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封樓

啟封樓

啟封樓,位於朱仙鎮的牌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啟封樓
  • 地理位置:朱仙鎮
  • 寬度:36 m
  • 高度:16.83米
啟封樓簡介,歷史典故,

啟封樓簡介

啟封樓
啟封樓
啟封樓為朱仙鎮景區標誌性建築,全木結構,遵循傳統古法修造。寬36米,高16.83米,進深11米,為七門八柱結構,寓意啟封故地千年古鎮歡迎八方遊客。也是有資料可查的中國最大的牌樓,堪稱中國第一大牌樓。
朱仙鎮是開封的起源,來到這裡就是來到了開封的發源地。夏朝、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在開封設立國都,故稱八朝古都。啟封樓正面匾額刻為繁體“啟封故園”(啟封故園),背面為繁體“朱仙古鎮”(朱仙古鎮),彰顯出八朝古都厚重底蘊。
啟封樓上每個門對應一個開封的歷史典故。這些典故是由開封著名作家趙孝斌創作並請汴梁詩社的王社長牽頭,創作了八幅寓意深刻的楹聯。開封八朝古都各個朝代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如今都濃縮在朱仙鎮啟封樓上,啟封樓就是展現開封歷史文化的一個載體。
八幅楹聯
啟封拓疆,壁障京畿,尚留勝跡輝往日;承彥開物,名揚華夏,再見惠澤耀蒼生。
四鎮耀禹甸,試問那家稱第一;五洲彰啟封,獨崇此處謂無雙。
鐵筆神工,鐫出春秋史話;匠心妙手,拈來世事風情。
朱仙文化,龍吟虎嘯鳴中外;生態園林,玉綴珠聯匯古今。
兵變陳橋,開元立國,九帝夢華留勝跡;威揚天下,建業奏功,卅年喋血鑄奇冤。
杯酒釋兵權,雄才百代四海共仰;文興沖牛斗,鴻業千秋五洲鹹欽。南船北舟,曾令商旅思賈魯;東調西謳,常使梨園懷蔣門。人傑地靈,群仙聚;物華天寶,百業春。
八副楹聯以開封八朝16個歷史故事作為核心內容,它們是:黃袍加身、功德齊禹、啟拓封疆、稱帝延晉、父事契丹、立馬吳山、戒殺遠色、杯酒釋兵權、鐵面無私、禮賢下士、竊符救趙、學富五車、雪中送炭、王朴獻策、毀於一旦、南轅北轍。

歷史典故

黃袍加身第一
發生於後周、北宋之交的故事。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北漢勾結契丹入寇,趙匡胤出師御之,兵次陳橋驛,在趙普、石守信等策劃下,發動兵變,擁立趙匡胤即帝位,改國號為:宋.史稱“陳橋兵變”《龍圖耳錄》第一回:“且說宋朝,自陳橋兵變,眾將立太祖為君,江山一統,累代相傳,至太宗、真宗,四海昇平,八方安靜,真是君正臣良,國泰民安。”
功德齊禹第二
夏王杼遷都老丘,是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英明之舉,不僅為夏王朝贏得攻打東夷的勝利提供了必要條件,大大擴充了夏朝疆土;使夏王朝進入了社會生活相對安定,經濟持續發展的鼎盛時期。夏王杼被夏朝臣民看成是一位能夠與夏王大禹功德齊名的聖王。
啟拓封疆第三
開封春秋時期稱“啟封”,原址位於鄭國的東北部,即開封市南約二十五公里左右的開封縣朱仙鎮古城一帶。關於“啟封”名稱的含義,大家公認的解釋是“春秋時期,鄭莊公在此修築儲糧倉城,定名為‘啟封’,取‘啟拓封疆’之意”。
鄭莊公的“啟拓封疆”發展思路,是與爺爺鄭恆公“東寄孥與賄”和父親鄭武公“武公之略”的長遠發展戰略規劃一脈相承的。
稱帝延晉公元947年2月下旬(後晉開運四年二月十五日),劉知遠在太原正式建國稱帝,為收取中原軍心和民心,他宣布仍然延用後晉石敬瑭的國號和年號,稱公元947年為石敬瑭的年號天福十二年。接著,劉知遠又下詔禁止為契丹人括錢帛;慰勞保衛地方和武裝抗遼的民眾;將諸道的契丹人一律處死等等。這些措施意在振奮人心,爭取後晉舊臣的投誠歸附,為順利稱帝鋪平道路。後人把後漢劉知遠沿用後晉石敬瑭國號和年號稱帝,為“稱帝延晉”。
父事契丹第四
公元936年(後晉天福元年十一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在柳林(今山西太原市東南)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並脫下自己的契丹衣冠授給石敬瑭。公元937年(後晉天福二年),石敬瑭遷都汴州。石敬瑭稱帝後,對耶律德光“稱臣稱兒”,很守“信用”,果然將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還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三十萬匹。此次割讓,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岸,而中原腹地完全暴露在契丹鐵蹄之下,使北方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貽害長達四百年之久。
立馬吳山第五
金朝第四位皇帝完顏亮對柳永《望海潮》詞裡面“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南國風光十分羨慕,不由得起了建都汴梁開封,渡江南侵杭州的念頭。公元1161年(金正隆六年)四月,金朝百官先後遷都汴京開封。完顏亮到達汴京後,立即開始作進兵江南的部署。六月,派人潛入杭州畫了一張西湖圖,帶回汴京開封后製成一扇屏風觀賞,但仍覺不過癮,又在畫中添上自己策馬立於杭州吳山山顛的畫像,還親自賦詩《南征至維揚望江東》曰:“萬里車贖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為早日占領江南杭州吳山之地,十一月二十六日海陵王集中兵力,強令將士在瓜州(今江蘇邗江縣南,運河入江處)渡江南下,不料激發內部兵變,被自己的將領殺死。完顏亮統一江南的夢想完全破滅了,“立馬吳山”的志向遂成為後人的笑談。
戒殺遠色第六
後梁時期的歷史故事,朱溫的霸業之所以能夠成功,得益於他的妻子張惠。張惠既有教養,又懂得軍事與政治謀略;既有溫柔,又英武。她在體貼照顧朱溫的同時,常有讓朱溫欽佩的計謀。後張惠病重去世,臨終前,張惠已經知道朱溫執意要稱帝,就對朱溫勸道:“既然你有這種建霸業的大志,我也沒法阻止你了。但是,上台容易下台難,你還是應該三思而後行。如果真能登基實現大志,我最後還有一言,請你記下。”朱溫忙說:“有什麼儘管說,我一定聽從。”張惠緩緩說道:“你英武超群,別的事我都放心,但有時冤殺部下、貪戀酒色讓人時常擔心。所以‘戒殺遠色’這四個字,千萬要記住!張惠死後,朱溫忘記了妻子臨死時“戒殺遠色”的忠告,放縱聲色,後來竟然發展到和兒媳亂倫的地步,最終引來殺身之禍,遭了應有的報應。
杯酒釋兵權第七
北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趙匡胤與漢高祖和明太祖大殺功臣的行為相較,被視為寬和的典範。此次事件史稱“杯酒釋兵權”。
鐵面無私第八
由於北宋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們的讚揚,在他死後,人們也把他當作清官的典型,尊稱他“包公”,或者叫他“包青天”、“包龍圖”民間流傳著許多包公鐵面無私、打擊權貴的故事,還編成包公辦案的戲曲和小說。包公斷案鐵面無私。形容公正嚴明,不講情面。
禮賢下士第十
成語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信陵君尊重人才的故事,比喻對賢者以禮相待,對學者非常尊敬。在封建時代,指帝王或大臣降低自己的身份,敬重和結交那些有才德的人,使其為自己效勞。泛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自己的身份,用非常尊重和禮貌的方式來對待地位比自己低但非常有才華的人,使之為己效勞,此方法一度成為招賢納士的良方,信陵君就是如此禮賢下士在市井中請來的朱亥。
竊符救趙第十一
戰國時期著名歷史典故。故事概況為:魏安厘王二十年,秦國圍困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魏國,魏國懼怕秦國,不敢出兵救趙。情急之下,信陵君魏無忌聽取侯贏之計,以國家利益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竊得兵符,奪取了兵權,不僅成功擊敗秦軍、救援了趙國,也鞏固了魏國在當時的地位。信陵君以國家利益為重、個人生死榮辱為輕的優良品德自古以來,飽受稱頌。
學富五車第十二
講的是戰國時期的惠施,典故最早出自《莊子·天下篇》,原文是"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這些話是在批評惠施,翻譯過來是,惠施這人會很多方術,雖然他寫的著作夠裝五車了,但是他說的道理卻有許多是舛誤與雜亂的,他的言辭也有不當之處。"其書五車"的"書"是動詞,就是寫。"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是說惠施所寫的著作,而不是他讀過的書,因為不可能惠施所讀的書全是"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雪中送炭十三
北宋宋太宗繼位之後,生活十分節儉,但對百姓卻毫不吝嗇。有一年,冬天,天下大雪,太宗披著狐皮還覺得冷,他回到宮中,命人端來火盆、美酒。他獨自喝酒,抬頭見宮外大雪飄飄,他想到這么冷的天,那些缺糧少炭的人家會更加難過。想到這,他命人帶上木炭和糧食去送給那些挨餓受凍的人家。
王朴獻策十四
公元955年(後周顯德二年)初,後周皇帝柴榮為了廣開言路,集思廣議,選拔人才,命朝廷文學之士二十多人,各寫一篇《為君難為臣不易》和《平邊篇》。王朴“先南後北”的謀略,正中柴榮統一唐朝舊土的下懷。他欣然採納,並據此制定了“先南後北”攻取大江南北、統一中國的戰略,並迅速取得了輝煌戰果。王朴獻《平邊策》時,所擔任的比部郎中屬於管財政的技術幹部,遠離中樞。此後,他屢獲升遷,平步青雲。王朴後來做到了樞密使,主持內政外交,為後周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王朴突然死亡,柴榮聞訊失聲痛哭,如失臂膀。
毀於一旦十五
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的故事,張憲從臨潁殺向開封之時,宋廷傳來班師詔。岳飛鑒於當時完勝的戰局,上書爭辯說:“金虜屢經敗衄,銳氣沮喪。虜欲棄其輜重,疾走渡河。今豪傑向風,士卒用命,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隔了兩三日,大軍先鋒已進抵朱仙鎮,完顏兀朮已逃出開封之時,岳飛卻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遞發的班師詔,詔旨措辭嚴峻:命大軍即刻班師,岳飛本人去臨安朝見。據學者王曾瑜考證,高宗發十二道金牌的時間,大約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即他得到七月二日克復西京河南府捷報不久。岳飛收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憤惋泣下:“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南轅北轍十六
魏王準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摺,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 天我回來的時候,在上太行山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即使馬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於趕車。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么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