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和店窯址

嚴和店窯址

嚴和店窯址位於河南省汝州市,是宋代時期汝瓷的古窯址之一。始燒於北宋早期,北宋晚期達到鼎盛,元代時仍在生產。是繼五代越窯青瓷之後,北宋中原地區最大的青瓷制瓷中心。

陶瓷界稱之為“青瓷之都,青瓷之鑑”,是北宋中原地區所有窯口產品質量最好的青瓷產品,其釉色淡雅,蘊潤如玉,品種繁多,圖案生動,線條流暢,做工精湛,技藝卓絕。

發掘面積達250平方米,清理出土窯爐4個,作坊1處。該窯址產品多為民窯,有少數類官窯產品,是研究汝民瓷向汝官瓷轉化的重要證據之一。

嚴和店窯址的發現,在我國陶瓷史上舉足輕重,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

1963年嚴和店汝窯遺址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全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嚴和店汝窯遺址
  • 地理位置:河南省汝州市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宋代時期汝瓷的古窯址
  • 級別批次: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文號:國發(2013)13號
  • 編號:7-0334-1-334
  • 窯址規格:北宋中原地區最大的青瓷制瓷中心
簡介,多次發掘,窯爐完整,瓷器精美,青瓷之都,

簡介

嚴和店的名字就和瓷器有關,古時此地窯業興隆,瓷器在這裡驗貨出山,所以稱“驗貨店”,後逐漸演變成嚴和店;還有一個說法是,由於一個叫嚴和的人在此開店,所以稱“嚴和店”。

多次發掘

1953年,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在河南境內調查時發現了嚴和店窯址,並認為此處是北宋時期中原地區最大的青瓷制瓷中心。1958年3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嚴和店附近的大堰頭窯址進行了發掘。1963年6月30日,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嚴和店窯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對嚴和店窯址進行了第一次發掘。1989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研究生班學員在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確定該窯址是一處制瓷精良的宋代青瓷窯址。
多次考古,發掘面積達250平方米,清理出土窯爐4個,作坊1處。根據發掘結果,初步斷定該窯址是一處北宋、金元兩個時期在此燒制青瓷器皿的場所。遺址文化層堆積一般厚度為1.5-2米。第一層厚0.1-0.7米,土質鬆軟,呈淺灰色,內涵豐富,遺物主要出現在這一層內,計有碗、盤、盞、罐、尊、瓶等瓷器;窯具有匣缽、墊餅、支柱、墊圈以及窯頂塌下來的梯形磚、建窯時用的殘破廢磚、燒土塊和“元豐通寶”“嘉祐元寶”錢幣等。該層出土的器物,種類繁多,製作講究,釉色潤澤,注重裝飾,富麗清新,反映了北宋晚期窯處於鼎盛階段,也是臨汝窯工藝的黃金時代;第二層出土物與第一層有所區別,不僅釉色純淨,花卉種類增多,除印花外,還有刻花圖案,且多保留碗銘,足見當時各窯競爭之境況,時間應屬於北宋中期
198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在此進行發掘,揭露面積50平方米。198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又在窯址中部進行發掘,揭露面積為400平方米。共發現宋代窯爐4座,澄泥池作坊一座,元代窯爐2座,產印花、刻花青瓷,器形為折沿碗、斗笠碗等,花紋圖案有海水游魚、波紋海螺、團菊、六分式折枝花、纏枝花、牡丹等,少部分碗的內底花紋中間有章、吳、童等方形章塊。器物胎質薄,質地緊密,施釉均勻,器形靈巧.產品多為民窯,有少數類官窯產品.是研究汝民瓷向汝官瓷轉化的重要證據之一。汝瓷,始於唐朝中期、盛於北宋微宗年間、絕於金,是我國宋代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宋徽宗皇帝親派內臣肖服前來汝州專為宮廷監製燒造瓷器。頓時,汝河南北兩岸上下,尤其是蟒川嚴和店一帶熱鬧起來,處處窯群林立,煙霧繚繞,形成“七十二座窯”之說,儘管往嚴和店山陡坡長路途難走,但是天天是車來人往,絡繹不絕。大量的汝瓷精品如奩、爐、尊、洗等要送往京師汴梁。  這裡的一個老者說:“嚴和”同音“驗貨”,嚴和店就是當時宋代驗收貨物的地方,是人們日久喊轉而矣。時間長了,聚此生活的人越來越多了,就逐漸發展成為嚴和店村落了。可是,還有人說嚴和是人名當時這裡的汝瓷是由嚴和在這裡燒造的,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窯爐完整

嚴和店發現的4座窯爐,有的結構保存得比較完整,有的殘破嚴重。其形制基本一樣,結構為馬蹄形半倒焰饅頭形,有通風道、火門、火膛、窯室、吸菸孔、煙囪、望火孔幾部分組成,由前向後依次連成一座完整的窯體。窯爐為半地穴式,普遍採用耐火坯壘砌。窯室的兩側和後壁塗抹有厚0.5厘米的耐火泥,燒成赤紅色。窯頂的梯形磚用耐火泥燒成。其各部結構如下:
通風道:口向南,呈長方形筒狀,長2.7米,寬0.2米,口部呈喇叭形,寬0.3米,口部中間砌立有立磚,將口部分成兩個吸菸孔,以便將口外風力吸入火門,著火易燃。
火門:前連通風道,後接火膛,長0.5米,寬0.15米。
火膛:是燃火的地方,前連火門,後與擋火牆毗連,呈長方形。長1.1米,寬0.3米,深0.7米。頂部是完整的青磚,縱排有4個立形磚。間距寬有4厘米的眼孔以便上部燃柴,下部容灰。
窯室:位於窯基的中部,整體為馬蹄形狀,長2米,直寬3.1米。窯的底部呈南高北低慢坡形,並於底部鋪一層厚3厘米的小粒白石子和粗沙子。
吸菸孔:在窯室的後壁有對稱8個吸菸孔。煙孔高0.5米,間距0.1-0.2米,以便火煙均勻地吸入煙囪內。
煙囪:呈方形筒狀,長、寬各0.7~0.8米,殘高0.8米,四壁利用廢磚砌壘,向上有內斂趨勢。
望火孔:位於窯的後壁上中部,砌有望火時開關的閘門,閘門呈方形,長、寬各0.2米。
評估時省級專家認為,嚴和店窯爐遺址在中國陶瓷史上是一次重大發現,使後人對汝窯窯爐的構造、燒造方法、工藝流程以及特點有了更多認識。
通過發掘可以確定,嚴和店窯址始燒於北宋早期,北宋晚期達到鼎盛,元代時仍在生產,該窯址是繼五代越窯青瓷之後,北宋中原地區最大的青瓷製瓷中心。

瓷器精美

據市文物局文物工作隊隊長孫清遠介紹,嚴和店窯址的瓷器均為典型的汝窯產品,包括青釉瓷碗、罐、瓶、盤、尊、爐、器蓋、化妝盒、碟、斗笠碗、瓜棱罐、燈、盞等。器皿造型端莊秀麗,古樸典雅。該窯址產品主要以炊具為主,裝飾品較少;胎色為香灰色,胎質堅密,胎釉之間均飾一層醬褐色護胎釉,下面遍布斑斑小點,猶如俊梨之皮;釉面隱紋縱橫,恰似蟹過留痕;有些釉面呈細碎規則的冰裂紋,構成芝麻花形圖案,這就是稀有的“梨皮、蟹爪、芝麻花”效果。該窯址所用土質細膩,藥釉深厚,明亮透底,故有“汁水瑩澤,堆釉如脂,含水欲滴,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之譽。其釉下紋飾有刻花、劃花、印花3種,多以花卉、海水游魚、禽鳥為題材。其花卉可分為纏枝花卉、折枝花卉、團菊紋、菊瓣紋,線條流暢生動,極富生趣。禽鳥紋有水鴨臥蓮、鴛鴦戲水等。畫面生動活潑、栩栩如生,無論刻花、劃花、印花,均有清新流暢之感。
嚴和店窯址出土的青瓷借鑑了南方越窯的釉色,繼承了定窯的印花藝術,同時吸收了相州窯的釉下刻、劃工藝,創造了青瓷印花的獨特風格,包含了中國北方青瓷印花技術的概貌,同時譜寫了北方青瓷印花工藝新的篇章,像“寶塔秋菊”、“盛夏竹葉”、“白蓮出水”、“魚鴨遊戲”、“牡丹蓮花”、“蓮生貴子”等獨具匠心的印花表現手法,至今仍為制瓷業廣泛使用,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嚴和店窯址出土瓷器上還刻印有工匠的姓氏以作為碗銘,這些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做工精細,胎質堅密,釉層蘊潤,釉色光澤鮮麗柔和、清雅素淨,是嚴和店窯址所出產品中的上品,很可能是專供當時汴京皇室貴族而專門生產的御瓷或貢瓷,如果得到證實,對於汝窯的出現和發展有著直接的淵源和承襲關係,為研究北宋汝窯、北宋官窯的振興將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青瓷之都

嚴和店窯址的發現,在我國陶瓷史上舉足輕重,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陶瓷界稱之為“青瓷之都,青瓷之鑑”,是北宋中原地區所有窯口產品質量最好的青瓷產品,其釉色淡雅,蘊潤如玉,品種繁多,圖案生動,線條流暢,做工精湛,技藝卓絕。
今年5月,在嚴和店窯址被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6名省級考古專家曾評估該窯址所達到燒造技術為北宋時期汝官窯的誕生打下了堅實基礎。為什麼這么說呢?
市文物局辦公室主任米柯萊認為,官窯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民窯的燒造技藝達到比較高的水平、整個產業相當繁榮後,官方在民窯間選拔優秀工匠、另選窯址修建而成的。官窯的工匠應該是民窯中各工藝流程的優秀工匠所組成的最佳陣容。同樣是因為官方背景,官窯還可以不考慮成本因素,把窯址選在遠離原料產地的城區,如張公巷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