啌

拼音:qiāng

注音:ㄑㄧㄤ

部首:口,部外筆畫:8,總筆畫:11

五筆86&98:KPWA

倉頡:RJCM

鄭碼:JWBI

筆順編號:25144534121

四角號碼:6301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啌
  • 拼音:qiāng
  • 注音:ㄑㄧㄤ
  • 部首:口
基本字義,方言集匯,康熙字典,組詞,啌嚨,啌嗽,字型對比,

基本字義

● 啌
qiāng ㄑㄧㄤˉ
◎ 咳:~嗽。
◎ 怒叱聲。

方言集匯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kung5 kiong1 [海陸豐腔] kung5 kiong1 [客英字典] kiong1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醜集上】【口字部】啌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8
廣韻》許江切《集韻》虛江切,𠀤音肛。《玉篇》咄也。 又《廣韻》啌瞋,語出《聲譜》。 又《集韻》嗽也。 又《集韻》《類篇》𠀤枯江切,音腔。本作㾤。喉㾰也。

組詞

啌嚨

qiāng lóng ㄑㄧㄤ ㄌㄨㄙˊ 象聲詞。物體碰擊聲。 魯迅 《故事新編·採薇》:“板在地上一放,啌嚨一聲,震得 伯夷 突然張開了眼睛。”

啌嗽

qiāng sòu ㄑㄧㄤ ㄙㄡˋ
中獸醫病名。為多種疾病均可出現的症候,五臟六腑皆可發生,但主要在肺。外感、內傷均能引發。一般分風寒啌嗽、肺熱啌嗽和勞傷啌嗽等。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郵政·立局》:“刷刨馬匹……若在局內,風吹毛尾入於草料之中,馬食之纏在喉間,便成啌嗽矣。”

字型對比

中國大陸宋體中國大陸宋體
台灣細明體台灣細明體
韓國明朝體韓國明朝體
舊字形舊字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