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山鬣蜥(喜山岩蜥)

喜山鬣蜥

喜山岩蜥一般指本詞條

喜山鬣蜥,有鱗目鬣蜥科。頭長略大於頭寬,兩倍於頭高。耳孔大,喉部有褶。體寬且平,皮褶位於兩側,尾長是頭體長的2倍。四肢上部為有棱的大鱗。分布於塔里木盆地南部及焉耆盆地的荒漠草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喜山鬣蜥
  • 拉丁學名:Agama himalayan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蜥蜴目
  • :鬣蜥科
  • :喜山鬣蜥
形態特徵,生境繁殖,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頭體長108~140毫米,尾長195~222毫米。頭錐形,背面無對稱大鱗;下方至鼓膜上緣有1行縱鱗;枕部、鼓膜下方、頸側有錐鱗;上唇鱗14枚。背鱗微弱起棱,覆瓦狀排列;腹鱗光滑,橫列。尾基粗壯扁平,往後漸成圓柱形;尾鱗排列成環,具強棱。背面灰棕色,自頸背至軀幹前部、尾背有灰白色橫紋及縱列圓斑;頭背多黑點,頦下有藍灰色雲斑。雄蜥尾端之半黑色,頸背部有菊黃色橫紋3~4條。

生境繁殖

棲居於西藏高原海拔2300~4100米的山間岩縫及亂石間,新疆境內則生活在海拔1400米的荒漠草原。常於不易攀登的懸崖峭壁頂上挖洞而居。有時也穴居於沙棗樹下,白天成對地爬上樹去,藉其利爪攀援枝椏,撲食昆蟲,但也取食野草及花瓣。雌蜥在7月下旬至8月初產卵6~8枚於土埂縫隙或洞穴中,卵白色,橢圓形,卵徑7.0毫米×9.50毫米;幼蜥於9月孵出。

分布範圍

分布於西藏(拉薩、波密、林芝)、新疆(塔里木盆地、焉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