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

四川省“十二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

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年12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川辦發〔2011〕95號印發《四川省“十二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該《規劃》分規劃背景,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構建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加強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能力,規劃實施8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十二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
  • 發布文號:川辦發〔2011〕95號
  • 發布單位: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布時間: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規劃,背景,指導思想,主要目標,戰略格局,保護與建設,環境保護,生態文明,護能力,規劃實施,

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速發展的時期,資源環境面臨空前壓力,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為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需求,保障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本規劃是我省“十二五”期間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指導性檔案。

背景

四川地處長江及黃河上游,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雲貴高原、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幾大地貌單元,氣候地域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由低到高依次分為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等幾種氣候類型。長江由西向東橫貫全省,川江河段長1030公里,支流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植被類型多樣,是我國乃至世界極其珍貴的生物基因庫,為我國三大林區、五大牧區之一。四川既是全國生態建設的核心地區、生物多樣性富集區和長江上游重點水源涵養區,也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快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對維護三峽工程和長江流域生態安全,促進四川乃至長江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一節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就
一、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十一五”期間,全省著力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濕地保護與恢復、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生態農業、野生動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川西北防沙治沙和城鄉綠化等重點工程建設,規劃目標任務圓滿完成。依法對3.23億畝森林實施常年有效管護;累計完成營造林4186萬畝,退耕還林成果鞏固1336.4萬畝,岩溶區治理105.6萬畝,天然濕地恢復15萬餘畝,森林撫育補貼試點110萬畝,低產低效商品林改造421萬畝,義務植樹8.27億株;完成退牧還草5820萬畝、滅鼠治蟲5739萬畝次、人草畜三配套升級1.2萬戶;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207平方公里;治理沙化土地12萬餘畝。累計完成地震災區植被恢復441萬畝,大熊貓棲息地恢復149萬畝,林木種苗基地恢復3.1萬畝,地質災害隱患排查3.4萬處,農村戶用沼氣池修復42萬口,大中型沼氣工程107處,完成損毀農田修復137.92萬畝。
全面推進生態省建設。建成國家和省級森林城市6個、國家和省級綠化模範縣42個,國家和省級環保模範城市19個,省級生態縣9個,國家和省級環境優美鄉鎮460個,國家和省級生態村2009個,省級生態家園3.3萬戶;建成生態功能保護區7個,各類自然保護區166個,國際重要濕地1處,國家和省級濕地公園11個;全省保護區網路體系進一步完善,保護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比例達到18.3%,95%以上的珍稀野生動植物物種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有效保護。
通過生態建設和保護,生態效益顯著提高,水土流失嚴重的趨勢得到遏制。全省森林生態系統減少土壤侵蝕量11167.49萬噸,減少土壤有機質和土壤氮磷鉀損失量1082.81萬噸,涵養水源量744.92億噸,固定碳量7609.74萬噸,釋放氧氣16210.73萬噸,積累營養物質124.34萬噸,淨化空氣污染物46055.89萬噸,節約能源1068.75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74.4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84.12萬噸。
二、總量減排超額完成
全省紮實推進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強化減排三大體系建設,超額完成“十一五”減排任務。2010年全省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5.43%,五年累計削減31.7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2.93%,累計削減61.16萬噸。關停小煤礦、小鋼鐵、小造紙、小水泥、小酒廠和小屠宰場1267個,小火電機組69個,限期治理工業企業2653家;全省燃煤電廠脫硫裝機比例達93%以上,脫硫燒結機面積占總面積的70%以上。建成投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166座、生活垃圾處理場116座,全省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率分別達到70%和68%。掛牌整治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企業300家,實施了84個鄉鎮農村環境連片治理項目。18個地級市開展了機動車環保檢測,在南充市啟動了機動車尾氣治理試點。
三、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地表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2010年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斷面82.5%,比2005年提高14.1%;5個出川斷面全部達標,32條重點小流域達標率62.5%;岷江、沱江水質達標率逐年提升,2010年幹流達標率100%,實現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還兩江清水”戰略目標。依法劃定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246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3472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較好,達標率逐年提高。城市環境空氣品質有所提升,2010年達到二級以上標準城市的比例為87.5%,比2005年提高4.5個百分點,主要城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明顯增加。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總體趨好,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均值為52.5分貝,比2005年降低2分貝,交通噪聲污染有所下降。全省環境質量總體良好,91.2%的縣級區域環境質量達到“優良”。核與輻射環境質量保持穩定。
四、監管水平不斷提升
生態保護和環境監管能力不斷提升,為生態環境現狀評價和巨觀決策提供了基礎數據和客觀依據。截至2010年,建成生態定位、地表水水質、空氣、水文、地質等觀測站502個。基本建成了重點污染源線上監測和信息傳輸網路,392家國控重點污染企業安裝了自動線上監控系統,全省所有火電機組脫硫設施、燒結脫硫設施安裝了火電廠分散控制系統,2萬噸以上污水處理廠安裝了中控系統;各市(州)初步開展了機動車尾氣檢測。
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明顯加強,確保了核與輻射安全。成立了四川省核安全管理局,20個市(州)組建了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機構,將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納入全省環保中心工作。加強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生產、銷售、使用場所及放射性物品運輸、伴生放射性礦、電磁輻射環境監管,對廢舊放射源和退役放射源進行安全收貯,實現了輻射安全許可的全覆蓋。全面推廣套用國家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監管系統,實現了放射源數據與國家聯網,保障了核與輻射環境安全。
第二節 面臨的機遇
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是當今世界共同面臨的難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圍繞資源環境的競爭更加激烈。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在維護國家權益、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顯,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
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理念寫進黨的行動綱領,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加快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作出了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印發實施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納入了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體現項目傾斜重大舉措的重要內容,為我省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政策資金保障。
四川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四川地處長江上游,既是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區,又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加快推進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滿足人民民眾對生態環境日益增長的需求,已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成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第三節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與壓力
我省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隨著我省人口的增長,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進一步加劇,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環境歷史問題和新型環境問題交織,對我省經濟發展的制約和影響加劇,同時也對三峽庫區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的威脅和影響。
一、生態建設任重道遠
一是應對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壓力繼續加大。…………。
二是水土流失仍然十分嚴重。…………。
三是土地荒漠化問題依然突出。…………。
四是濕地生態狀況堪憂。…………。
五是水生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六是森林資源質量不高。…………。
七是草地退化仍然嚴重。…………。
八是建設項目生態恢復滯後。…………。。
二、環境保護壓力持續加大
一是環境質量改善的壓力加大。…………。
二是污染物減排任重道遠。…………。
三是新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四是環境風險不斷增加。…………。
五是核與輻射環境安全監管壓力日趨繁重。…………。
六是農村環境保護任務艱巨。…………。
三、生態環境風險防範能力薄弱
生態環境風險防範能力還不適應新時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需求,生態環境風險防範能力薄弱。地下水水質監測、生物監測處於起步階段,土壤環境、電磁波、放射性污染、環境振動、熱污染、光污染等專項監測尚未形成體系。監測手段單一,監測站(點)不足,監測指標不全面,新型環境問題監測不足,應急機構亟待加強,監測評估預警基礎設施仍較落後,機制不健全,環境風險預警、事故應急處置能力急需提高。城鄉之間環境監管能力差異大,基層環境監管能力不強,農村環境監測體系尚未建立,各地環境監管公共服務能力參差不齊。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抓住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機遇,深入推進生態建設、切實加強環境保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

主要目標

生態建設總體目標:鞏固“十一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果,繼續圍繞建設生態省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戰略目標,著力解決重點地區生態退化問題。加強生態建設,林草植被得到保護、恢復和擴大;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與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減少水土流失;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明顯提升,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構築起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得到增強,城鄉環境質量明顯提高,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和生態省建設大見成效。
環境保護總體目標:“維護三江清水,打造天府碧空,建設生態四川”,堅守“生態功能不退化、環境質量不降低、排放總量不突破、環境準入不降低”四條底線,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防範環境風險,維護人民民眾環境權益。
專欄1 “十二五”時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主要指標(略)

戰略格局

根據全省生態特徵、生態脆弱區分布特點和生態安全格局的需要,構建以若爾蓋草原濕地、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秦巴生物多樣性、大小涼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等四大生態功能區為重點,以長江、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沱江及其主要支流雅礱江、涪江、渠江等8大流域水土保持帶及水生生物重要分布區係為骨架,以世界遺產地、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等點(塊)狀分布的典型生態系統為重要組成的“四區八帶多點(塊)”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加快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安全螢幕障,為全國生態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第一節 加強四大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
若爾蓋草原濕地生態功能區。該區位於黃河與長江水系分水地帶,濕地泥炭層深厚,對黃河流域水源涵養、水文調節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具有重要作用。針對該區濕地疏乾、墾殖和過度放牧導致的草原退化、沼澤萎縮、水位下降等重大生態問題,通過採取退牧(耕)還濕、填溝保濕、增加植被、禁漁等措施加快恢復濕地生態系統。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該區原始森林和野生珍稀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大熊貓、川金絲猴等重要物種的棲息地,在生物多樣性維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該區天然林退化、草原超載過牧、珍稀物種瀕危、水土流失和山地災害多發等重大生態問題,重點加強天然林、濕地、草原等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強山地災害防治、重點地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重大開發項目植被恢復。
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該區包括秦嶺、大巴山等亞熱帶北部和亞熱帶—暖溫帶過渡地帶,生物多樣性豐富,是許多珍稀動植物的分布區。針對該區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水土流失、地質災害多發等重大生態問題,重點加強森林及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減少林木採伐,恢復山地植被。
大小涼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該區位於我國東部濕潤亞熱帶氣候和西部乾濕交替亞熱帶氣候的分界線,以黃茅埂為界,西為大涼山,東為小涼山,生物多樣性豐富,鐵、銅、鉛、鋅、鎳、磷等礦產資源富集。針對該區水土流失、地質災害多發和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等重大生態問題,重點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山地災害防治,加大礦山環境整治修復力度。
第二節 加強八大流域生態帶建設
以長江、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沱江及其主要支流雅礱江、涪江、渠江水系沿岸為主,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係,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注重科學開發與有效保護同步。結合資源開發,合理規划水域生態環境及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在重要水域建立水生生物保護區,防止水域荒漠化的發生。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繼續實施陡坡耕地退耕還林,大力營造沿江沿河水土保持防護林帶,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遏制江河濕地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加強土石流溝道和滑坡等山地災害防治,加大礦山、交通幹線的生態恢復治理力度,加強城市生態敏感區等的防護林建設,加快形成功能完善的八大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帶。
金沙江流域生態帶。受印度洋季風氣候控制,金沙江沿岸乾熱少雨,坡度陡峭,地質結構鬆散,加之雨季降雨集中,歷時短、降水強度大的局地性暴雨成為滑坡、土石流的激發因素。由於乾濕季分明,植被的生長受到限制,重點選擇耐旱、耐瘠薄的植物在乾熱河谷種植營造水土保持林、護岸護路林,控制水土流失。注重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加大金沙江沿岸污染源控制力度,削減污染總量。
雅礱江流域生態帶。雅礱江河道下切十分強烈,沿河嶺谷高差懸殊,流域原始森林比重大,樹種優良,種源豐富;生活著大熊貓、小熊貓、白唇鹿、猞猁、牛羚、丹頂鶴等許多珍貴動物;有豐富的水資源和礦產資源,是全國十大水電基地之一。切實加強動植物保護,防止外來物種入侵;禁止不合理的水資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加大重大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恢復力度。
長江流域生態帶。主要包括宜賓市、瀘州市長江上游帶狀區域。以長江上游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河流生態系統和水資源保護為重點,加強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監測,加大石漠化和陡坡耕地治理力度,擴大綠化用地,發展城市綠化、立體綠化,加快長江兩岸植被恢復,保護本土物種資源,防止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生態破壞。加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水污染防治,削減污染總量。
岷江—大渡河流域生態帶。包括岷江幹流和主要支流大渡河、青衣江沿岸地區。加快災後自然生態系統修復,減小滑坡、崩塌、土石流等地質災害損失,減緩水土流失;加大環境綜合整治、減少不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恢複流域生態系統;加大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天然林保護力度,提高岷江流域水源涵養能力,建成重要的生態廊道,加快濕地及水產種質資源自然保護區建設,維護生物多樣性。加大對岷江航電梯級開發影響水域生境的綜合治理力度,科學建設岷江航電過魚設施。
沱江流域生態帶。包括沱江幹流和主要支流沿岸地區。沱江流經德陽、成都、資陽、內江、自貢、瀘州等工業集中、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大力開展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整治,降低環境污染程度;通過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加強生態防護林體系建設,治理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建成重要的生態廊道,遏制生態惡化趨勢,修復水域生態環境。
涪江流域生態帶。涪江流經綿陽市、遂寧市,流域人口稠密,農業發達。涪江沿岸以中、低丘為主,缺乏水土涵養自我調節能力,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設,大力開展荒山、荒灘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加快濕地及水產種質資源自然保護區建設,提高森林的生態功能和水生態系統平衡。控制人工採石、采沙、開墾造地、水利工程建設、新村開發等對涪江沿岸植被的破壞。積極開展化工、食品、紡織、機電、冶金等產業的節能減排。
嘉陵江流域生態帶。包括廣元市、綿陽市、達州市、南充市、廣安市沿岸,嚴格控制嘉陵江流域新污染產生,著力搞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綠色通道、城鄉綠化一體化、濕地保護等工程和庫區河岸林地保護,加快灘涂濕地整治恢復,大力修復魚類通道,改善水生生態環境,加大濕地及水產種質資源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力度,保護野生動植物,建成重要的生態廊道。積極推行“庭園經濟”發展模式,發展沼氣事業,完善水利和水保設施,提高防洪、泄洪能力。
渠江流域生態帶。包括巴中市、達州市、廣安市沿岸,渠江流域主要為低山深丘和淺丘區,是川東北糧倉,也是森林木材資源豐富的地區,是我省天然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保護渠江土著魚類水產種質資源及其棲息環境,改善渠江兩岸生態環境。著力搞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天保公益林建設,加強水土流失和小流域綜合治理。
第三節 加強點(塊)狀典型生態系統建設
以樂山大佛—峨眉山、九寨溝—黃龍、大熊貓棲息地等世界遺產地和現有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為支撐,加大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力度,加快珍稀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與恢復,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防治,積極培育典型森林景觀,合理開展生態旅遊,著力構建類型多樣、分布廣泛、功能齊全的點(塊)狀典型生態系統。
自然保護區。“十二五”期間,著力推進自然保護區發展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開展“建設標準化、管理數位化、經營規範化和社區現代化”建設,提升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能力,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要達到規範化建設水平,逐步理順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完善管理體系,加強涉及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的環境監督管理,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的評估及考核獎懲制度,促進管理水平的提高。合理規劃自然保護區發展規模,完善布局。通過新建、晉級、範圍和功能區調整,形成類型齊全、分布合理、面積適宜、建設與管理科學的自然保護區網路。
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按照有關漁業法律法規和《四川省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規劃(2011—2020年)》,積極開展江河、湖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使各流域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能夠均衡分布,達到對全省特有經濟魚類的原種資源保護。
森林公園。充分開發林業景觀資源,逐步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生態旅遊,進一步推進生態文化建設,提高接待和服務能力,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森林旅遊項目,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良性循環發展,實現對森林、野生動植物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濕地公園。以濕地景觀為主體,以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物種棲息環境保護為核心,兼顧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展示、科學研究、生態旅遊,促進濕地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
風景名勝區。加強對風景名勝、自然遺產的保護,完善景區功能,提升景區管理和服務水平,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保護與建設

圍繞構建“四區八帶多點(塊)”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著力加強森林、濕地、草原生態系統保護與建設,加大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綜合治理力度,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
第一節 加強森林保護與建設
圍繞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戰略目標,堅持生態優先,依託重點工程帶動,加強生態建設,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以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秦巴生物多樣性和大小涼山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區為重點,繼續停止天然林和公益林商品性採伐,依法加強天然林資源和公益林保護管理,擴大國家公益林面積;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開展重點地區陡坡耕地和地震災區、山洪土石流災區毀損耕地退耕還林;加快宜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地震災區、山洪土石流災區植被恢復,努力擴大森林面積;加大人工中幼齡林撫育和低產低效林改造力度,努力培育復層、混交、異齡林,提高森林質量,有效增加森林碳匯,構建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加強林地保護利用與管理,嚴格林地用途管制及征占用林地審核審批,有效遏制林地逆轉;加強林政執法、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蟲害防治,確保森林資源安全。到201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36%,森林蓄積達到16.9億立方米,生物多樣性和天然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基本建成功能比較完善的森林生態體系。
專欄2 森林保護與建設重點工程(略)
第二節 加強草地保護與治理
以保護草地生態安全為前提,加快轉變草原經濟發展方式。堅持生產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先的基本方針,進一步加大草原生態保護和退化草原修復、治理力度,以若爾蓋草原濕地、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小涼山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區為重點,加大天然草原保護與治理力度,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繼續實施退牧還草、圍欄禁牧休牧和草原補播;採取除雜、補播、施肥、滅鼠治蟲以及禁牧、休牧等措施加強嚴重退化草地綜合治理;採取圍欄封育、改良、人工種草和牲畜舍飼棚圈建設等措施對石漠化草地進行有效治理;加大草原防火與毒雜草、病蟲鼠害防治力度,到2015年,退牧還草7000萬畝,推進草原改良和人工種草,草地植被覆蓋度平均提高10%,退化草地得到有效治理,草原植被明顯恢復,草原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草原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效增強。
專欄3 草地保護與治理重點工程(略)
第三節 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
為確保“人民民眾喝上安全的水”,著力開展濕地恢復工作,治理退化濕地,提高濕地的水源涵養能力。以川西北高原濕地、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風景名勝區和長江、金沙江等八大流域濕地為重點,合理劃分以生態服務功能為主要目的的濕地和以畜牧業生產為主要目的的草地範圍,採取退牧還濕、填溝保濕、生態移民、濕地補水、有害物清理整治和高原泥炭資源禁采等措施,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遏制天然濕地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及濕地公園建設,提高現有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的保護功能和管理能力。大力開展濕地監測與可持續利用示範。開展珍稀魚類增殖回放和生態畜牧養殖及牛羊圈養。建立完善濕地保護與恢復財政補貼制度,探索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完善和新建25個以上國家和省級濕地公園,提高對濕地保護的管理、科研和監測水平,保護濕地功能和濕地生物多樣性,開展濕地資源合理利用,確保重要濕地和河湖面積不減少、濕地生態功能不退化。
第四節 加強水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
立足於保護水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加強水資源的科學規劃、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全面節約、有效保護,遏制局部地區水生態系統失衡趨勢。維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庫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建立河流健康指標體系,定期組織開展河湖的健康評價,維護河湖生態健康。建設重要的魚類生態廊道,改善水電建設梯級阻隔等造成的魚類生境片斷化,打通被阻斷部分魚類洄游通道,恢復受影響魚類產卵場基質及產卵場生境。逐步建立以水功能區管理為核心的水資源保護制度體系,加強地下水保護,推進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提高江河湖泊生態自淨能力,恢復長江、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流域的生物多樣性,明顯改善水生態環境。
第五節 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綜合防治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因害設防,最佳化配置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繼續抓好嘉陵江流域中下游、金沙江下游、岷江中下游、沱江中下游等重點地區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全力推進國家農業開發水土保持項目、中央預算內水土保持項目、省級財政水土保持項目、黃河源區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程建設、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適時啟動革命老區水土保持項目、藏區水土保持項目、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和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積極拓展水土保持服務新領域,結合水源地保護、城鄉環境治理,加大攀西礦區、川南礦區等重點礦區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力度,大力開展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萬平方公里。
第六節 加強荒漠化治理與修復
按照“科學防沙治沙、綜合防沙治沙、依法防沙治沙”的方針,在擴大試點示範的基礎上,以川西高山高原區的甘孜州、阿壩州以及涼山州為重點,實施防沙治沙工程。採取封沙育林(草)、營林造林植灌、人工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和設定沙障等方式逐步恢復林草植被,加強林草植被管護,開展畜草平衡建設,實施濕地恢復和保護,實施必要的流沙固定、人工巡護,禁止一切破壞植被的活動,搞好監測評估和封禁保護,控制沙化土地擴展,使川西北250萬畝沙化土地得到科學、全面、綜合治理,建立和鞏固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沙區生態安全體系,有效控制川西北地區沙化土地擴展。
按照“保護優先,綜合治理,科學利用,治用結合”的方針,以川西南山區、川西高山高原區、盆周南部山區和長江、金沙江、嘉陵江流域石漠化地區為重點,在擴大試點示範的基礎上,全面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採取封山育林育草、低效林改造、人工造林、農田基本建設、小型水利水保、農村能源和牲畜舍飼棚圈建設等措施,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積380萬畝,逐步恢復林草植被,減少水土流失,有效減緩石漠化趨勢,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經濟林、中藥材等生態經濟型特色產業和岩溶地區生態旅遊,增加農民收入,使岩溶地區基本實現生態良好、經濟社會協調、人與自然和諧。
第七節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進一步加大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多樣性、景觀保護力度。以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秦巴生物多樣性和大小涼山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區,以及樂山大佛—峨眉山、九寨溝—黃龍、大熊貓棲息地等世界遺產地和現有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等為重點,加強對大熊貓、川金絲猴、白唇鹿、黑頸鶴等一批極度瀕危野生動物及康定雲杉、西昌黃杉等一批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拯救性保護,強化就地(原位)、近地、遷地(異位)、種質資源保護和放歸自然,加強珍稀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全省生物多樣性資料庫,提高自然保護區管護水平,加強野生動植物野外巡護和執法監管,確保95%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開展汶川地震重災區生態恢復狀況長期跟蹤觀測,開展重要生態功能區、典型閉礦區生態修復和中小河流河岸帶生態修復示範項目建設。加強對水域環境及水生生物資源的修復和保護,確保在各流域保留一段完整的水域生態系統。
專欄4 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工程(略)
第八節 加強地震災區生態修復
堅持自然修復和工程治理相結合,加快地震災區生態修復和治理。深入推進天然林保護、震損和陡坡耕地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繼續實施生態修復示範工程,加強災區主要江河流域生態敏感和脆弱區生態修復。延長植被恢復、封山育林、補植補造、人工造林的期限,恢復受損植被,提高森林覆蓋率和其他草地植被覆蓋度,構建以森林植被為主、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庫除險加固,按流域進行土石流溝的治理,綜合防治水土流失和泥沙入河入庫。提高自然保護區和濕地等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管理能力,切實保持災區生物多樣性。

環境保護

第一節 深入實施主要污染物減排
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強化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高資源環境利用效率。完善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標準和評價指標,以“雙超雙有”企業為重點,按期對5個重金屬重點防控行業、7個產能過剩行業的重點企業實施強制清潔生產審核。
以造紙、食品釀造、化工、印染紡織等行業為重點,促進工業企業污染深度治理和園區集中治理,綜合推進工業行業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水污染物減排。大力推進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全面提升城鎮污水處理水平,推進生活污染減排。以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為重點,配套完善固體廢物和污水貯存處理設施,積極推動農業污染源減排。
以電力、冶金、建材、石化、有色等行業為重點,繼續推進二氧化硫減排,大力實施氮氧化物減排。完善燃煤電廠脫硫設施,積極推廣火電機組低氮燃燒技術,全面建設煙氣脫硝設施,提高除塵效率,實現汞等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全面實施燒結機煙氣脫硫,積極推進燃煤爐窯脫硫設施建設,積極開展水泥行業脫硝示範。
第二節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
城鄉統籌、全流域統籌推進供水集中化,最佳化和合理調整集中式水源保護區,逐步解決開放性水源地給排水交錯的問題,對單一水源的城鎮,加快推進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到2015年,設市城市及10萬人以上重點縣城建成較完善的應急水源及配套工程。
實行嚴格的飲用水源保護區保護制度,完善飲用水源地標識標牌。加大水源地生態修復、點面源綜合整治力度,實施水源地隔離防護工程,清拆保護區內違章建築和一、二級保護區內的排污口。建立飲用水源地風險評估機制,完善水源地應急預案和應急體系,加強匯水區工業污染源和有毒有害物質管控。
加大水源地環境監管,完善水源地水質公告制度,建立全省飲用水源地環境信息管理系統,開展城鎮集中式水源地年度評估。加強水源地水質監測,實現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監測全覆蓋,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水質全指標監測分析,逐步實施綜合生物毒性監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內分泌干擾物和湖庫型水源地藻毒素監測。
第三節 推進流域水污染綜合防治
實施流域分區保護戰略,在江河源頭、飲用水保護區及其上游禁止發展化工等高風險、高污染產業。岷江中游、沱江全流域實行嚴格的建設項目環境準入,率先實現總量削減,布局排放氨氮的產業需以區域氨氮總量削減為前提。
以金沙江、長江、嘉陵江、涪江、渠江、瓊江等出川斷面,以及府河、江安河、綿遠河、威遠河、釜溪河、西充河、體泉河等重度污染小流域為整治重點,加強流域生活污染、工業污染、農村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的綜合治理,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以魯班、升鐘、長葫、黑龍灘、紫坪鋪水庫和邛海為重點,推進湖、庫水污染防治。創新流域污染防治機制,實施流域生態補償制度,重點整治流域全面推行“河長制”,建立枯水期重污染企業停產、限產制度。
加快重點流域沿江鄉鎮生活污染處理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積極推進條件成熟的現有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增加脫氮除磷處理工藝;加強城鎮污水管網建設和現有雨污合流管網系統改造,提高城鎮污水收集率。到2015年,續建污水處理廠73座、新建193座,新增處理能力193.33萬噸/日,污水處理率達到85%以上。以成都市、德陽市、綿陽市、攀枝花市等缺水地區為重點,大力推行污水再生利用,全省污水再生利用率達到10%以上。
強化工業污染治理,加強重點污染源監管,提高工業企業穩定達標率。全面推動工業園區廢水處理設施建設,開展化工園區“三級風險防範”事故後處置體系有效性評估,著力加強化工園區的環保基礎設施和環境風險防範能力。
有序開發水能資源,嚴格水能開發項目生態環境準入條件,提高生態保護和恢復建設標準。建立流域管理機構,實施流域生態調度,完善監控設施,推行水電項目環境影響後評估制度。以保護珍稀魚類為目的,加強過魚設施、增殖放流、替代棲息地等建設,下泄生態流量不得低於多年平均流量的10%。
第四節 實施區域大氣聯防聯控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實施“氣化全川”和煤炭的清潔化利用。重酸雨區開展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試點,推進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劃定工作。積極改善工業燃料結構,加快農村清潔能源發展。
最佳化區域產業布局,加快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搬遷改造,在城市城區及其近郊禁止新建、擴建鋼鐵、有色金屬、石化、水泥、化工等重污染企業及除熱電聯產以外的燃煤電廠。加強產業轉移環境監管,以區域空氣品質整體改善為目標,建立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控制為重點,初步遏制川南地區酸雨污染惡化的趨勢。以細顆粒物、臭氧、揮發性有機物控制為重點,防範成都都市圈大氣複合型污染。
加強機動車環保監管,推進機動車環保檢測機構和機動車污染管理機構建設。強化新車準入,推進汽車“以舊換新”,加速“黃標車”淘汰進程。加快車用燃油清潔化進程,大力實施油氣回收綜合治理工程。
實施多種污染物綜合控制。全面加強工業煙粉塵治理,積極推進道路與建築揚塵整治,深化顆粒物污染控制。以石化行業為重點,積極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控制。加強汞、鉛、二口惡英和苯並芘等有毒廢氣環境管理,充分利用協同效應,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完善環境噪聲管理體系,開展聲環境功能區劃,加強社會生活、建築施工和道路交通噪聲的監管,建設“寧靜城市”、“寧靜社區”,改善城市聲環境質量。
第五節 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
繼續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加大以獎促治力度,以村莊連片整治為抓手,加強農村飲用水源地建設和保護。加強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以重點流域沿江鄉鎮和人口在3萬人以上建制鎮為重點,因地制宜推進村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善生活垃圾的收運系統,統籌布局,提高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積極推進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沼氣工程建設,普及農村戶用沼氣池,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實施化肥減量增效、農藥減量控害增效和農田徑流污染防治等工程,大力推進秸稈的資源化綜合利用,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污染綜合防治,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第六節 加強危險廢物污染防治
推進全省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妥善處置含重金屬、含砷廢渣和有毒有害廢物,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深入推進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信息公開工作,全面落實危險廢物全過程管理制度,促進危險廢物產生單位和經營單位規範化管理。進一步加強實驗室危險廢物等非工業源危險廢物的管理。推動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規範電子廢物處置。
加快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推進村鎮和偏遠地區醫療廢物環境無害化管理。加強醫療廢物全過程管理,強化處置過程中的污染控制,建立完善的二口惡英污染防治體系和長效監管機制。
以資源化綜合利用為重點,抓好煤矸石、粉煤灰、伴生礦、礦山尾礦等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積極拓展冶金、電力、輕工、化工行業廢渣循環利用途徑,推進生態工業園建設。
以縣(市、區)和重點鄉鎮為重點,繼續推進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逐步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運輸系統,強化現有垃圾處理設施改造,加強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建設焚燒飛灰、餐廚垃圾處理、滲濾液污染控制示範工程。到2015年,新增垃圾轉運能力4805噸/日,新增生活垃圾處理能力12207噸/日、餐廚垃圾處理能力1155噸/日,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
第七節 強化重金屬污染防控
突出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污染物的防控。以重有色金屬礦(含伴生礦)採選業、重有色金屬冶煉業、鉛蓄電池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皮革及其製品業、電鍍等行業為重點,嚴格環境準入,加大重金屬污染產業淘汰力度和治理力度,強化監管,建立全省重金屬企業環境動態管理系統。大力推進清潔生產,鼓勵相關涉重企業實施同類整合或園區化集中,推動含重廢棄物的減量化和循環利用。以7個國家級、13個省級重點區域為核心,制訂重點區域年度實施計畫和成效評估,推進污染產業密集、歷史遺留問題突出、風險隱患較大的重金屬污染區域綜合整治。到2015年,國家級、省級重點區域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較2007年分別降低15%、5%,非重點防控區排放量實現零增長,突發性重金屬污染事件得到基本遏制。
第八節 加強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
強化化學品生產準入和行業準入,逐步淘汰有毒、有害化學品。最佳化調整高風險化學品相關產業(企業)布局,提高區域環境風險防範能力,嚴格限制在環境敏感地區新增涉及高風險化學品的項目,逐步搬遷、改造、“關停並轉”位於環境敏感區內的現有企業。實施危險化學品企業環境風險分級管理制度,建立重點區域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管理機構。加強化學品生產、儲運過程的風險監管,減少消費和使用過程中的化學品環境風險。嚴格環境管理,加強化工有毒污染物的污染預防和排放控制。
第九節 加強核與輻射環境監管
深化廢舊放射源及放射性廢物的收貯、放射源的安全監管,提高放射性廢物收貯、處置能力,開展重點源的監督監測及重要核設施預警監測,建設輻射環境監測數據傳輸及信息網路;完善全省電磁輻射污染申報登記工作,建立環境管理資料庫,規範伴有電磁輻射建設項目監督管理,著力控制和降低電磁輻射污染。完善核與輻射環境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與輻射應急指揮系統,完善應急預案,確保核與輻射安全。開展重點區域放射性現狀、典型區域電磁輻射環境背景調查。
專欄5 環境保護重點工程(略)

生態文明

第一節 深化生態省建設
按照《四川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持續推進國家級生態市、縣(區)創建,切實抓好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生態小區、生態家園等生態細胞工程建設。大力發展城市和鄉村綠化,實施以水系、庫區、公路、鐵路為主的通道綠化,推進立體綠化和農田林網建設,組織開展“森林城市”、“綠化模範縣”、“綠化模範單位”和“綠化示範村”創建活動。建成10個以上國家級生態縣、40個以上省級生態縣、5個以上省級示範生態工業園區。鐵路綠化建設570公里、公路綠化建設6100公里、水系綠化建設2萬公里,40%以上的縣達到“綠化模範縣”標準。
第二節 加強城市生態建設
加強城市山體、水面、濕地、森林等自然資源保護,促進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依託河流、湖泊、道路等,建設綠色長廊、生態林地、公園綠地等,完善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形成與地方氣候相適應、結構合理的城市綠地系統。實施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工業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置等生態環境保護工程,80%的城市完成綠地系統規劃,積極創建國家級“生態園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設一批生態園區、生態社區,綠地率縣城達到27%、設市城市達到35%,新增公園綠地6800公頃,人均公園綠地縣城人均7.5平方米、設市城市保持10平方米以上。促進城市產業綠色化、資源循環化、生產生活低碳化、人居環境生態化,不斷提高城市生態文明水平。
第三節 加強生態教育示範基地建設
大力實施繁榮生態文化戰略,推進生態文明和生態文化教育示範基地建設,充分發揮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野生動(植)物園在森林生態保護和觀光休閒、健身療養等方面的作用,大力發展城市型、城郊型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形成布局合理、類型齊全、功能完備的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體系。加強總體規劃編制,打造一批一流景區,選擇一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教育基礎設施較好且交通便利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生態文明教育工作紮實的學校、義務植樹基地等申請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基地”。積極融入生態文化內容。加大生態保護科普基地、國家和省級生態文明教育示範基地、革命紀念林、地震遺址生態修復示範林建設力度,完善各級林業生態文化建設硬體設施,豐富生態文化教育功能。“十二五”期間,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教育示範基地2個以上。
第四節 加強生態文化產業建設
突出特色、挖掘潛力、依託載體,延長生態文化產業鏈,促進傳統第一、第二產業向生態文化產業升級。既要在原有基礎上做大做強山水文化、森林文化、竹文化、濕地文化、大熊貓文化、茶文化、花文化等物質文化產業,也要充分開發生態文化資源,努力發展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核心價值的文藝、影視、娛樂、書畫等生態文化精品。充分挖掘生態文化培訓、諮詢、網路、傳媒等信息文化產業,打造森林氧吧、森林遊憩和生態農業體驗等特色品牌。有序開發森林、草原、濕地、荒漠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大力發展以生態旅遊為主的生態文化產業。
第五節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抓好生態文明相關地方法規的制訂、修訂,大力倡導有利於生態文明的行為、風俗、規定,改革或者廢除不利於自然和環境的政策、法規、措施。…………。

護能力

第一節 加強調查監測能力建設
本著“先進實用、維護簡便、信息共享”的原則,以資源、水文、氣象、生態狀況、環境質量、污染源、核與輻射、野生動物疫源疫病和自然災害等為重點,加強生態環境調查與監測能力和信息網路建設,最佳化監測站(點)布設,努力提高調查監測覆蓋面,推進調查監測科學化、系統化、網路化,初步建立較完備的生態環境質量和污染源調查監測網路,提升生態環境調查監測的統籌性、整體性和聯動性。
專欄6 調查監測能力建設重點工程(略)
第二節 加強評估預警能力建設
本著“及時、準確、有效”的原則,加強以生態安全、生物安全、生態健康、生態環境承載力、環境安全、污染防治以及重特大生態災害和環境污染為重點的生態環境評估預警機構和基礎設施建設,定期開展生態環境狀況評估,及時發布生態環境狀況評估結果。建立完善生態環境災害預警應急聯動機制,開展生態環境風險評估,及時掌握潛在生態災害、環境風險,做到事前防範,增強防災減災能力。
專欄7 評估預警能力建設重點工程(略)
第三節 加強應急處置能力建設
本著“快速、科學、有序、安全”的原則,加強以森林草原火災、森林草原病蟲害、外來物種入侵、自然災害和重特大環境安全突發事件為重點的應急處置基礎設施建設和物資儲備。加強應急保障隊伍建設,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加快建立風險源動態信息庫和應急專家庫。強化生態環境風險應急管理,完善突發生態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創新突發生態環境污染事件應急機制,全面提升應急處置能力,有效減少災害損失。
專欄8 應急處置能力建設重點工程(略)
第四節 加強執法監管能力建設
按照“依法、規範、有力、有效”的原則,實施人才戰略,大力推進以資源林政、森林公安、森林警察、漁政、動植物檢疫和環境執法等為重點的基層生態環境執法監管隊伍、裝備和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省、市(州)、縣三級生態環境執法基礎。…………。
專欄9 執法監管能力建設重點工程(略)

規劃實施

第一節 完善政策機制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
…………。
二、廣泛籌措建設資金,保障資金投入
…………。
三、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嚴格執法監督
…………。
四、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完善補償機制
…………。
五、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強化科技支撐
…………。
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引導公眾參與
…………。
第二節 嚴格目標考核
建立評估考核機制,強化規劃目標指標考核。把規劃目標、重點任務、重點工程實施情況納入各級政府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和離任審計範圍,把考評結果作為幹部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通過強化督查和考核,促進形成分級負責、逐級推進、自下而上、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同時,要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各項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與財政轉移支付、生態補償等資金安排掛鈎,與各類評優創先掛鈎。實行地方政府工作責任制和問責制,共同推進本地區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對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中業績突出的予以表彰獎勵,對建設措施不力、工作滑坡的予以批評約束,提高地方各級領導幹部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第三節 強化實施監督
各地、各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大工作力度,確保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投入,引導和有效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做到責任有主體、投入有渠道、任務有保障,逐項落實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和保障措施。要加強部門合作,將規劃的各個項目層層落實到各地區、各級政府部門和重點實施單位,共同推進規劃實施,確保規劃任務順利完成。加強對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督和檢查,定期公布重點工程項目進展情況和規劃目標完成情況,開展中期評估、終期考核。
附屬檔案:名詞解釋(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