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味芍藥湯

四味芍藥湯

四味芍藥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名老中醫夏度衡驗方》。具有柔肝潛陽,活絡熄風之功效。主治三叉神經痛

基本介紹

  • 名稱:四味芍藥湯
  • 出處:《名老中醫夏度衡驗方》
  • 組成:白芍、生牡蠣、丹參、甘草
  • 功用:柔肝潛陽,活絡熄風
  • 主治:三叉神經痛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重要文獻摘要,各家論述,

歌訣

夏氏四味芍藥湯,柔肝熄風又潛陽;重用白芍生牡蠣,再加參萆止痛良。

組成

白芍、生牡蠣各30g,丹參、甘草15g。

用法用量

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功用

柔肝潛陽,活絡熄風。

主治

方義

肝風內動上擾頭面,責肝之陽亢陰無力制約而成,故善治內風者,皆以靜藥柔肝熄風為要。方中重用白芍、生牡蠣以柔肝潛陽熄風。又用白芍配甘草,既取其酸甘化陰之用,又取其柔肝、緩急止痛之功。久病入絡,當以活血通絡止痛,但“宜取其柔之藥,動而不靜,行而不守”。權衡利弊,擇味苦性微寒之丹參一味以佐之。“丹參降而行血”,又兼能養血,實為和絡通絡之品,不至於喧賓奪主而變柔肝潛陽熄風之靜法為動法。

加減化裁

(1)牙齦紅腫脹痛,或牙齦溢膿、滲血者,酌加葛根、生石膏、生黃芪、蒲公英、蒲黃。
(2)牙齦紅腫脹痛而見舌體胖、苔滑膩者,加葛根、蒼朮。
(3)潮熱、心煩、咽乾、口燥不多飲、舌紅少苔、脈細數者,酌加生地黃、鱉甲、牡丹皮、梔子。
(4)舌質見瘀斑者,酌加赤芍、桃仁。
(5)面赤、煩躁、易怒、口苦者,酌加龍膽草、黃芩、夏枯草。

使用注意

忌辛辣。

附註

頭面痛(偏頭風痛,或西醫稱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主要系內風為患,此指一般規律而言,並不排斥少數病例有出現“陽明風熱”、“瘀血阻絡”、“寒凝經脈”等其它證型,更不排斥臨床上會行兼陰虛、兼月廠火、兼田熱、兼外風(外風引功內風)、夾瘀、夾痰者。麻、佧、芎、防均為辛溫之品。平,能散能行,行散則動。肝風上擾,病屬內風而妄與發散,則狂飈益肆,譬猶紅爐鼓扇。故功用靜藥,足為治療外病之基本法則。(《中醫古籍出版社》)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中國鄉村醫藥優秀文集第一集》:“頭為精明之腑,氣神所居。故頭痛的發生與臟腑氣血的盛衰、痰濁、瘀血密切相關。《證治準繩·頭痛》云:‘頭象天,三陽之腑,清陽之氣皆會於處;三陰五臟之精華之血亦皆注於此。於是天氣所發,六淫之邪,人氣所變,五臟之逆,皆能相害。或敝覆其清陽,或瘀阻其經絡,因與其氣相搏,郁而成熱則脈滿,滿則痛’。由此可見,引起頭痛的原因較多,然據其根本,乃因肝脾腎功能失調,與風、火、痰、虛、瘀阻經絡有關。病位在肝腎。其基本病機為肝失疏泄,挾邪上擾。治則則根據病機而設。四味芍藥湯由白芍、生牡蠣、丹參、甘草組成。方中白芍專為治風而設,具柔肝斂陰,調和肝氣之功;丹參一味而功同四物,既具有活血通絡祛瘀之功,又能平補氣血,使血歸陰,以補腎水;生牡蠣為治火而立,既能滋陰降火,又能熄風鎮驚;甘草健脾培土以固本,溫補後天,調和諸藥。四味芍藥湯組方嚴謹,切中頭痛之病機,故在臨證時套用,屢有效驗,值得拓展套用。”

各家論述

金世明:夏氏提出應重視“動用靜藥”規律。認為治療此病以生牡蠣、石決明為上品,惟此二藥平肝潛陽之力專,選用白芍、甘草,取其酸甘化陰之用,緩急止痛之功。不可不辨輕重及一概施以熟地、麥冬之類養陰,否則陰未驟生,反使胃脘壅滯,一病未平,一疾又起。久病入絡,當擇味苦性微寒的丹參以佐之,通過多年臨床實踐,總結出其治療三又神經痛的經驗之方一一四味芍藥湯(白芍、生牡蠣各30g,丹參、甘草各15g)。(《名中醫治病絕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