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自古驅民在信誠

《商鞅·自古驅民在信誠》是宋朝王安石所寫的一首七言律詩。王安石讚揚商鞅的話,全詩是“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是古代的開明政治家,提倡以“信誠”治民,讚揚商鞅當政時令出如山,通行無阻。在封建社會,統冶者和百姓之間存在對抗性的階級矛盾,很難做到真正的“信誠”,商鞅主張嚴刑峻法,他的“令”是建築在壓制百姓的基礎上的。現在時代不同了,當政者完全可以取信於民,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兩句中的“驅民”之說不足取,但“信誠”治國的主張,完全可以借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商鞅》
  • 創作年代:宋朝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王安石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商鞅》宋朝王安石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注釋譯文

注釋

  1. 商鞅:戰國時期的著名改革家。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新法公布時,為了讓人們相信秦朝的改革措施,商鞅下令在國都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柱,聲明誰能搬到北門,賞十金。人們感到奇怪、疑惑,沒有人敢搬;後來商鞅又宣布:能搬者,賞五十金。有個人把大木柱搬到北門,商鞅果然賞給他五十金。於是人們都相信商鞅的話,認為他推行新法,言而有信。王安石實行政治改革,當時的頑固派和理學家對他百般攻擊和污衊,指責他“尚(重視、提倡)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則背孟軻”。王安石寫這首詩辯駁。
  2.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宋神宗時宰相。創新法,改革舊政,是一個進步的政治家、改革家。北宋傑出的文學家。
  3. 令:叫、讓。政:政策、法令。

譯文

從古至今,管理百姓在於講信用,說到做到。商鞅就很講信用,以一言為重,以百金為輕。你們這些變法的反對派怎能隨便指責商鞅呢,要是有商鞅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新法怎能不順利推廣?

創作背景

公元前359年,商鞅立法欲以誠信富國強兵。“南門立木”的典故由此上演:商鞅在南門立了一塊三丈高的木頭,告之誰把此木移到北門,獎賞十金。當時社會信用匱乏,眾人以為遊戲一場,無人當真。商鞅把賞金提到五十金,有人抱著試試的心理移木到北門,果得賞金。“北門移木”後,國家信用深深植根於社會,社會信用由此孕育發展,秦國遂政行令通。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
王安石畫像王安石畫像
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裡洋村),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大詩人、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死後諡號“文”。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
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文。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
宋神宗時宰相。創新法,改革舊政,世稱王荊公。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方面,詞作不多,但其詞能夠“一洗五代舊習”,境界醒豁。今傳《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