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從途中來

《喜從途中來》是1935年徐彥剛創作的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喜從途中來
  • 作者:徐彥剛
  • 創作年代:1935年
  • 文學體裁:詩歌
人物介紹,作品鑑賞,

人物介紹

徐彥剛(1907-1935)四川開江甘棠人,1926年考入重慶中法大學,12月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第6期,參加南昌起義途中,1927年10月秋收起義隨毛澤東上井岡山,歷任連長、縱隊司令員、紅九師師長、紅一軍團參謀長、紅三軍軍長、紅二師師長、中國工農紅軍閱兵式總指揮、湘鄂贛軍區司令員、紅十六師師長、中央執行委員;1933年蘇維埃中央政府頒發中央軍委授予二等軍人“紅星章”;1935年在江西永修雲居山犧牲。

作品鑑賞

徐彥剛烈士《喜從途中來》詩歌剖析
喜從途中來
移兵數山寨,
疲牛氣吁喘。
野外開鮮花,
喜從途中來。
徐彥剛詩歌的傳唱,引發了戰爭年代的硝煙滾滾而來,1934年7月中央蘇區出於對革命性的戰略布局考慮,第五次反圍剿即將開始,中央蘇區毛澤東與徐彥剛談話,希望徐彥剛到湘鄂贛後組建蘇區與中央形成統一的新布局,就調徐彥剛、陳壽昌為首的領導團40餘人趕往湘鄂贛邊革命老蘇區,隨行人數多要穿越敵占區封鎖線,通過秘密行動趕到江西萬載小源軍事指揮部,當時情況下的蘇區人員和武器裝備不足一共也就七八百人,條件十分艱苦對時局非常危急,徐彥剛、陳壽昌召集大家開省委擴大會議後,宣布中共中央改組湘鄂贛省委的重新任命陳壽昌為省委書記、徐彥剛為軍區司令員,就在以黃金洞為中心山區輻射周圍的靖安、萬載、平江、 宜春、銅鼓、永修等地方戰鬥,參軍人員不斷擴充從一個半月增加370人,1935年半年時間到達2500人,之後到達到五千多人。
由於山形地貌與徐彥剛的家鄉四川開江甘棠地方很相似,“移”“山寨”的字詞,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從1926年離開家鄉四川開江甘棠之後,對家鄉親人的懷念之情;另一層從黃埔軍校到參加南昌起義的途中、秋收起義、隨同毛澤東上井岡山的歲月、與戰友的身經百戰的軍事指揮才能,黃洋界保衛戰等,思緒萬千的犧牲友人,都是他深切的牽掛著他們。
30年代的湘鄂贛紅軍蘇區,徐彥剛採取游擊戰術和新的戰略打法拖、逗圈子千里躍進的長途奔跑,敵人的窮追猛打都被徹底粉粹了,敵人跑累了,就像四川家鄉的牛一樣在走不動的情況下上氣不接下氣得吁喘不停,嘲笑敵軍的陣勢不堪一擊,鼓舞蘇區紅軍的士氣,精神振奮人心,試想國民黨軍吃穿的好,缺乏對運動作戰的了解,紅軍作戰英勇善戰,遇上指揮打游擊戰的徐彥剛當然吃苦不少的啞巴虧。
“野外開鮮花”這是徐彥剛對勝利明天希望的很近很近信仰,堅信共產黨的道路雖然崎嶇不平,充滿著艱難險阻,徐彥剛相信自己一定會率領著湘鄂贛的五千多紅軍隊伍絕對會取得勝利。
“喜從途中來”加入到紅軍隊伍的人越來越多,紅軍的空前絕後的壯大,當時蘇區的人民積極性革命精神非常高,比如:“兒子犧牲父親參軍”、“丈夫犧牲妻子參軍”;徐彥剛的愛人童窕園陪伴在身邊,一起出生入死的鏡頭湧現,雖然革命路途風雨泥濘,也要去堅守著美好的未來希望;這些詩句都可以看出徐彥剛領導的湘鄂贛蘇區的紅軍大部隊當年的喜聞樂見的情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