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目錄,作者介紹,分集介紹,
作品目錄
01飛來的皇冠
02飢腸轆轆的小皇帝
03 是誰捨得一身剮
04 三駕馬車的急轉彎
05 其實不想走
06 悽慘的婚事
07 叫聲父親真的很難
08 後宮的煩惱
09 狼煙在東方升起
10天涯何處是神州
11當光緒遇見康有為
12戊戌年的那些往事
13血染帝都的政變
14天子的“下課”危機
15荒唐的宣戰
16母子西逃記
17皇帝駕崩之謎
作者介紹
喻大華,1963年生於遼寧遼陽,漢族,歷史學博士,現任遼寧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晚清史、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自2008年起,任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人,曾主講《道光與鴉片戰爭》、《喻大華評說嘉慶王朝》、《苦命皇帝鹹豐》、《末代皇帝溥儀》、《囚徒天子光緒》,被稱為“皇帝專業戶”。出版《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道光皇帝》、《嘉慶皇帝》等著作,參編著作近十部,發表論文50餘篇。
分集介紹
01飛來的皇冠
光緒皇帝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的第九位皇帝,他四歲登基,三十八歲辭世,在位時間長達三十四年,就在位時間來講,僅次於在位六十一年的康熙和在位六十年的乾隆。然而,這個名義上的一國之君,卻充當了慈禧太后的傀儡,在慈禧太后的控制下,光緒生活沒有自由,愛情不能自主,最終含冤九泉,命運令人扼腕嘆息。可以說,光緒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囚徒天子。那么,光緒到底是如何成為清帝國皇帝的?
同治朝的政治格局十分獨特,實行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輔政的制度。這三個人之間形成了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慈安太后雖然地位尊貴,卻心無政治;慈禧太后位居次席,卻擁有極強的政治欲;奕訢精明能幹,卻缺少權謀。三個人必須相互倚仗,才能掌控朝局。然而,隨著奕訢領銜軍機處屢建奇功,聲名鵲起,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強烈不安和猜忌。所以,在選擇新君的問題上,她自然而然絕不會給奕訢之子提供這樣的機會。但是除此之外,慈禧太后還有什麼能讓大家心悅誠服的解決辦法呢?
年紀不到四歲的載湉,本來可以躲在父母的懷抱中,過著一種無憂無慮的王子生活,如今卻要走進深不可測的皇宮大院,過上一種無法預知的陌生生活。那么,在一系列或偶然、或必然的選擇之中,載湉是如何被送進紫禁城的呢?
02飢腸轆轆的小皇帝
轉眼之間,新的一年到來了,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在大臣們一片萬歲的高呼聲中,小載湉登上了太和殿的金鑾寶座,正式登基稱帝。年僅四歲的他,是截止到目前為止,清朝歷史上年紀最小的君主。
在紅牆黃瓦的紫禁城中,幼小的光緒帝失去了一般兒童應有的親情和自由,開始了他的“兒皇帝”生活。不過,光緒帝雖然沒有了父親的關愛,但是卻有四位女性呵護著他,這樣的生活是否幸福?這四位女性又都是誰呢?
生活環境和周邊親人對兒童的成長發育至關重要,然而在紫禁城中的小光緒,失去了父母的呵護,失去了奶媽的照顧,改由太監一手操辦他的日常起居生活。而皇宮中的太監,對慈禧太后惟命是從,他們只知道強化對小皇帝的管束與控制,而很少給予愛護與照顧,在這樣的環境中,本來體質就不好的小光緒會受得了嗎?有誰能夠想到,這樣一位擁有至高無上地位的一代君主,在紫禁城中竟然會過著一種吃不飽、穿不好的落魄生活,這會是真的嗎?在外表光鮮的背後,這個幼年天子究竟有著怎樣的苦難經歷呢?
是誰捨得一身剮
慈禧太后出於把控朝政的目的,讓同治皇帝的堂弟載湉成為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的第八代、第九位君主。光緒帝繼承的是鹹豐皇帝的帝位,而不是同治皇帝的帝位,這就造成了清朝父子相傳的皇帝世系走向終結,而這樣的事情在當時的士大夫心中是一件關乎國體、道統、人心的大事情。於是,不少人開始為這個事兒鼓與呼。
本來,在載湉入宮繼承皇位的時候,兩宮太后就明發諭旨,承諾等將來他有了兒子,就過繼給同治皇帝,從而確保同治皇帝也能後繼有人。但這個舉動卻遠遠不足以平息滿朝大臣的疑慮,一個叫吳可讀的吏部主事,為此竟然採取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舉動,立刻惹得朝野震驚。那么,吳可讀到底是個什麼人物?他採取的舉動又是什麼呢?
吳可讀想盡辦法,要為同治皇帝的立嗣問題鳴不平,卻苦於沒有合適的渠道。然而到了光緒五年即1879年,一個機會終於讓他等到了。這一年,位於河北遵化清東陵的同治皇帝的陵寢——惠陵竣工,兩宮皇太后、光緒皇帝以及王公大臣都要前往清東陵,給同治皇帝送葬。吳可讀經過積極爭取,終於獲得了前往清東陵參加葬禮的機會。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吳可讀利用這次機會,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那么,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六品小官到底鬧出了什麼名堂呢?
吳可讀抱著一往無前的決心和殺身成仁的勇氣,以“尸諫”這樣決絕的方式來進行勸諫,讓朝野上下十分震驚,也讓慈禧太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依照以往的做法,心狠手辣、獨斷專行的慈禧太后必然會為此痛下殺手。然而,面對吳可讀這次的捨命一搏,慈禧太后的反應竟然十分出人意料。那么,她究竟會怎么做?而吳可讀“捨得一身剮”換來的結果又是什麼呢?
三駕馬車的急轉彎
許多事實證明,極具權力欲的慈禧經常會不擇手段地清除異己,慈安的死,也必然會引發人們對慈禧的猜測。然而,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實事求是、注重證據,才能做到客觀與公正。那么,慈安的突然離世究竟跟慈禧有沒有關係?我們能拿出慈禧謀殺慈安的證據嗎?
慈安的去世,讓左右清皇室的三駕馬車的格局成為泡影,最高權力的平衡被徹底打破,三足鼎立變成了兩極相對。而慈禧和奕訢並駕齊驅的局面又絕對不可能形成,因為他們之間積怨已久。清史專家、遼寧師範大學喻大華教授繼續為您解讀慈禧和奕訢叔嫂之間的恩怨是非。
此時的奕訢已經主持朝政二十年,可算是根基深厚,這讓慈禧一時難以下手。在慈安去世三年後,慈禧終於找到了出手的機會。當時法國侵略了清朝的屬國越南,因為越南戰略位置重要,朝中許多大臣都主張對法國開戰,但作為軍機大臣,奕訢知道國力乏弱,軍事裝備又與法軍相差太遠,如果兩國開戰,清軍幾乎沒有取勝的可能,於是主張妥協。他的這個態度,使得晚清歷史到這裡來了一個急轉彎,慈禧由此走上了一手遮天的權力巔峰。那么,恭親王奕訢又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結局呢?
《百家講壇》欄目邀請清史專家、遼寧師範大學喻大華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精彩講述系列節目《囚徒天子光緒》第四集《三駕馬車的急轉彎》。
其實不想走
對於小光緒來說,雖然做皇帝是個苦差事,但他不得不面對現實,沒日沒夜地學著做皇帝。在那些師傅們的眼裡,小光緒每天都在進步,他不但讀“四書五經”、學史書地理,還慢慢地開始關注時局,轉眼已經到了十四歲。原來的“兩宮垂簾,親王輔政”體制,因為慈安的去世、奕訢被轟走,變成了慈禧的一權獨大。而按照原來的約定,光緒長大後,太后要撤簾,一切政務交由皇帝親自打理,使朝政回歸正常。隨著光緒皇帝苦難童年的慢慢遠去,太后交權的日子也越來越近。那么,面對皇帝親政的問題,慈禧是一種什麼樣的姿態?皇帝的親生父親醇親王奕譞又為什麼會如履薄冰?而不再垂簾聽政的慈禧,為什麼還能大權獨攬呢?
慈禧趕走了恭親王奕訢,拉來了醇親王奕譞,使得自己的陣營更加穩固。但隨著向皇帝歸政的日子越來越近,極度留戀權力的慈禧會使出什麼樣的手段?而作為故事主角的光緒皇帝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
不管是推遲歸政,還是改為訓政,其實只是名分不同而實質一樣,那就是對慈禧的絕對權力都不會有任何影響。然而,在朝中呼聲幾乎等於一邊倒的情況下,慈禧卻堅持要歸政皇帝。慈禧為什麼要這么做?她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為了討好慈禧,也為了親兒子光緒皇帝能有一點成長空間,醇親王奕譞煞費苦心,要用海軍軍費為慈禧修建一座園林,但這卻引發了一些大臣的反對。那么,慈禧又會對此做如何解釋?歷盡苦難的光緒,也將正式登上屬於自己的皇帝寶座。在親政大典中,十七歲的的光緒,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風采呢?
《百家講壇》欄目邀請清史專家、遼寧師範大學喻大華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精彩講述系列節目《囚徒天子光緒》第五集《其實不想走》。
悽慘的婚事
儘管光緒帝在十七歲時名義上實行了親政,但國家大權仍然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轉眼之間,光緒帝已經是一位風度翩翩的青年。按照清朝祖制,皇帝一般在十四歲到十七歲成婚,可是已經十八歲的光緒帝卻遲遲沒有結婚,這在清朝歷史上可謂是絕無僅有。對於慈禧來說,光緒帝大婚就意味著成年,成年就意味著她繼續操縱政權的最後一點理由也不存在了,那么,面對迫在眉睫的皇帝婚事,嗜權如命的慈禧又會想出怎樣的招數?一直翹首以盼、希望早日執掌政權的光緒帝等來的將是怎樣的結果呢?
歷代帝王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對自己后妃的選擇似乎應該是隨心所欲。但對於光緒帝而言,事情卻並非那么簡單。儘管慈禧並非是親生母親,可光緒帝必須把她視為比親生母親還要重要,出於敬畏和孝道,婚姻問題必將是難以自主。而在慈禧看來,她也完全可以利用這種“母子”名分,按照自己的意志為光緒選定皇后。那么,接下來慈禧會導演怎樣的一場選秀鬧劇呢?
據史書記載,慈禧在光緒大婚前為了籠絡人心,連續頒發懿旨,對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大行獎賞,甚至宴請外國駐京公使。整個大清國似乎真的喜氣洋洋、一片歌舞昇平。但其實,正像新紮制的太和門那樣,外強中乾,看上去儼然雕樑畫棟,卻在風中瑟瑟發抖,內里朽木爛紙一團糟。那么,在這種的紛紛擾擾的氛圍中,光緒帝的大婚典禮究竟是怎樣的境況呢?
對於光緒帝來說,也許這場讓他受盡屈辱的包辦婚姻惟一讓他感到期待的就是,在自己大婚之後,便可以親裁大政,獨斷朝綱了。然而,事實能否讓光緒帝順心如願,在這齣斷斷續續上演了近三年的“訓政”鬧劇即將謝幕的時刻,慈禧又會有怎樣精彩的表演呢?
《百家講壇》欄目邀請清史專家、遼寧師範大學喻大華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精彩講述系列節目《囚徒天子光緒》第六集《悽慘的婚事》,敬請關注。
叫聲父親真的很難
醇親王奕譞可謂晚晴皇室的顯赫人物。他是光緒帝的父親,溥儀的祖父,一個醇親王府連續出了兩個皇帝,這在清朝史上前所未有。然而這些榮耀並沒能照亮這位醇親王暗淡的一生。自從四歲的兒子載湉被慈禧選入宮中繼承皇位開始,為了避免“以太上皇自居”的嫌疑,奕譞就過上了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生活。隨著光緒帝長大成人,慈禧面臨交權歸政,身份尷尬的奕譞也就越發小心翼翼。然而,一貫的謹慎低調,也沒能躲開厄運的降臨,就在光緒帝大婚前夕,一份奏摺讓醇親王奕譞遭遇了飛來橫禍。
一直以來,為了鞏固自己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塑造出一個言聽計從、知恩圖報的“兒皇帝”,慈禧可以說是費盡了心機。如今,吳大澄的奏摺無疑是觸痛了慈禧最敏感的神經。那么,盛怒之下的慈禧對這件事將如何來處置?一邊是親生父親,一邊是望而生畏的養母,光緒帝又該如何是好呢?
慈禧礙於乾隆皇帝的祖訓,再加上不能不顧及醇親王奕譞和光緒帝的面子,又適逢光緒帝大婚,國家正在喜慶之中,究竟如何處置,慈禧還是有所顧慮的。但是如果放過吳大澄,慈禧一來是難解心頭之恨,再則也必須防止以後大臣中再跳出像吳大澄一樣的人物,所以又不能不殺一儆百,那么,慈禧最終想出了什麼辦法應對呢?
雖然從四歲進宮開始,光緒帝就沒能再回醇親王府,但是畢竟父子親情難以割捨。聽說自己的父親身患重病,身居紫禁城的光緒帝如坐針氈,可是礙於慈禧的猜忌又不能前去盡孝。據《翁同龢日記》中描述,光緒帝每每問起父親的病情,都“哽咽不能聲”。由此可見,光緒帝心中的無限壓抑。那么, 最終這對悲情父子能否相見呢?
《百家講壇》欄目邀請清史專家、遼寧師範大學喻大華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精彩講述系列節目《囚徒天子光緒》第七集《叫聲父親真的很難》,敬請關注。
後宮的煩惱
不過,光緒帝對慈禧太后這種針尖對麥芒的叫板,只能是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而在關乎國體大運和道統倫理的事情上,他就只能充當一個傀儡了。比如在后妃的選擇上,光緒帝也只能聽憑慈禧太后的擺布,這就注定了他婚後生活的不幸。皇后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所以她也就是光緒帝的大表姐,雖然近親通婚在封建時代無可厚非,但光緒帝對皇后一點感情都沒有,對她十分冷淡。為此,備受冷落的皇后沒少動腦筋,希望換得光緒帝哪怕是一丁點的好感。結果,光緒帝的後宮中,平添了無盡的煩惱。
慈禧太后掌握國家命運幾十年,歷經無數的宦海波瀾,練就了老練的政治手腕和敏銳的洞察力,加上耳目遍布宮中,她很快發現處於母子、婆媳矛盾之中的兩個關鍵性人物:第一是珍嬪,第二是翁同龢,特別是珍嬪,這個年紀最小的兒媳婦本是深得慈禧太后的喜愛,但是珍嬪的一些舉動卻讓慈禧太后警覺了起來。那么,珍嬪到底都做了什麼事情?她是如何成為慈禧太后“眼中釘”的呢?
《百家講壇》欄目邀請清史專家、遼寧師範大學喻大華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精彩講述系列節目《囚徒天子光緒》第八集《後宮的煩惱》。
狼煙在東方升起
光緒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這一年,光緒帝二十四歲,而這一年的十月初十日,慈禧太后將迎來六十大壽。所以,朝廷上上下下都在為“老佛爺”的這個大日子做著精心的準備。為了迎合這種萬壽慶典的氣氛,慈禧給百官加官進爵,連她不喜歡的珍嬪,也和姐姐瑾嬪一起獲得了“妃”的晉封。然而,就在清廷上下一團喜氣,為慈禧太后六旬萬壽慶典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一場史無前例的危機降臨了,這場危機直接將清帝國的命運推向了深淵的邊緣。
此時的慈禧太后氣急敗壞,因為在她身上,似乎總有個揮之不去的“魔咒”,一到自己整數大壽的時候,就必然遭遇一場對外戰事。比如慈禧四十大壽的時候,碰上日本侵略台灣;五十大壽時,趕上了中法戰爭;如今好不容易盼到了六十大壽,想風風光光地辦一次,結果又遇到了日本人“挑事兒”。慈禧太后左右為難,如果要想讓六十大壽慶典順利舉行,只能委曲求全。但那樣一來,朝廷和自己的威信必將一落千丈。那么面對日本的步步緊逼,慈禧太后難道真能咽得下這口氣嗎?光緒帝又在這場危機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平心而論,當時清朝和日本相比,海陸軍的規模數量、裝備水平並不處於劣勢,而從作戰的地理環境以及反抗侵略戰爭的正義性來看,又處於有利的地位。宣戰詔書頒布之後,清朝軍隊冒著酷暑,水陸並進,增援朝鮮。光緒帝指示,陸軍迅速進剿,殺敵立功,同時命令海軍攔截擊沉黃海上的所有日本船隻,一場痛痛快快的大勝仗似乎指日可待。然而,隨著戰事的進行,最終的結局卻截然相反。那么,一個泱泱大國為什麼就打不過偏隅東方的蕞爾小國呢?
《百家講壇》欄目邀請清史專家、遼寧師範大學喻大華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精彩講述系列節目《囚徒天子光緒》第九集《狼煙在東方升起》。
10天涯何處是神州
本節目主要內容:慈禧將賣官斂財的瑾妃、珍妃降級為貴人,實為打擊光緒皇帝的實力。威海衛戰爭中,北洋艦隊敗於日軍。前往日本的求和大臣被日本驅逐。在英美的干涉下,日本答應議和。光緒讓李鴻章與日本談判。李鴻章在日本險遭暗殺,此事讓日本成為國際社會的眾矢之的,日本被迫接受議和。經過屈辱的談判,慈禧讓光緒在《馬關條約》上籤了字。日本占領遼東半島遭到俄國反對,最後日本追加賠償銀兩,還回了遼東半島。
《百家講壇》欄目邀請清史專家、遼寧師範大學喻大華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精彩講述系列節目《囚徒天子光緒》第十集《天涯何處是神州》。
11當光緒遇見康有為
本節目主要內容:通過中日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西方列強看到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於是在十九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德國強占膠州灣,沙俄租借旅順、大連,英國強租新界和威海衛,法國強租廣州灣,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大清王朝面臨著被瓜分的險惡形勢。光緒皇帝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他也不想做一個亡國之君,於是他苦苦思索著變法維新,振興王朝的辦法。此時,有人向光緒帝大力舉薦康有為,而後康有為也得到了光緒帝的信任。
《百家講壇》欄目邀請清史專家、遼寧師範大學喻大華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精彩講述系列節目《囚徒天子光緒》第十一集《當光緒遇見康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