點開展河流生態健康評價、保護及生態恢復技術體系建設,加強區域水資源承載力和水足跡研究,建設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平台,強化水資源線上監測和聯合調度、最佳化調配技術。
5.水土保持。加強全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整治,進行土地荒漠化過程研究,強化監測預警和綜合防治,建立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模式。強化若爾蓋濕地的水循環過程研究,揭示其退化機理,探尋有效的生態保護與恢復措施。加強區域山洪災害監測預警,進行區域地質災害危害性評判和綜合防治。
(七)環保型肥料、農藥創製和生態農業領域。
1.環保型肥料。以生態、高效、環保肥料開發為重點,開發新型環境友好型肥料,開展新型複合肥、有機無機復混肥的農藝配方與制粒技術研究,開展複合抗逆型微生物肥料研製與施用技術研究,突破微生物有機肥料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
2.農藥創製。研製第三代新型高效殺菌劑、廣譜高效殺蟲劑、生物農藥、新型特效生物除草劑、農用抗生素,加強生物篩選模型、製劑標準化技術研究。研製安全、低殘留、高效的新型疫苗和生物獸藥,研製快速檢測技術和診斷試劑盒、高效安全疫苗和生物魚藥產品,加強生物“五劑”(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酶製劑、微生態製劑和生長調節劑)的研究和產業開發。
3.生態農業。加大低碳經濟和循環農業共性關鍵技術的引進、研發和推廣,在生態位協同循環農林、糧經、種養複合系統共生循環模式、農業生境過程控制及種養廢棄物循環高效利用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原料、燃料及飼料等的資源轉化。
(八)多功能農業裝備與設施領域。
1.農牧業生產裝備與設施。支持種苗生產、農機智慧型裝備、設施農業裝備、畜牧業裝備與設施等設施農業高效率和高效益配套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推廣輕便、耐用、低能耗的中小型耕種收和植保機械,推進丘陵山區主要糧油作物和特色農產品生產機械化。發展中小微型農機具,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具和新技術。
2.產地商品化處理裝備與設施。深入研究分離、修飾、包裝材料、加工裝備和質控等食品加工的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開展農產品整修、洗滌、預冷、分級、包裝、表面塗劑、輻射與化學處理、農產品質量檢測、產品交易技術創新與集成,在小型、輕便、多功能農產品精深加工成套設備引進、研發和套用方面取得突破和進展。加強畜禽屠宰加工、冷鏈儲存和倉儲設施建設。

重點任務

(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
1.突破性農作物及畜禽水產新品種選育科技專項。加強農作物及畜禽水產突破性優良新品種選育和配套技術研究。把加快良種培育、做大做強種業作為戰略舉措來抓,著力培育高產、優質、多抗、高效、安全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引導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從事育種基礎性、公益性研究;鼓勵科技資源向種子企業流動,加大對“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的扶持,加強種子生產基地建設;加強種業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建設,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開展優質、高產、抗病、抗逆、安全農作物品種選育、種質資源創新及品種引進工作。在加強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油菜新品種選育的同時,選育和引進有較大市場潛力的優質、多抗、專用、特色果蔬茶、林竹等經濟作物新品種。開展川產道地中藥材優良品種選育、農作物新品種試驗體系和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及標準化種植技術研究。開展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範和品種審定后豐產性、適應性、抗逆性、真實性等追蹤檢測。開展豬、雞、牛、羊、兔等優質、高效、安全畜禽水產新品種的選育,加速畜禽水產良種繁育體系建設。
2.農作物及畜禽水產優質高效安全生產科技專項。重點研究水稻、小麥、玉米、甘薯、馬鈴薯和油菜等主要糧油作物周年持續豐產栽培技術,篩選適合不同區域特性的農作物主導品種,開展豐產高效栽培技術示範。研究和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種子、種畜禽、水產良種、肥料、飼料、獸藥、大氣環境、水資源等方面的標準和規範,開展土壤環境質量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影響的研究。在現代無害化生產關鍵共性技術、標準化生產技術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農產品和環境化學污染物快速線上檢測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建立農畜水產品標準化生產與追溯體系方面取得新進展。重點圍繞禽流感、口蹄疫、豬鏈球菌等重大動物疫病,加強病原生態學與流行病學研究、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研製與開發、阻斷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豬鏈球菌感染人防控技術研究,開展綜合防控技術集成與示範以及重大動物傳染病防控技術創新平台建設。
3.農產品精深加工與副產物綜合利用科技專項。重點圍繞功能性成份提取、貯藏保鮮、生產、流通和改造傳統農產品加工方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產品加工業升級。糧油重點開展稻穀、油菜籽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及新產品的研究開發;畜禽重點開展特色優質風味肉製品、蛋、乳製品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裝備技術研究開發;果蔬茶重點開展冷貯和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及設備研究開發;特色農產品重點開展深加工關鍵技術及設備研究開發。研究天然活性物質提取、分離和純化新技術和新工藝,糧食產後減損及綠色儲運技術與設施,鮮活農產品保鮮與物流配送及相應的冷鏈運輸系統技術。圍繞低碳農業和生態農業建設,重點研究畜禽養殖廢棄物排放的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新技術;加強果蔬茶無廢棄開發,研究植物殘渣、動物加工下腳料資源化處理新技術、動植物生產物互相轉化利用生態新技術;鼓勵並支持研究沼氣能源利用新技術。
(二)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1.科技創新產業鏈示範工程。構建技術鏈,支撐延長產業鏈,促進技術鏈與產業鏈融合。圍繞生豬、油菜、食用菌、薯類、釀酒高粱、泡菜、獼猴桃、茶葉、中藥材、水產品等優勢特色產業,開展農業裝備、生產、加工、物流和市場等環節技術鏈集成示範。農業裝備環節主要集成和示範現代農業機械利用的配套技術及其基礎設施,智慧型溫室、標準大棚及其噴、滴灌等設施的推廣和配套技術;農業生產環節主要集成和示範高效輕簡清潔種植、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和標準化健康養殖等技術;農產品加工環節主要集成和示範農產品初加工、分級、包裝等技術;物流和市場環節主要集成和示範冷鏈運輸體系建設,示範農產品質量和農產品化學污染物殘留快速檢驗檢測技術、電子商務技術、市場信息技術、物流配送和管理技術,打造形成省級或區域農產品市場信息中心、價格形成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質量檢測中心。
2.農業科技園區推進工程。圍繞新農村示範片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以新農村示範片農業科技園區為核心,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機制的示範推廣,推進良種、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機配套,發揮園區對區域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探索農業科技園區土地、稅收和金融等優惠政策,創新園區發展模式,最佳化園區管理機制,推進產學研結合,鼓勵以園區為基地廣泛開展科技創新創業活動,把農業科技園區建成區域成果孵化基地。
3.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結合“新建1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再造一個成都平原”規劃,實施田間排灌、田型調整、地力培肥等工程技術,推廣耕地恢復提高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圍繞主產區糧食增產目標,堅持技術集成、技術創新與示範套用三條路線並舉,創新和集成具有區域特色的作物大面積豐產栽培技術體系,建成一批糧食高產示範基地。大力開展大面積糧食作物豐產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和糧食產後減損增效技術研究,狠抓“一田三區”(攻關田、核心區、示範區、輻射區)建設,促進全省糧食大面積持續增產。
4.科技富民強縣促進工程。以農民增收和壯大縣域經濟為目標,以特色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為切入點,通過技術開發和組裝配套,轉化先進技術,開發創新產品,創建知名名牌,提高市場效益,提升農業競爭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重點開展畜禽適度規模標準化健康養殖技術,地方特色、特種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技術,優質高效蔬菜、水果、茶葉、中藥材等經濟作物關鍵共性技術的創新、集成和示範。扶持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特色效益農業,推進農業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培育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5.科技特派員創業工程。圍繞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建設一批產業科技特派員團隊,以科技創新創業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圍繞重大科技項目實施,建設一批項目科技特派員團隊,推進項目、人才、技術、資金、管理等創新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積極發展新型農村科技服務組織,建設一批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技術協會發展,加快先進適用技術進村入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探索農產品與市場直接對接的機制,拓展助農增收渠道。
6.農村信息化科技示範工程。整合現有的“三農熱線”、四川農業科技網、農業科技110、四川糧網、成都電子商務平台等信息化服務平台,集成農業科技110、農村電子商務、現代農業物流、村村快速建站系統的信息化網路套用技術,重點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建成一批村級信息服務示範站,為廣大農村提供科技信息、遠程教育、現代物流、市場行銷、勞動力就業、社會保險、合作醫療等各類信息服務。整合涉農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信息資源,加強農業共享數據的採集、管理和發布。
7.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綜合示範工程。以新增節水灌面為全省節水灌溉發展目標,以規模化示範區建設為推動全省節水灌溉發展的重點,在成都市、眉山市、攀枝花市建設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綜合示範區。重點建設中小型灌區田間工程的綜合配套節水改造項目;適當修建水窖、水池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設抗旱水源,充分利用地形發展蔬菜、果樹等經濟作物的管灌、自壓噴灌、微灌。
(三)加快農業科技推廣,促進先進適用技術進村入戶。
1.現代農業千億示範工程。從挖掘作物遺傳增產潛力、提升耕地生產潛力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三個方面開展高產高效現代農業試驗示範,抓好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根據優勢主導產業布局,建設一批省級和縣級良種繁育基地,加快我省“十一五”期間育成的突破性農作物新品種的示範推廣,保障優質、高產種苗供應。集成耕地與產糧能力監測、土壤質量保育、農業技術等技術,按照規模化建設、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銷售的要求建設一批示範基地,在優勢核心縣推進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努力促進產業基地單產、質量、效益和質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2.新增林業產值千億示範工程。根據林業產業發展規劃和有關政策要求認真謀劃、建設一批特色優勢明顯的大項目,用大項目帶動大發展;強化科技支撐,針對現代林業產業基地培育、林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服務業發展中的薄弱環節,積極開展關鍵性技術研究與推廣,為林業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加大示範引導,根據現代林業產業的基本要求,加快建立不同類型的示範區,帶動其他地區加快發展。
3.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工程。加快我省“十一五”期間育成的畜禽新品系的示範推廣,因地制宜選用高產優質高效畜禽良種,確保品種來源清楚、檢疫合格,做到畜禽良種化。科學合理布置養殖場(小區),高標準建設畜禽圈舍,飼養和環境控制等生產設施設備滿足標準化生產需要,做到養殖設施化。大力推進成熟的集成技術、技術規程和技術標準,制定並實施科學規範的畜禽飼養管理規程,配備與飼養規模相適應的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嚴格遵守飼料、飼料添加劑和獸藥使用有關規定,生產過程實行信息化動態管理,做到生產規範化。完善防疫設施,健全防疫制度,科學實施畜禽疫病綜合防控措施,對病死畜禽實行無害化處理,做到防疫制度化。畜禽糞污處理方法得當,糞污排放達到相關標準並實現資源化利用,實現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清潔生產,做到糞污無害化處理。
4.糧食作物高產高效創建工程。把高產高效創建作為糧食生產的重要手段,在更大規模、更廣範圍、更高層次上深入推進。在88個糧食重點縣全面推行高產高效創建,重點抓好糧食產量5億斤以上的主產區創建工作,選擇條件好的縣、鄉開展整建制創建活動,有效帶動全省大面積平衡增產。實施良種良法入戶到田工程,推進行政、科研、生產大協作,大力開展“四新”示範和“六良”配套,普及推廣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主體模式,建設新品種展示園、新技術示範區、新模式示範帶、新機制推進點,高產高效創建示範區新品種供種率、新技術到田率、新模式普及率達到100%,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實現全覆蓋,帶動全省糧食主產區優良品種普及率達95%以上、實用增產技術推廣面達到85%以上。
5.優勢水產品標準化示範工程。因地制宜推廣優勢水產良種,加快水產創新科技成果的轉化套用。集成水產良種繁育、飼養管理、水質調控、病害防治、飼料營養、養殖機械等先進適用配套技術,建設一批水產優勢品種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實現產地規模化、無害化,生產過程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產品銷售品牌化。促進產地基地規模、質量、效益和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帶動水產業向現代漁業發展。
6.農戶科學儲糧工程。為切實減少農戶儲糧損失,確保農民增產增收,改善農戶家庭衛生狀況,“十二五”期間,我省將繼續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工程。一是改進配置新型農戶儲糧裝具,擴大試點範圍,提高農戶科學儲糧受益面;二是推廣農戶科學儲糧技術,提倡使用植物性殺蟲劑逐步替代瓶裝磷化鋁等熏蒸劑,提高農戶儲糧技術使用安全性;三是建立農戶科學儲糧技術支撐體系,在試點縣級糧食部門及部分骨幹糧食購銷企業逐步建立健全農戶科學儲糧服務機構,定期或不定期地培訓農民技術骨幹。
(四)強化農業科技平台建設,提高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能力。
1.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圍繞三大農業科技重大專項,按類別建設和完善糧油作物、畜牧和農產品加工等開放式重點實驗室,面向農村優勢產業開展創新性研究,為保障農產品安全提供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知識儲備和技術支撐。依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創新團隊,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開展科技創新、技術集成和示範帶動。立足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依託龍頭企業,通過產學研聯合,在水產、果蔬、中藥和茶葉等領域重點建設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技術創新和轉移擴散。以技術研發為目的,聯契約類農業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建立一批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以產業鏈延長和技術鏈配套為目的,在產業化程度較高的生豬、蛋雞等產業,支持建立連線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基地和農戶的產業鏈合作產業聯盟。建設節水灌溉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平台、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科研平台和水利工程檢測技術平台,為推動我省全域灌溉、全域水利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建設。以培育形成特色產業集群為目標,堅持面向市場,有效集成科技、人才、資金等資源,採取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圍繞重點行業和優勢產業,在有條件的農業科技園區、科技型農業企業建立若干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立市、縣、鄉三級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及綜合孵化器,將孵化功能延伸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的便捷通道,方便科技人員創業,源源不斷地吸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自主創新成果,促進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創新成果為基礎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以滿足當前我省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重大科技需求為導向,組織設立各類產學研戰略聯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進一步提升相關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技術市場建設,大力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機構和科技成果信息網路平台,鼓勵和引導科技中介機構積極開展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技術交流、技術諮詢、科技成果鑑定諮詢與代理、農業科技投融資、技術資產評估和工程產業化中試與技術檢測服務等活動。
3.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通過完善機制,構建以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為主,各類科研機構、專業協會和社會化組織分工協作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促進農業科技特派員選派工作的制度化和體系化,建立和完善激勵保障機制、加強管理和考核等措施,培養和造就一支龐大的、人才結構合理的農業科技服務隊伍。加大力度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在全省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逐步建立村級服務站點,加快形成新型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鼓勵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深入基層一線推廣套用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指導農民依靠科技進步發展農業生產。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利用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聯席會議制度,圍繞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重大問題,強化統籌協調,加強部門合作,省、市、縣聯動,做好工作銜接。強化科技部門對農業科技創新與示範的統籌作用、農業主管部門對大面積農技推廣的組織作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單位科研與示範的主體作用、綜合部門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作用。
(二)整合科技資源。加強農業主管部門與科技、財政、教育等部門的協調配合,推進農業科研、教育、推廣一體化建設。依託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跨單位、跨學科構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組建現代農業產業創新團隊,遴選首席科學家、崗位專家,分工合作,攻克現代農業的突破性、重大關鍵共性新技術,保障成果的有效供給。
(三)強化人才支撐。創建重點科技創新團隊、設立首席專家制度,加大對中青年學術骨幹的支持,吸引優秀科技人才參加農業科技研發。建立農業高級專家庫,為地方農業科技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諮詢。多層次、多形式、大規模開展農村科技人才培訓,造就一支素質高、業務精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依託農村勞動力“陽光工程”培訓項目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四)狠抓基地建設。以現有轉化示範基地為基礎,結合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分區域建設一批長期穩定的轉化示範基地,把基地打造成農業科技研發平台和成果中試示範平台。打造企業技術創新平台,優先支持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基地承擔農業科技項目。探索建立品種權轉讓交易公共平台,鼓勵種子企業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增強種子生產能力。
(五)加大科技投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信貸和風險投資為補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六)創新體制機制。創新農業科研激勵機制,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完善農業科研人員和農技推廣人員的職稱評定機制,改進農作物種業科研成果評價方式,形成有利於加強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評價體系。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機制,鼓勵產學研聯合承擔農業科技項目,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等參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附屬檔案:1.“十二五”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重大工程與重大項目(略)
2.“十二五”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广部門職責分工(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