啚

啚,bi,

1. 嗇;鄙吝。

2. 鄉下或邊遠地區。

啚是會意字,上面的口表示區域,下面的部分表示農業。啚是的古字。圖的繁體字也有簡作啚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啚
  • 拼音:bǐ
  • 筆畫:11
  • 部首:口
  • 五筆:KFLK
  • 倉頡:RYWR
  • 鄭碼:JEJJ
  • 筆畫數:十一畫
  • 筆順編號:25112252511
  • 統一碼:U+555A
  • 四角號碼:60604
字義,啚bǐ,啚tú,古籍記載,說文解字,康熙字典,

字義

啚bǐ

1. 嗇;鄙吝。後作“鄙”。
啚
2. 鄉下或邊遠地區。

啚tú

古同“圖”:然後~形|容~後世。

古籍記載

說文解字

【卷五】【㐭部】啚 bǐ 方美切
嗇也。從口㐭(lǐn)。㐭,受也。𠴿,古文啚如此。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嗇也。下文雲。嗇、愛濇也。水部曰。濇、不滑也。凡鄙吝字當作此。鄙行而啚廢矣。論語鄙夫、周書鄙我周邦、皆當作此。從囗。音韋。囗猶聚也。從㐭。㐭、受也。㐭所以受榖。引伸之凡受皆曰㐭。聚而受之、愛濇之意也。方美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 啚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8
〔古文〕𠴿《唐韻》方美切《集韻》《韻會》補美切《正韻》補委切,音鄙。《說文》嗇也,從口㐭。㐭,受也。《集韻》通作鄙。《韻會》俗以為圖字,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