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昌洪1965年大學畢業,1981年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82年起,在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工作至今。1993年晉升教授。1996年起擔任博士生指導教師。曾任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現為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兼任辛亥革命史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副秘書長、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武漢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辛亥革命網”特邀專家、總編審等職。
199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成果有《辛亥革命詞典》(常務編委)、《西俗東漸記——中國近代社會風俗的演變》、《在商業革命的大潮中——中國近代商事習慣的變遷》、《中國鼓文化研究》(合著)、《清通鑑》(副主編)、《東方商旅叢書》(主編)等。目前承擔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項目“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研究”和湖北省1999年度重點項目“1903年革命思潮與革命運動研究”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嚴昌洪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省武漢市
- 出生日期:1943年7月
- 代表作品:《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
- 性別:男
簡介,人物經歷,主要著作,學術講座,
簡介
嚴昌洪,男,教授,博導。曾任歷史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嚴昌洪教授1981年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先後主持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4項,參與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的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出版有《西俗東漸記——中國近代社會風俗的演變》、《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在商業革命的大潮中——中國近代商事習慣的變遷》、《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史》、《中國鼓文化研究》(合著)、《癸卯年萬歲——1903年的革命思潮與革命運動》(合著)等;主編有《東方商旅叢書》、《武漢掌故》、《“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地區辛亥革命檔案資料聯合目錄》、《中國大陸及港台地區辛亥革命論文目錄彙編》、《辛亥革命與中國政治發展》等;參編有《中國歷史大辭典·清史(下)》(編委)、《辛亥革命辭典》(常務編委)、《中華文化辭典》(副主編)等;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曾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其他社會任職:嚴昌洪教授還兼任辛亥革命史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及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史學會常務理事等職。
人物經歷
1943年,嚴昌洪出生在漢陽西門外歸元寺附近一條小巷中。1965年,他從歷史系畢業後服從組織的安排,來到廣西平樂縣一所學校里工作了10多年。1979年恢復高考後,為了重拾自己在大學時代對歷史的那份熱愛之情,嚴老師考取了華中師範學院歷史系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畢業留校正式從事研究工作的時候,他開始從理性的高度來認識社會風俗,研究歷史上的社會風俗的演變,其研究具有擴大史學研究視野、打破傳統史學格局的意義。
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中堅人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把這句話用在嚴昌洪身上是十分恰當的。作為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的第一屆研究生,他幸運地得到了名師的指點。章開沅先生以辛亥革命研究享譽學術界,嚴昌洪也是從辛亥革命研究步入史壇的。
嚴昌洪常對人戲稱自己是“靠‘暗殺’起家的”。1981年時值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中國史學會決定以論文評選方式來確定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人選,嚴昌洪當時剛研究生畢業,之所以有幸從200多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81名國內外與會成員之一,就是因其論文《辛亥革命時期的暗殺活動及其評價》。這篇論文在當時突破禁區,對辛亥革命黨人所進行的暗殺活動作了實事求是的評價,被認為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歷史上暗殺活動的一篇比較成功的論文。從此,嚴昌洪步入史壇,逐步登上史學研究的殿堂。
在中國近代史學會等單位組織的每十年一次的“紀念辛亥革命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嚴格用論文評選的方式來確定國內學者入會名單而著稱,可以說是每十年對該領域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檢閱,也是一次發現培養新人的舞台。不少今天活躍在史壇中的知名專家,均是在這樣的國際會議上嶄露頭角的。自1981年以來,連續三屆親臨盛會的學者不是很多,中青年學者更是少之又少,嚴昌洪卻能穩穩在其中占有一席,與其長期深入地研究辛亥革命是分不開的。2001年的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他更是以兩篇論文入選,一時成為美談。
同樣,每十年一次的孫中山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也是以評選論文的方式邀請內地與會者的,而嚴昌洪也有幸出席了1986年孫中山誕辰120周年和1996年孫中山誕辰130周年的兩次國際學術盛會。
躋身史壇20多年來,嚴昌洪堅持把辛亥革命研究作為其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外學者的共同努力下,辛亥革命研究取得了長足發展,為了系統而全面地總結國內外的已有研究成果,為研究者提供一個既方便實用又嚴謹規範的工具書,嚴昌洪與人合作編著了《辛亥革命辭典》、《國內外辛亥革命史研究綜覽》等系列大部頭工具書,均獲得學術界的歡迎,其中收辭3000餘條,約120萬字的《辛亥革命辭典》以其辭書新穎、準確、規範、全面深刻地反映辛亥革命及其產生的時代背景,獲得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進入90年代後,他又繼續整理出版了《20世紀辛亥革命論文目錄彙編》、《湖北地區辛亥革命檔案資料聯合目錄》等工具書,繼而在《歷史研究》等權威刊物上發表多篇回顧20世紀辛亥革命研究和展望學科未來發展的論文,為後來學者研究辛亥革命提供了入門捷徑。
在全面回顧的基礎上,嚴昌洪又轉入微觀的剖析,2001年與人合作出版《癸卯年萬歲——1903年革命思潮與革命運動》一書,選取1903年這一關鍵年份進行研究,其研究視角獨特,南開大學李喜所教授在2002年1月23日的《中華讀書報》發表題為《“關鍵年代研究”的新開拓》的書評,認為:全書以關鍵地區和關鍵人物為研究重點,牽一髮而動全身;突破了一般編年史的束縛,不滿足於就事論事,增強了思想性,“不僅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而且進一步深化了辛亥革命史的研究”。
近代社會風俗史領域的開拓者
章開沅先生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呼籲加強辛亥革命時期社會環境的研究,並提出“歷史土壤學”這一概念。嚴昌洪據此將研究視角轉向社會文化和心理的深層次,努力開拓出近代社會風俗史的研究。這一轉換不僅擴大了研究的視野,而且還具有打破傳統史學格局的意義,給近代史學研究帶來了清新氣息。但由於這個領域薄弱而且缺乏探索,資料浩繁而又極其分散,過去少有人涉足,研究之初難度很大。
嚴昌洪由辛亥革命研究深入到社會風俗史的研究,是緣於上文提到的1981年的國際學術會議。其鋒芒初試是在1982年發表的《辛亥革命與移風易俗》這篇論文,初步把辛亥革命與社會風俗兩者結合在一起,其新穎的視角使該文被選入多種論文集,1982年的《中國歷史年鑑》還把它作為辛亥革命研究的新進展進行了介紹,可謂一炮打響。
隨後在1984年,他發表了開拓性的風俗史論文《關於社會風俗史的研究》,系統地論述了社會風俗的研究對象、特點、功能和方法,提出了社會風俗史是歷史學與民俗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的看法,從而為社會風俗史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理論基礎,此文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從此,嚴昌洪孜孜不倦地在這一新領域辛勤耕耘,為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作出了重要貢獻,迄今共發表相關論文50多篇,其中《辛亥革命前後社會風俗研究》系列論文曾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更為重要的是,嚴昌洪還出版了風俗史方面的論著多部,其中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出版的專著《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是在中西風俗橫向比較基礎上,從巨觀的角度探討了西方近代風尚傳入中國後與本土風俗之間的嬗變與中國近代社會近代化的互動關係為基本線索,系統地勾勒出鴉片戰爭以來,在西俗東漸和經濟變革的大潮之下社會風俗的演變軌跡,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社會風俗史專著。該書及90年代早期出版的專著《西俗東漸記——中國近代社會風俗的演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歷史教學》、《史學月刊》等報刊先後發表了書評,對其給予較高評價。1995年,《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還獲得湖北省優秀成果獎。同時該書也成為後來研究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的必讀參考書,引用頻率相當高,有的研究機構人手一冊,作為重要參考資料。《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一書倍受台灣學術界推崇,在台北南天書局出版了繁體字本。
嚴昌洪在科研中具有一種開拓進取精神,越是容易被人忽視或難度較大的領域越能激發起他的研究熱情。他不滿足於已有的學術成就,由博入約,轉而從微觀的角度加強對社會風俗史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先後又出版了《中國鼓文化研究》和《在商業革命的大潮中——中國近代商事習慣的變遷》兩本專著。前者選題新穎,構思巧妙,創見迭出,堪稱填補社會文化史又一研究空白的力作。該書出版後,《中國社會科學》等刊物紛紛載文予以推介,後來被評為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湖北、武漢地方史研究的熱心人
在嚴昌洪撰寫的社會風俗史論文中,以湖北、武漢為題材的文章占有一定的比例。《清末明初湖北社會風俗的演變》(載《辛亥兩湖史事新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和《近代武漢社會風俗的嬗變》(載《江漢論壇》1990年第5期)兩文細緻地描述了近代湖北、武漢地區社會風俗演變的特點。他認為清末明初武漢社會風俗的演變具有過渡性特徵,即從時間上說,介於中古與現代之間的近代本身就是一個過渡時代,此時社會風俗嬗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古老的傳統習俗與新的社會風尚並存與雜糅;從空間上而言,武漢介於東南沿海與內陸腹地之間的過渡地帶,又是處於外部世界與內地農村之間的中心城市,這就使它在風俗演變過程起著橋樑作用,而演變的速度和程度又在上海、廣州等沿海口岸與中部沙市、宜昌及各縣城、農村之間處於一種中間狀態。這些新穎精闢的看法,對我們認識近代武漢社會風俗的演變頗具啟發意義。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老武漢”,幼年時端午節獨自到漢水邊看龍舟競渡、參加毛巾行幫的迎神賽會“亮子會”等經歷長久地留存在他的記憶中。從社會風俗學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成了他拳拳桑梓情的最好表露。1994年出版的《武漢掌故》一書,他是主要撰稿人和主編之一,該書對武漢掌故或旁徵博引、或娓娓道來,集歷史筆記、故事傳說於一身,對武漢歷史文化十分熟悉,信手拈來,如數家珍。雖然這是一本通俗的讀物,但該書忠於史實,言之有據,作者還專門到街頭巷尾進行採訪和考察。的確,書中許多篇什,如果不是對武漢充滿感情的人是不可能寫得如此生動的。此書後來收入“武漢旅遊文化叢書”得以再版,可見其影響之大。正像章開沅先生所倡導的“參與史學”一樣,嚴昌洪不滿足於書齋式的學問,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他先後被推舉為湖北省政協文史研究會副會長、武漢市文史學會副會長,積極推動政協文史資料的研究工作。作為一名歷史學專家,作為武漢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也作為一名熱愛家鄉的學者,他不斷地為武漢這一歷史文化名城的明天建言獻策,如關於武昌首義文化區的建設規劃、中國辛亥革命博物館的籌備方案、中山公園受降堂舊址的恢復陳列、湖北軍政府舊址的復原展覽、武漢國民政府舊址的陳列展覽、武漢市博物館的武漢歷史陳列,甚至石門峰都市陵園與名人文化公園的建設等等,都曾得到他的指點。可以說,嚴昌洪用自己的畢生精力為弘揚武漢的歷史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主要著作
《西俗東漸記——中國近代社會風俗的演變》、《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在商業革命的大潮中——中國近代商事習慣的變遷》、《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史》、《中國鼓文化研究》(合著)、《癸卯年萬歲——1903年的革命思潮與革命運動》(合著)等;主編有《東方商旅叢書》、《武漢掌故》、《“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地區辛亥革命檔案資料聯合目錄》、《中國大陸及港台地區辛亥革命論文目錄彙編》、《辛亥革命與中國政治發展》等;參編有《中國歷史大辭典·清史(下)》(編委)、《辛亥革命辭典》(常務編委)、《中華文化辭典》(副主編)等
學術講座
《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的幾個問題》、《中國近現代史料學》、《孫中山與辛亥武昌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