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喜馬拉雅灰葉猴頭體長62-79厘米,尾長69-103厘米,顱全長12-14.5厘米,雄性體重9-24千克,雌性體重7.5-18。大型、善於漫遊的葉猴,有長的後腿和尾,當穿梭於地面時尾高高翹起。體毛顏色淡灰色到奶油色;背部、尾和大腿外側顏色最深。耳和幾乎裸露的面部黑色。前額的毛髮在眉上形成一個劉海。
初生時皮膚蒼白,但在三個月前變黑;毛色也與成年不同,為棕黑色,到二至五個月大時成為淺灰色,成年才轉成灰色。
頭部圓,吻部短,四肢都很長,有長的後腿和尾,尾巴通常比身體長,當穿梭於地面時,尾高高翹起,呈土灰色或灰棕色。性別二態性,雄性略大於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最高可超過5000米的喜馬拉雅高山森林和山地灌叢。主要活動在海拔2000-3000米的中、高山地帶的山地松林或杉林里,出沒於河谷兩旁林間石崖上。是地棲性較強的種類,每天80%的時間都是在地面上活動,由於冬天的積雪很厚,因此當地人還叫它雪猴。
生活習性
集小到大群,可多達25隻,由單雄或多雄單元形成,成年雄性則有一個妻妾群。群體表現出很多關係甚好的理毛行為。每天要花上5個小時來互相理毛。叫聲比較低沉,經常發出“嗚波”的聲音,既是成員之間聯絡的信號,又對相鄰的其他種群起到占有領地的警告作用。無論是在地面上奔跑,還是在樹枝上跳躍時,總是把長長的尾巴彎曲著高高地翹起來,顯得十分的神氣。它跳躍的本領很高,常常一縱身就達8米以上,還能從12米高的樹上輕鬆地跳到地面。
喜馬拉雅灰葉猴常在河谷兩旁林間石崖上出沒,很喜歡空曠地方,常集群活動,一般數十隻為一群,多晨昏覓食。雜食性,食物由樹葉、野果和某些昆蟲及脊椎動物組成。比其他葉猴更適應地棲,但也在樹上覓食,並顯得相當靈敏,偶爾半臂躍和壯觀的跳躍活動。集小群到大群,由單雄或多雄單元形成,成年雄性則有一個妻妾群。群體表現友好的理毛行為。母親允許其他雌性摟抱或照顧自己的幼崽。每個猴群各占一個活動範圍,約三十至六十平方公里。各群的活動範圍可以重疊,非常和睦相處,甚至在同一樹上兩群相遇,也不爭鬥。每群各有自己活動的中心區,包括睡覺的樹、喜歡吃的樹和水源。猴群有的是清一色的雄猴群,有的為雌雄兩性合群。如果單身雄猴闖進兩性群,兩性群的頭猴會立即出擊,驅趕這個闖入者。在雌雄兩性群里,擔任頭猴的雄猴經常調換。這類雄猴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欺凌孱弱,作威作福。不過小猴子則受優待,可免挨打受欺。
喜雜食性,食物由葉子、果實和一些昆蟲和脊椎動物組成。比其他葉猴更適應地棲,但也在樹上覓食,並顯得相當靈敏,偶爾有半臂躍和壯觀的跳躍活動。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不丹、中國、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
西藏聶拉木、樟木、吉隆、朋曲河谷、西絨轄河谷、亞東、墨脫、馬藏布河谷、波曲河谷、吉隆河谷、門隅、洛渝等地。
繁殖方式
多在4-5月產仔。每2年繁殖1胎,每胎1-2仔。獨生子女屬於正常情況。妊娠期168-200天,20個月後斷奶。母親允許其他雌性摟抱或照顧自己的幼崽。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雖然廣泛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但受到人類的干擾和各種威脅,包括砍伐、棲息地喪失、火災、人類居住的擴張和發展活動,侵占和戰爭,這使得該物種易受到這種地區威脅。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