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堡錫器製作技藝

四堡錫器製作技藝

四堡錫器製作技藝,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四堡錫器製作技藝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連城縣四堡鄉,傳承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南宋末年,四堡梘頭村青年吳一郎公到杭州其岳父處學習打錫技藝,將學來的錫器製作技藝結合四堡當地的民間民俗文化傳統,探索開發出一套具有濃郁四堡地方特色的錫器製作工藝。四堡錫器製作技藝流程包括溶解與壓片;裁料、制胚、倒模與焊接;打磨與拋光;雕花、刻字與裝飾。四堡錫器品種分為實用和工藝兩大類,所有製作工序全由手工完成。

2009年5月,“四堡錫器製作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6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堡錫器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9年5月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
  • 保護單位:連城縣文物與非遺保護中心
  • 項目編號:Ⅷ-65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原料特徵,技藝特徵,主要品類,產品特徵,工藝流程,相關器具,主要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四堡錫器製作技藝主要分布在連城縣四堡鄉,其製作技藝傳承至26代,共七百餘年。
據傳,四堡錫器製作技藝最初是從浙江引進的。南宋末年,四堡梘頭村有位青年吳一郎公,娶了杭州女子為妻。女方之父是當地有名的打錫師,送了一堂錫器作嫁妝。這些賞心悅目、高雅堂皇的錫器,既是家庭實用品,又是工藝觀賞品,很受村民青睞。於是他每到杭州岳父處定購錫器時,總是細心觀察其打錫技藝。回鄉後,吳一郎公在家鄉開了打錫店,他在錫器的造型、花紋、圖案與文字雕刻處理上不斷創新改造,探索出一套具有濃郁四堡地方特色的錫器製作工藝。吳一郎公成為四堡錫器製作技藝的第一代傳人。
明萬曆年間,梘頭村打錫師傅吳一龍為皇宮打造的錫龍逼真,在水中如活龍一般,被萬曆皇帝讚譽為“錫狀元”。吳一龍返鄉後,其精湛打錫技藝使四堡打錫業大盛,能工巧匠輩出,四堡因此成為福建有名的錫器之鄉。打制錫器亦成了四堡不少人的謀生手段。
清代中葉,四堡的打錫匠多達五百餘人。
20世紀,四堡鄉仍有近百位打錫人,經營於閩贛兩省。

工藝特徵

原料特徵

錫是一種質地較軟的稀有金屬,熔點低,可塑性強,其價值僅次於白金、黃金、銀;具有殺菌、淨化,保濕,保鮮、無毒、不易氧化、富有光澤的特點。

技藝特徵

一是所有製作工序全由手工完成,包括拋光,也是由自製的“土軲轆”完成;二是必須掌握一些特殊的技能,如“錫焊”,必須練就過硬的焊功;又如雕刻圖案與刻字,必須具有一定的美術功底。

主要品類

四堡錫器品種分為實用和工藝兩大類。日常實用的有酒壺、茶壺、暖壺、雙壺,臘壺、油壺、酒海等,其中酒海以其容量之大而被稱為器皿中的“巨無霸”,可裝四五十斤酒。而工藝品則有香爐、燭台、白鶴、寶鶴壺、麒麟、仙鶴、鳳凰、孔雀、觀音、財神爺等。

產品特徵

錫製品是以97%的錫及其十餘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經特殊工藝加工而成,具有較好的保鮮作用,用以貯藏茶葉、藥材,色味經久不變。錫制酒具盛酒冬暖夏涼、醇厚清洌;錫制花瓶插花,水質鮮活,有延長花期不易乾枯的特殊功能;另外,錫器還有很好的保溫性能。

工藝流程

相關器具

有錫原料、烙鐵、松香、銼子、焊錫、石制模具、名為“錫旋”的特製刀具等。

主要流程

1、溶解與壓片:即將錫原料熔鑄成錫板材。用兩塊平整的石板,各糊七八層耐高溫的水紙,將紙面相對,中間根據倒錫板的形狀,以麻繩圍成一圈,一端留開口,再藉助火力,在鐵鍋里將錫料化成錫水,從麻繩開口處倒進所圈定的透氣空間,冷卻成錫板。
2、裁料、制胚、倒模與焊接:剪下大小合適的錫板材,錘打成相應尺寸的錫片,再捲成想要的形狀,用焊錫將接縫處焊牢。有蓋、把、嘴或耳、足等部分的,必須先製作好這些部分,再與主體拼接,用焊錫將接縫處焊牢。如這些附屬檔案須一次成型,則要事先用石材雕好模型,把熔化的錫水倒進去,待冷卻後打開模具,把多餘毛邊剪去,再與主體焊接。
3、打磨與拋光:對焊接並敲打完成的毛胚,要用熬化的松香,將錫器粘固於腳踏驅動的轉盤的中心軸上,使其旋轉起來。用名為“錫旋”的特製刀具,修去錫器表面凹凸不平的地方,不斷進行打磨與拋光處理,直到表面平整柔滑,光可鑑人為止。
4、雕花、刻字與裝飾:在拋光後的錫器表面,用各種特製銼子雕刻成各種花紋圖案或刻上文字。雕刻圖案,必須要有一定的美術功底。有少量錫器還要用“火金漆”漆飾表面,以保護表面。火金漆是用土漆加密陀僧熬製成的,可使金屬表面歷久如新。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四堡錫器製作技藝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它為客家文化和客家文明的延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為客家文明的見證,不僅可以通過它深入研究客家人的發源與發展,客家人的民風民俗,而且可以通過它研究明清時期的商品經濟。
作為一種美術工藝,尤其是在製作技藝的雕花、刻字與裝飾階段,四堡錫器表現出了較高的雕刻工藝,具有工藝美術價值。
四堡錫器品種很多,可分為實用和工藝兩大類,既具有審美價值,又具有實用價值。

傳承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代機械製作工藝的興起和傳統習俗的改變,錫制用具漸漸為陶瓷、塑膠或不鏽鋼用具所替代,四堡錫器製作工藝處於瀕危境地。

傳承人物

馬恩明,漢族,龍巖市連城縣人,1952年2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堡錫器製作技藝”第三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馬恩明12歲就師從其父,熟練掌握錫器製作的所有流程。馬恩明還培養了20餘名學員,舉辦錫器製作技藝培訓班10餘場,並大膽打破傳男不傳女的傳統授藝規矩,有力推進了四堡錫器製作工藝的傳承與不斷發展。
四堡錫器製作技藝
馬恩明
馬華強,男,1979年9月出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堡錫器製作技藝”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傳承人馬恩明2003年製作的特大酒壺被評為“汀州壺王”,2010年製作的特大錫壺被評為“海西壺王”,兩項都申報了金氏世界紀錄。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