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雄梧,男,漢族,1959年9月生,山西渾源人,1982年1月參加工作,198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農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原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喬雄梧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渾源
- 出生日期:1959年9月
- 畢業院校:山西農業大學,德國吉森大學
個人簡介,任職信息,社會兼職,科研成就,研究成果,接受採訪,德國留學,主持研究,主持會議,獲得榮譽,行業評價,
個人簡介
1982年1月山西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畢業後在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工作,1987年4月至1992年9月公派赴聯邦德國留學,學習農藥藥理學和農藥環境化學,1988年12月獲哥廷根大學農學工程師資格,1992年9月獲吉森大學農學博士學位。歷任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省農藥重點實驗室主任,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兼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監測研究所所長,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2016年1月任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黨委副書記。2016年3月任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任職信息
2016年2月,擬任省屬事業單位正廳長級職務。
2016年4月,任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2018年7月,被免去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職務。
社會兼職
由於專業方面的造詣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他曾被任命為中國微生物學會環境微生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質譜學會理事、衛生部食品衛生標準專業委員會農藥殘留分委員會委員,目前,農藥殘留與食品安全構成了他業務的核心內容,兼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主席、第一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審員會農藥殘留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一屆國家農藥殘留標準審評審員會殘留化學組組長、中國食品法典委員會農業專家工作組成員等職。
科研成就
長期從事農藥環境毒理學、農藥環境微生物學和生物農藥研究。參加工作以來一直致力於農藥殘留和農藥套用研究,組織開展與農業及食品安全密切相關的農藥殘留、農藥合理使用及微生物農藥開發研究,主持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食品安全關鍵技術”中《食品中農藥殘留風險評估方法》項目,起草制定了“農產品及食品中農藥殘留風險評估套用指南”、“農產品及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制定指南”兩個檔案,成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審員會農藥殘留分委員會的基礎檔案;主持國家863項目《新型多功能生物農藥創製關鍵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微生物殺菌劑BC98-I部分)》,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潔豐系列微生物殺菌劑生產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農藥污染與土壤微生物相互關係的研究》等十幾項科研任務。
研究成果
主持研製國家863項目微生物殺菌劑,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他開發的農藥殘留分析技術在世界衛生組織進行的食品中農藥殘留分析質量保證比對中,獲得了全世界參試69個實驗室中排名第5的好成績。獲得國家、省部級獎6項。
開發出具國際先進水平的農藥殘留分析技術,在世界衛生組織進行的食品中農藥殘留分析質量保證比對中,獲得了全世界參試69個實驗室中排名第5的好成績。歷年獲農藥合理使用方面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監督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農藥殘留治理、抗藥性治理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方面山西省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4項。在《農業和食品化學雜誌》、《農藥生物化學和生理學》、《中國食品學報》、《環境科學學報》、《植物保護學報》等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2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25篇。
接受採訪
“一抹就紅”、”一抹就粗”,植物生長調節劑還沒有這么神奇。前面專家介紹過,植物生長調節劑只是在必要時才使用,不是什麼蔬菜水果都使用。即便使用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農產品也是安全的,人吃了不會危害健康。按照我國《農藥登記資料規定》,每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在登記前都需在我國的不同生態區域做2年以上的殘留試驗。只有試驗結果證明,蔬菜水果中的殘留量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風險的,才會批准使用。在評價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是否可以登記、是否可以使用時,確保人的健康安全是第一位的,對人的健康安全有風險的產品,都不會批准登記的。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經過國家評審批准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安全是有保障的,如膨大劑氯吡脲的急性經口半致死量為4918mg/kg,而食鹽是3000mg/kg(數值越大越安全),毒性比食鹽還低。而且在蔬菜水果中使用量很少,降解非常快,多數植物生長調節劑在使用後3~10天內就可以完全降解,因此,蔬菜水果中就算有殘留量,也非常低。以膨大劑氯吡脲為例,一個人一生每天都吃30公斤使用了氯吡脲的西紅柿,才有可能對他的健康產生影響。此外,我們在植物生長調節劑登記評價時,已經設定了100倍以上的安全係數,即使農民在種植中違規、超量使用,也是在安全係數的控制範圍內,遠遠達不到有害劑量。多年來的殘留監測結果表明,從未出現過殘留超標的現象。
德國留學
1986年,喬雄梧在山西省選派出國研究生考試中脫穎而出,取得了總分第一的好成績。第二年,被派往德國留學。他喜歡運動,特別熱衷於打籃球,就在高考前一個星期還在學校操場上奔跑著。但在風光秀麗的萊茵河畔,他卻無睱欣賞異域美景,玩兒成了一種奢侈。他很珍惜這次機會,爭分奪秒,努力完成自己的學業。留學兩年還不到他就獲得了哥廷根大學農學工程師資格。同年,他又進入吉森李比希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Hummel教授。在那裡,喬雄梧研究的阿特拉津殘留規律,不但成為Hummel教授所在實驗室的教學標準內容,而且對農藥殘留對地下水影響、休閒耕地農藥殘留動態、植物農藥殘留研究等相關學科具有重要意義。在農藥環境行為方面,他有著許多獨到的見解。Hummel教授非常喜歡這位黑頭髮、黃皮膚,品學兼優的中國小伙子。就在喬雄梧經過四年辛勤耕耘拿到博士學位證書的時候,他作出了一個讓人們出乎意料的決定——回國繼續從事自己的研究。德國的條件再好也是別人的家,是別人創造的。喬雄梧認為憑藉中國人的勤奮和智慧在國內也能創造出世界一流的科研環境,也可以獲得國際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他要用所學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主持研究
2000年以來,他積極參與我國農藥殘留標準體系建設,先後主持制定了我國農藥殘留試驗準則、農藥殘留標準制定及
風險評估等基礎檔案,參與我國涉及農藥殘留的世界貿易組織衛生和植物衛生協定框架下的官方評議工作,先後代表國家出任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副主席和主席,成為一個有183個成員國、覆蓋地球99%人口的國際政府間組織的領頭人,組織制定食品中農藥殘留國際標準,協調各成員國相關利益關係,為提高我國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聲譽和國際地位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主持會議
2011年4月4日-9日,第43屆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CCPR)年會在北京召開,農業部陳曉華副部長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主席喬雄梧博士主持了會議。來自57個國家、1個成員組織(歐盟)及9個非政府組織的3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本屆會議15個議題的討論,會議重點審議了百菌清等33種農藥在農產品中605項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優先制定標準農藥名單和由中國提交的三唑磷在水稻中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討論農藥在小範圍種植作物上殘留限量標準制定導則、農藥殘留風險分析原則和農產品分類原則等相關議題。
獲得榮譽
1996年人事部、國家教委表彰優秀回國留學人員,1997年山西省首屆優秀環境科技工作者,1998年第三屆山西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999年獲山西省跨世紀傑出青年人才稱號,2001年山西省委表彰優秀共產黨員、山西省優秀科技工作者,2002年度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004年山西省十佳中青年優秀科技工作者,2007年度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行業評價
他潛心於農藥殘留與食品安全研究,主持科技支撐項目,起草制定了農產品及食品中農藥殘留評估有關基礎檔案,制定國家、部頒標準30多項,疏於交際、耐得寂寞、鍥而不捨、注重實效,使得他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的農藥殘留研究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他有多不勝舉的身份和職位,但是,他最注重的是山西省農藥重點實驗室主任和山西大學生態學博士生導師、山西農業大學農藥學碩士生導師頭銜。這些構成了他學術和技術生命的基本框架特徵。由於專業方面的造詣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