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眼畫幅

單眼畫幅

全畫幅與非全畫幅數位相機釋疑,距離單眼135相機至今已過去10年,期間科技日新月異,帶領人們來到了數碼時代。單眼相機也不例外,數碼單眼(DSLR)成為時代的主流,135單眼相機成為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單眼畫幅
  • 成像差異:成像大小和視角
  • APS膠捲:高清、經典、全景
  • 區別:視場明顯減小
由來,135膠捲,APS膠捲,成像差異,成像大小和視角,參數關係,區別,感光元件的區別,視場大小區別,解析度的區別,暗角的區別,

由來

135膠捲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德國研製出使用拍攝電影的35mm(36mm×24mm)膠片的徠卡照相機後,35毫米膠捲又叫“徠卡卷”,後來世界各廠生產用於拍攝35毫米膠片的照相機越來越多,“徠卡卷”這個名稱已不能適應了,於是就按膠捲的寬度改為“35毫米膠片”。直到五十年代之後,為了區分35毫米電影膠片和照相機用的35毫米散裝膠捲,在膠捲盒上印有135的代號。後來大家就公認把35mm膠捲稱為135膠捲,把用135膠捲的相機稱為135相機。講到這裡相信大家會有個疑問,135(35)膠捲尺寸規格不是36*24mm嗎?為什麼叫35mm膠捲呢?因為是以膠捲的寬度為35mm來命名。36*24mm這是膠捲的成像尺寸。成像畫幅比例:3:2 。
膠捲的寬度為35mm膠捲的寬度為35mm

APS膠捲

(即在前面所講135膠片上面的升級改進)共有高清、經典、全景三種,見下:
1996年由富士膠片、柯達、佳能、美能達和尼康五大公司聯合開發的APS(Advance Photo System)膠片系統問世。APS開發商在原135規格的基礎上進行了徹底改進,包括相機、感光材料、沖印設備以及相關的配套產品上都全面創新。 APS定位於業餘消費市場,共設計了三種底片畫幅(H、C、P):
膠捲成像尺寸為36*24mm膠捲成像尺寸為36*24mm
APS-H(高清)型,畫幅尺寸30.3×16.6mm,長寬比為16:9;
APS-C(經典)型,在APS-H畫幅的左右兩頭各去一點,畫幅尺寸24.9×16.6mm,長寬比為3:2與135底片同比例;APS-P(全景)型,是在APS-H畫幅的上下兩邊各擋去一條,使畫面長寬比例為3:1,
APS-P(全景)型,畫幅尺寸30.3×10.1mm,長寬比3:1。
基於生產和研發成本上考慮,大部分數位相機都使用小於135膠捲規格的APS-C畫幅的CCD/CMOS圖像感測器,只有高端的單眼數位相機才使用與135膠捲同樣尺寸的感測器。為了便於區別,業內人士把135膠捲尺寸定義為全畫幅尺寸,因此就有了全畫幅與APS畫幅之分。

成像差異

成像大小和視角

相片的成像大小與焦距,被拍攝物與相機之間的距離相關。在這兩者相同的條件下(同一全畫幅鏡頭,同一距離的被拍攝物體),由於APS-C畫幅的感測器尺寸比全畫幅小,視角小,及照片容納的內容都要比全畫幅相機少。下面我們來看看全畫幅與APS-C畫幅的照片對比:
APS膠捲規格APS膠捲規格
圖1 同一焦距鏡頭同樣拍攝距離,照片視角及容納內容的差別
照片視角及容納內容的差別照片視角及容納內容的差別
圖2 同一焦距鏡頭同樣拍攝距離,沖印照片的效果差別
從兩張圖片對比中得出:在同樣的焦距鏡頭和被攝物體距離相同的條件下,APS-C所得照片的視角(可更解成高度與寬度)比全畫幅的小(圖1),沖印同樣尺寸的照片APS-C畫幅顯示的物體比全畫幅的大(圖2)。
根據不同廠商使用的APS-C感測器的具體尺寸不同,APS-C的感測器畫幅倍率也不同,CANON為1.6x,NIKON為1.5x,奧林巴斯為2.0x,其他的為1.5x。APS-C畫幅相機使用全畫幅相機鏡頭時,獲得的實際視角與全畫幅相機鏡頭焦距乘以APS-C畫幅倍率所得的視角相同。比如APS-C畫幅相機配50mm全畫幅鏡頭,視角與全畫幅相機配80mm(以50mm乘以畫幅倍率1.6等於80mm)鏡頭視角相同。這是個理論值,實際上還是有誤差的。
上面的情況在APS-C相機使用全畫幅相機的鏡頭情況下才會發生。目前有針對APS-C畫幅相機廣角端視角不足的情況而開發了APS-C畫幅專用廣角鏡頭。 彌補其不足。
沖印照片的效果差別沖印照片的效果差別
2)APS-C畫幅配50mm鏡頭是等同於全畫幅配80mm鏡頭。
比如50/1.8鏡頭 安裝在EOS30D(APS-C畫幅)上,等效於80/1.8鏡頭。 但是在同樣機位使用 50/1.8+EOS30D 和 80/2 +EOS5D(全畫幅) 拍攝,這個50/1.8的景深和焦外成像依然是50/1.8的景深和焦外成像效果,並不能等同於80/2的景深和焦外成像效果。 等效倍率的出現,除了改變有效視角外,不改變三個主要參數:最大光圈、景深、透視關係。更不會改變鏡頭的焦距。

參數關係

同一鏡頭、同一焦距、同一景色、同一機位
1:全畫幅比半畫幅,上下、左右兩個方向都要寬些。
例:照集體照的時候。為了達到1張照片就照下來。
同一焦距的話:全畫幅機機位就可以往前一點,半畫幅就要跑遠點子了。
同一機位的話,半畫幅焦距就要小些,但一般鏡頭焦距都是18mm,要小於這個值就得換12mm專用鏡頭了。
2:半畫幅可用全畫幅的鏡頭,全畫幅不可以用半畫幅的鏡頭。
3:鏡頭的焦距、最大光圈、景深、透視關係。

區別

感光元件的區別

【全畫幅】
所謂全畫幅是針對傳統135膠捲的尺寸來說的。傳統的照相機膠捲尺寸為35mm,35mm為膠捲的寬度(包括齒孔部分),35mm膠捲的感光面積為36 x 24mm。數碼單眼的CCD(或CMOS的感光成像的元件)尺寸和135膠捲的尺寸相同36 x 24mm,稱之為“全畫幅”。
【非全幅-APS】
1996年由FujiFilm、Kodak、Canon、Minolta、Nikon五大公司聯合開發的APS系統開始面世。APS是“Advance Photo System”的縮寫,在國內譯為:“APS先進攝影系統”。 APS開發商在原135規格的基礎上進行了徹底改進,包括相機、感光材料、沖印設備以及相關的配套產品上都全面創新,大幅度縮小了膠片尺寸,使用了新的智慧型暗盒設計,融入了當代的數位技術,成為了能記錄光學信息、數碼信息的智慧型型膠捲。
APS定位於業餘消費市場。和135系統的畫幅格式完全不同,共設計了三種底片畫幅(H、C、P):
H型是滿畫幅(30.3×16.6mm),長寬比為16:9;
C型是在滿畫幅的左右兩頭各擋去一端,長寬比為3:2(24.9×16.6mm),於135底片同比例;
P型是滿幅的上下兩邊各擋去一條,使畫面長寬比例為3:1(30.3×10.1mm),被稱為全景模式。
在數碼單眼相機中,大多是採用了小於135規格的CCD或CMOS感光器件,除了奧林帕斯的4/3系統和佳能全畫幅以外,幾乎全部都是和APS-C型膠片近似一樣的大小,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大小的感光器件稱之為“APS-C規格”。

視場大小區別

非全幅的感光元件尺寸還不及全畫幅一半大 這個差別其實就已經很大了 用同一隻鏡頭 非全畫幅要乘以1.6或1.5的換算係數 這就導致了很多135相機上的理論在非全畫幅數位相機上不適用 ,視場明顯減小。

解析度的區別

非全幅和全畫幅如果像素相同,因為非全畫幅感光元件面積小,導緻密度過高, 所以使用小光圈時有衍射 成像質量會直線下降 而且過高的密度使得鏡頭成為瓶頸 所以並不能提供更為精細的畫質 ,所以非全畫幅表現的圖像模糊、反差低、高感光度成像噪點多。(具體區別可以到相關論壇比較全畫幅和非全畫幅圖片,看全圖)

暗角的區別

非全幅在大光圈下不易出現暗角,但全畫幅可能出現暗角。主要原因在於鏡頭,視場越大,透鏡的聚光作用,導致周邊光線弱出現暗角。而非全幅感光面積小,集中利用的中央的亮光區,暗角相對於全畫幅難出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