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喊夜來源於佛教。……大約在魏晉時期,佛教傳入贛南。唐代後,佛教開始在贛南盛行,清代,贛南的佛寺數量達到可觀的程度,1949年的統計,贛南就有佛教寺庵1245所。贛南客家人有著傳統濃郁的佛教信仰,除遍布城鄉的佛寺之外,許多人家中還供有釋祖、阿彌陀佛,尤其是觀音菩薩。至今,贛南客家人家中也不乏此類的神龕供奉。喊夜正是在這種佛教盛行,“好佛信鬼”的特定環境下而產生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喊夜
- 源於:佛教
- 主要對象:是出生後至學齡前
- 時期:魏晉時期
喊夜的習俗
喊夜的主要對象是出生後至學齡前,因意外受驚、恐嚇等引起夜間睡眠焦燥不安,高燒、啼哭而發病的幼童。個別特殊的14周歲以下的少兒因上述症狀之一,也會採取喊夜。一般由掌握喊夜技巧的中老年婦女,待幼童熟睡時,午夜時分用一茶懷,盛滿大米,再用一方紅帕沿懷中紮緊,右手握住,面對幼童頭上方順轉三圈,一邊轉,一邊輕聲呼喊幼童的名字和猜測可能所遇受驚、恐嚇的經過,然後再根據幼童近幾天去過的地方,沿途喊夜。遇橋喊橋,逢水喊水,邊走邊喊,聲音淒楚、忽高忽低、似歌如泣。“XXX回家?……,拿回來?,XX寶寶崽平安回家?……”,直至喊夜回到住地,將盛有大米的小茶杯放入幼童的枕下壓驚、鎮邪。據說,第二天打開紅帕,大米上會出出現幼童受驚、恐嚇的痕跡,如動物的爪印等。通過喊夜後,幼童的症狀往往減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贛南客家人的喊夜風俗才得一代一代沿襲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