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物理學家。1888年 11月7日生於特里奇諾波利(今蒂魯吉拉伯利),在大學裡學習成績優秀,曾獲得物理學的金質獎章,1904年即16歲時就獲學士學位。1906年發表第一篇論文(關於矩形孔產生非對稱衍射帶的問題),1907年獲碩士學位。因身體不好,未能出國深造,而在財政部任職達10年。其間在印度科學研究協會實驗室進行弦的振動和樂器理論的研究。1917~1933年任加爾各答大學物理學教授。在此期間,由於喇曼的影響,M.薩哈和S.玻色等人都來到加爾各答,從而使加爾各答成為印度的科學研究中心。由於喇曼在聲學方面的成就,1924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喇曼是1924年成立的印度科學委員會的創建人之一;1926年又創辦了《印度物理學雜誌》。1933年他到班加羅爾任印度科學學院院長(直到1937年)和物理系主任(直到1948年)。1934年他創建了印度科學院,1948年建立喇曼研究所,同年被任命為印度國家教授。1970年11月27日在班加羅爾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喇曼,C·V.
- 出生日期:1888年11月7日
- 逝世日期:1970年11月27日
- 職業:物理學家
- 出生地:特里奇諾波利
人物經歷
印度物理學家。1888年 11月7日生於特里奇諾波利(今蒂魯吉拉伯利),在大學裡學習成績優秀,曾獲得物理學的金質獎章,1904年即16歲時就獲學士學位。1906年發表第一篇論文(關於矩形孔產生非對稱衍射帶的問題),1907年獲碩士學位。因身體不好,未能出國深造,而在財政部任職達10年。其間在印度科學研究協會實驗室進行弦的振動和樂器理論的研究。1917~1933年任加爾各答大學物理學教授。在此期間,由於喇曼的影響,M.薩哈和S.玻色等人都來到加爾各答,從而使加爾各答成為印度的科學研究中心。由於喇曼在聲學方面的成就,1924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喇曼是1924年成立的印度科學委員會的創建人之一;1926年又創辦了《印度物理學雜誌》。1933年他到班加羅爾任印度科學學院院長(直到1937年)和物理系主任(直到1948年)。1934年他創建了印度科學院,1948年建立喇曼研究所,同年被任命為印度國家教授。1970年11月27日在班加羅爾逝世。
喇曼在20年代進行光散射的實驗研究。1922年,他發表了套用愛因斯坦—斯莫盧霍夫斯基漲落理論解釋海水呈藍色的論文。1923年,在他領導下,K.R.雷馬內森在觀察液體散射光時,發現有強度很弱的、相對於激發光譜線有位移的二次輻射。喇曼及其助手們經過不斷實驗驗證,肯定了當單色光定向地通過透明物質時,散射的光中,還含有一些弱的光,其譜線位移為一恆量。1928年他和K. S. 克里什南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這一發現。這一現象被稱為併合散射效應,即喇曼效應。這種譜線位移反映了散射分子所吸收的能量。喇曼的發現,證實了1923年A.G.S.斯梅卡爾的理論預言。為此,喇曼獲得了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這一榮譽的亞洲科學家。1935~1936年他和N.S.納根德拉·納特發表了關於液體中超音波對光的散射的重要論文(見聲光作用)。在50年代,喇曼研究了寶石和礦石的光效應,他認為金剛石受紫外線的激發而發光,並非由於雜質和缺陷,而是金剛石的固有特性。在60年代,喇曼還轉而研究顏色和生理視覺方面的問題,試圖建立視覺的新理論,於1968年發表了《視覺的生理》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