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味回陽飲,中醫方劑名。出自《景岳全書》卷五十一。具有益氣、回陽、救脫之功效。主治①泄瀉如傾。陽氣欲脫之危候。②元陽虛脫。證見惡寒肢冷,氣息微弱,冷汗如油。臨床常用於治心力衰竭,急性和慢性胃腸炎吐瀉過多或急悸病大汗出而見休克者,婦女子宮大出血或外科癰瘍潰後或手術大出血見休克者。
基本介紹
- 名稱:四味回陽飲
- 別名:乾薑湯(《聖濟總錄》卷三十八)
-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 組成:人參、附子、乾薑、甘草
- 功用:益氣、回陽、救脫
- 主治:①泄瀉如傾。陽氣欲脫之危候②元陽虛脫。證見惡寒肢冷,氣息微弱,冷汗如油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附註,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四味回陽人參為君,附子炮姜炙甘草為臣;補氣回陽治氣厥,昏暈息微者宜吞。
組成
人參12克,附子(炮)9克,乾薑(炮)9克,甘草(炙)9克。
用法用量
①水煎服。
②用水400毫升,武火煎至250毫升,溫服,徐徐飲之。
③為末和勻,以水拌濕,蒸一飯,取起烘乾,再為末,每服一二錢,溫湯調下。
功用
益氣、回陽、救脫。
主治
①泄瀉如傾。陽氣欲脫之危候。
②元陽虛脫。證見惡寒肢冷,氣息微弱,冷汗如油。
方義
①本方重用人參以回陽救逆,益氣固脫,附子以上行頭項,徹肌表,以溫經散寒;乾薑以內溫臟腑;甘草用炙者,以外溫榮衛,內補中焦。諸藥合用,以救元陽虛脫,危在頃刻者。
②方中人參大補元氣為君,附子、炮姜溫里回陽為臣,以加強人參補氣昇陽之力,甘草調中緩急,功兼佐使,共奏補氣溫陽之效。
運用
診斷要點:惡寒肢冷,氣息微弱,冷汗如油。
臨床常用於治心力衰竭,急性和慢性胃腸炎吐瀉過多或急悸病大汗出而見休克者,婦女子宮大出血或外科癰瘍潰後或手術大出血見休克者。
加減化裁
①若汗出多者,加黃芪30g、白朮12g、煅龍骨15g、牡蠣15g,益氣、固澀止汗;若心悸不寧者,加遠志5g、 柏子仁12g、酸棗仁12g,養心安神;若納谷不香者,加白朮12g、茯苓15g、陳皮10g,健脾和胃。
②方中以紅參大補元氣;附子、炮姜回陽;可加肉桂、山英肉、龍骨、牡蠣溫助心陽,斂汗固脫;加玉竹配炙甘草養陰益氣。 陰竭亡陽,合生脈散。另外,可選用丹參滴丸,10~15粒,每日3次。或用參附註射液10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
③方中人參大補元氣;附子、炮姜回陽救逆;甘草和中緩急。若表虛自汗,可加黃芪、自術益氣固表;若汗出不止者,加龍骨、牡蠣固澀止汗;若食少納呆,可加自術、茯苓、陳皮、半夏等健脾化痰;若心悸不寧,加遠志、柏子仁、酸棗仁以養心安神。
附註
本方證以惡寒肢冷,氣息微弱,冷汗如油,脈微欲絕為辨證要點。本方從藥味上看是四逆加人參湯,但各藥用量比例不同,尤其人參與附子的用量比例倒置。(《臨床方劑手冊》)
附方
名稱:四味回陽飲
組成:人參一至二兩,制附子、炮姜各二至三錢,炙甘草一至二錢
用法:水煎服
主治:治元陽虛脫,惡寒肢冷,氣息微弱,冷汗如油
出處:《新方八陣》方
重要文獻摘要
《婦科醫籍輯要》:“此肝脾大損.陽氣大陷之證,當速用甘溫,如理陰煎、理中湯、歸脾湯、四味回陽飲、補中益氣湯之類,單救脾土,則陷者舉,脫者固,元氣漸復,病無不愈。”
《華明珍臨證輯要》:“臨床套用:氣虛明顯者,方選保元湯;陽虛為主者,用四味回陽飲;陽虛痰濁內生者,加瓜蔞薤白半夏湯;水凌心肺者用真武湯或五苓散;陽虛血瘀者,加川芎、丹參。”
《中醫內科證治歌括》:“氣厥虛證症狀為發病前有明顯的情緒緊張、恐懼、疼痛或站立過久等誘發因素,發作時眩暈昏仆,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肢冷,汗出,舌淡,脈沉細微。證機是元氣素虛,清陽不升,神明失養。治宜補氣,回陽,醒神。方用生脈往射液、參附註射液、四味回陽飲(《景岳全書》)。”
《醫學尋源》:“至川姜尤不敢多用,畏其散耳,但川姜並非香散者。比若脈絕身冷,回味四陽飲用之成功,倘散安能復脈回陽?”
《醫學集成》:“舌縮入喉,石室丹:焦術五錢,人參三錢,附子、肉桂、炮姜各一錢。或四味回陽飲。”
《經方直解第2版》:“四逆加人參湯,王修善老中醫以‘四味回陽飲’名之,並以之治縮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