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馬戛爾尼(喬治·馬嘎爾尼)

喬治·馬戛爾尼

喬治·馬嘎爾尼一般指本詞條

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1737年—1806年),出生在北愛爾蘭安特合郡的大地主家庭,1759年畢業於都柏林三一學院,之後進入倫敦坦普爾大學進修,師從荷蘭伯爵亨利·福克斯。

他還是英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曾率領使團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為名,於1793年抵達中國,欲通過談判打開中國市場,卻無功而返。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喬治·馬戛爾尼
  • 外文名:George Macartney, 1st Earl Macartney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北愛爾蘭
  • 出生日期:1737年5月14日
  • 逝世日期:1806年5月31日
  • 職業:政治家、外交家
  • 畢業院校:都柏林三一學院、倫敦坦普爾大學
  • 代表作品:《馬戛爾尼回憶錄》
  • 封爵:男爵、伯爵
  • 相關事件:出使清國
個人生平,出使中國,出發,抵達中國,覲見乾隆帝,離開中國,影響,晚年經歷,家族成員,名稱爭議,

個人生平

1764年,他被任命為全權特使,赴俄國與葉卡捷琳娜二世商談結盟事宜。之後他進入英國議會。1769年,他返回愛爾蘭出任愛爾蘭議會議員,並出任愛爾蘭事務大臣。1772年,在他辭職之後,被封為騎士。
1775年,他出任加勒比群島總督,1776年被封為“馬戛爾尼男爵”,屬愛爾蘭貴族序列。1780年,出任印度馬德拉斯總督,駐今昌奈。1786年,他拒絕出任印度總督,返回英國。1792年,他被加封為“馬戛爾尼伯爵”。

出使中國

出發

1792年9月26日,英國政府正式任命馬加爾尼為正使,喬治·司當東為副使,以賀乾隆帝八十大壽為名出使中國,這是西歐國家政府首次向中國派出正式使節。隨員80餘人,包括天文數學家、藝術家、醫生,和95名衛兵,由兵船護送,費用歸東印度公司負擔。所攜“貢品”,約值13124磅,內有天文、地理儀器、圖書、毯氈、軍用品、車輛、船式,總計600箱,俱為用心選購,以表示英國文明。

抵達中國

1793年8月,馬戛爾尼一行抵達北京。8月5日(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國使團乘坐一艘六十門炮艦“獅子”號和兩艘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的隨行船隻抵達天津白河口,之後換小船入大沽。奉命在此等候的天津道喬人傑和通州協副將王文雄上船迎接,並準備菜蔬酒肉迎接。使團進入天津,受到直隸總督梁肯堂的歡迎。
8月9日,使團離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與中國禮部官員發生禮儀爭執。9月2日,又離北京赴承德避暑山莊晉見乾隆帝,途中參觀了長城。9月13日,使團抵達熱河,向中國政府代表和珅遞交了國書,並同其就禮儀問題再度發生爭執。最終雙方達成協定,英國作為獨立國家,其使節行單膝下跪禮,不必叩頭

覲見乾隆帝

9月14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見使團,馬加爾尼代表英國政府向其提出了六個請求,要求籤訂正式條約:
  1. 請中國允許英國商船在珠山、寧波、天津等處登岸經營商業。(按:珠山即今之舟山)
  2. 請中國按照從前俄國商人在中國通商之例子,允許英國商人在北京設一洋行買賣貨物。
  3. 請於珠山附近劃一未經設防之小島歸英國商人使用,以便英國商船即行收歇,存放一切貨物且可居住商人。
  4. 請於廣州附近得一同樣之權利,且聽英國商人自由往來不加禁止。
  5. 凡英國商貨自澳門運往廣州者,請特別優待賜予免稅。如不能盡免,請依一千七百八十二年之稅率從寬減稅。
  6. 請允許英國商船按照中國所定之稅率切實上稅,不在稅率之外另外徵收。……
同時,英國使團向清政府贈送了一批國禮,其中包括:前膛槍等武器、望遠鏡地球儀天文學儀器、鐘錶和一艘英國最先進的110門炮艦模型。對於英國人在大型禮物上的擺譜,清廷工匠、官員認為天球、地球之類的與清宮所陳列者並無差別,而裝飾反而不如中國,玻璃掛燈也與圓明園中者無異,所謂需要專人裝配的鐘表,其方法“並無(早前所宣稱般)奇巧”,和北京城內鐘錶匠的作法相同。乾隆在看到禮物之後,覺得英使不過是誇大其詞,因為“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馬戛爾尼本人也稱吾乃大駭,以為吾所攜禮物若與此宮中原有之物相較,必如孺子之見猛夫,戰慄而自匿自首也。
馬戛爾尼晉見乾隆馬戛爾尼晉見乾隆
詹姆斯·吉爾雷所繪此事漫畫詹姆斯·吉爾雷所繪此事漫畫
乾隆帝要馬戛爾尼跪拜,他只肯行英式一膝一跪之禮,堅持不肯行三跪九叩之禮,乾隆帝大為不懌。及見到國書,復知英使之來,並非專為賀壽,實別有乾請,決定要他早日離去。
馬戛爾尼以書面列舉請求,所有浙江、天津通商,京城設立貨行,給予舟山小島,另撥廣州地方一處居住,減免廣州、澳門往來各稅,明定海關稅則,俱不準行。馬戛爾尼提出開放寧波、舟山、天津等地為商埠,由於上述請求涉及割地和免稅,因此清政府嚴正拒絕。

離開中國

9月21日,使團回到北京。10月7日,和珅向使團交呈了乾隆帝的回信和回禮。使團離開北京,經京杭大運河杭州等地參觀。在遊歷了中國東部之後,11月9日,使團抵達杭州,12月9日抵達廣州兩廣總督在廣州送行。
之後,使團在澳門停留了一段時間,並於1794年3月17日離開中國,9月6日回到英國朴次茅斯軍港。馬戛爾尼的隨員安德遜說:“我們的整個故事只有三句話: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裡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馬加爾尼和他的隨從團員撰寫了大量的回憶錄,成為了歐洲研究清朝的珍貴資料。在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時,他認為是翻譯水平過低導致的。

影響

英國牛津大學博士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說,乾隆對英使的首次訪華,感受到的是英國對清朝的威脅,乾隆認為軍事防禦迫在眉睫,而非盲目自大,對於外交禮儀斤斤計較。乾隆故意找理由,用這樣一封信回絕英使的各種對其有利的要求,希望對方趕緊走。同時,乾隆也擔心他這封回信會觸怒英國,導致對方開戰,於是緊急部署沿邊防禦。她提及美國歷史學者馬世嘉(Matthew Mosca)的著作《從邊疆政策到外交政策:印度問題與清代中國地緣政治的轉變》,該書表明,在馬戛爾尼到訪中國的同時,清朝逮捕了一個廓爾喀族間諜,從他那兒了解到,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統治權,乾隆意識到英國對喜馬拉雅山外造成的威脅。
沈艾娣研究及分析1996年出版的《英使馬戛爾尼訪華檔案史料彙編》的600份軍機處、宮中檔、內閣、內務府檔案後。指出只有一兩份檔案與“磕頭禮儀”有關,當中有乾隆皇帝抱怨英國博物學家約翰·雷指出乾隆不該希望人人向他磕頭。她指出,在馬戛爾尼離開北京時,乾隆頒布了很多加強軍事防禦、防止英國襲擊的檔案。乾隆下令各地嚴守海防口岸,做好防禦的軍事準備,特別是舟山和澳門地區。要提前備兵,避免英國人的占領。乾隆還下令,英國人可能會對中國發起進攻,需要減稅;清朝所有的稅務官員要嚴格按照規定收稅,不準敲詐,尤其是廣東的稅務官員,面對大量英國商船,不可以提高稅率,給他們進攻的藉口。其餘的大量的信件是關於各地政府如何做好軍事防禦。
對於“馬戛爾尼訪華受到清朝不平等的待遇,成為導致鴉片戰爭的原因之一”這一解析,沈艾娣指出18世紀的歐洲,沒有所謂的“主權國家外交平等”的理念:“在馬戛爾尼還沒有離開倫敦去中國前,英國就有了這樣一幅漫畫:英國大使面向高高在坐的中國皇帝,單膝下跪。它表明,英國人早就預想到了他們的大使會見中國皇帝的場面。馬戛爾尼的日記里也記載了他對於中國‘磕頭禮儀’的擔憂。果不其然,之後的很多英文資料大都對‘磕頭禮儀’進行了渲染。19世紀關於馬戛爾尼出使的記載,講的也是這樣的故事:中國自高自大,不肯和英國平等相處,進行平等貿易。……英國人自己不會講英國是帝國主義,要侵略他國,賣鴉片給它們,於是,他們講‘我們打仗是有道理的’……在講中國近代史時,英國人繼續把馬戛爾尼訪華的事件放在前面,繼續引用這封乾隆給喬治三世的信,繼續強調那時的中國自大愚昧,對別國不平等,繼續講這個能夠為鴉片戰爭‘自圓其說’的故事。”

晚年經歷

1795年,馬戛爾尼作為密使出訪撒丁王國,商談反法同盟事宜,之後他再次被封為馬戛爾尼男爵,不過這次是作為英格蘭貴族受封。
1796年底,他被任命為好望角總督,統治新獲得的開普殖民地。1798年11月,他因健康原因辭職。1806年逝世。

家族成員

其子嗣Jane Macartney於2008年5月開始為泰晤士報駐北京特派記者,汶川大地震之際做了許多相關報到。

名稱爭議

《中國歷史大辭典》收錄有“馬戛爾尼”;《辭海》收錄的是“馬嘎爾尼”(該條目解釋有“亦譯‘馬戛爾尼’”)。這兩種工具書都是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現今的正式出版物中,既有《馬戛爾尼使團使華觀感》,也有《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譯名各異。
外國人的中譯名出現兩種乃至更多不同的寫法,並不奇怪。若要論對錯,不妨依據“名從主人”的原則,看看 Macartney本人採用的是什麼譯名。
今天能看到 Macartney寫給乾隆皇帝的漢文謝恩信。起首是“口英咭唎國使臣嗎嘎口爾呢謝大皇帝恩典……”這封信是由使團副使之子時年13歲小孩“哆嗎嘶口當口東所寫。可以看出,人名及他們的國名,都是加“口”旁的。
一篇文章中說:“即便到了與真正的西洋人打交道更為頻繁的前清道鹹時期,中國人對西方仍然缺乏真正的認識,充滿了鄙視和輕蔑,不僅以‘英夷’‘法夷’等稱之,甚至還要在旁邊加個‘口’字旁或者‘犬’字旁,簡直是視之為非人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