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地花鼓

四合地花鼓

四合地花鼓,民間戲曲。四合地花鼓又名四合地蹬子戲“、地攤子戲,是盛行在安徽省廣德縣四合鄉耿村、焦村、宏霞村的遐嵩片以及梨山一帶的一種民間戲曲,是不需舞台的廣場表演形式。因具有不受場地、時間限制等優點,所以受到廣大老百姓的喜愛。

基本介紹

簡介,形成背景,表演形式,特點,內容表現,歷史及現狀,

簡介

四合地花鼓又名“四合地蹬子戲“、”地攤子戲“,是盛行在安徽省廣德縣四合鄉耿村、焦村、宏霞村的遐嵩片以及梨山一帶的一種民間戲曲,是不需舞台的廣場表演形式。
因具有不受場地、時間限制等優點,所以受到廣大老百姓的喜愛。
四合地花鼓四合地花鼓

形成背景

清朝同治、道光年間廣德由於戰亂與瘟疫導致人口驟減,湖北、河南等地民眾大批遷徙至此定居,其中湖北遷徙至安徽省廣德縣四合鄉的民眾把“花鼓調”、河南“燈曲子”和皖南民間曲調等融合在一起,創造並形成一種自己獨有的文藝表演形式——地花鼓。

表演形式

地花鼓由生、旦、淨、末、醜五種角色組成,外加一套鑼鼓,演唱時不用伴奏,而由人工接腔,演出時以地面為舞台,故取名“地花鼓”。

特點

該燈有兩“奇”:一是造型奇。馬燈尾、龍燈身、獅燈頭,胸前兩螯捧著紅繡球,燈下方撐以兩根木棍,兩根細線一根連燈頭,一根連燈尾,再和木棍相連,整個燈小巧玲瓏,招人喜愛;二是玩法奇。表演只有兩人,每人各持一盞火獅燈,在鑼鼓的伴奏下,表演者運用皮影戲的操縱技法嫻熟操縱木棍上的細繩,使火獅活靈活現,或騰越或打鬥,或親昵,甚至其喜、其怒都表現的淋漓盡致,表演熱烈壯觀。同時,“火獅”在當地諧音為“和事”,喻意百姓未來的生活和順、火紅。
1962年火獅燈曾參加安徽省民間燈藝比賽大會,榮獲一等獎。
2011年06月獲宣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內容表現

四合地花鼓的角色一般有五個:老生,小生,老旦,花旦,丑角。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特定的服裝和妝扮,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區別,他們在舞台上互相搭配,共同豐富節目內容,因人物來源於生活,使其生動形象,扣人心弦。
其中最著名的節目有《王伙賣線》、《送香茶》、《四言八句》等,這些節目都是以當時的社會現象為背景,反映人們內心的世界。
四合地花鼓四合地花鼓
生活小戲、如《賣梔子花》、《王瞎子算命》、《討學錢》、《打桑葉》、《小尼姑下山》等,曲目採用《四平調》、《北扭子》、《蠻蠻腔》、

歷史及現狀

四合火獅燈獨創於清末,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地花鼓”在演出過程中不斷改進、發展,逐漸發展成了舞台戲,四合地花鼓經過周來喜等幾代藝人的不斷加工整理和完善,目前已發展成了江南著名劇種——皖南花鼓戲,地花鼓由此成為皖南花鼓戲的鼻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