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陽菜,即樂山嘉陽河幫菜,簡稱嘉陽菜、嘉菜。嘉陽河幫菜是上河幫川菜的重要組成,是川菜重要的地方特色風味菜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嘉陽菜
- 所屬地區:樂山五通橋區、犍為縣
- 代表菜品:西壩豆腐、牛華豆腐腦
- 所屬流派:川菜.上河幫風味
簡介,發展歷史,代表菜品,
簡介
嘉陽菜,即嘉陽菜系,是嘉州之南——民國及之前犍為縣轄區菜品統稱,是樂山菜系主要流派。有牛華、五通、犍為、清溪幾大代表區域。
嘉陽菜興於鹽、興於航運,兼具鹽幫菜之重味、河幫菜之嗜甜、川菜之麻辣鮮香等特點。
發展歷史
嘉陽菜肇始於秦漢,成型於明清,盛於清末及民國。
肇始於秦
鹽乃百味之首,秦代蜀守李冰於今牛華鎮紅岩子發現"鹽溉",便是嘉陽菜的開端。
明代發展
明代起,犍為鹽業開始興旺起來,尤以永通場、金石井、九井等地為盛,鹽滷的開採,也使得吃豆腐流行起來,據萬曆《嘉定州志》載,彼時有嘉州豆腐甲天下之說,西壩豆腐便是繼承嘉州豆腐而來。
繼承精粹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銳減,據康熙《四川總志》載,嘉定州土著遺民占全川之比超過20%,犍為獨占嘉定之1/3,宋元明之飲食文化得以繼承。其中嗜甜、重味便是一大體現。
改良發展
清代,鹽業轉移到牛華、五通一帶,沐川、馬邊與犍為貿易愈加頻繁,航運與鹽業的發展,使犍為得名“金犍為”,商業的發展,也催生了飲食文化的繁榮,犍為是嘉定府及周邊相鄰州縣中最早有辣椒相關記載的地區,可見於嘉慶《犍為縣誌》,其中有“辣子”,辣椒的運用,標誌著嘉陽菜往近當代川菜轉型。
走向鼎盛
民國時期,犍為北部之五通橋、牛華等地是西南著名的井鹽生產和集散地,井架林立,鹽商如織,南部之清溪是雷沐馬屏犍物流集散中心,遂形成四大重鎮格局。抗戰時,企業及人員內遷,帶來全國各地之飲食文化,嘉陽菜吸收融合,遂形成今天之風味特色。有美食家採錄菜譜,併名之曰“嘉陽菜”,嘉陽菜由此得名。一時間,“嘉陽菜”名動蜀中,是樂山地區最早的地方菜系品牌,是川菜體系中的重要地方菜系品牌。
代表菜品
五通橋:黃雞肉、西壩豆腐、橋牌腐乳、牛華豆腐腦、牛華麻辣燙、清溪葉兒粑、樂山缽缽雞、魚火鍋、西湖烤魚、糖醋脆皮魚、西壩米酒等。
犍為:清溪葉兒粑、清溪魚火鍋、嘉州百味雞、豆腐腦、羅城牛肉、活脫粉、夾絲豆腐乾、龍孔大頭菜、雙麻酥、泡子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