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

《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是李大釗所著作品,出自於《李大釗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
  • 作者:李大釗
  • 作品出處:李大釗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唯物史觀”是社會學上的一種法則,又[是]Karl Marx和Friedrich Engels一八四八年在他們合著的《共產黨宣言》里所發見的。後來有四種名稱,在學者間通用,都是指此法則的,即是:(1)“歷史之唯物的概念”(“The Materialistic Conception of History”),(2)“歷史的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3)“歷史之經濟的解釋”(“The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es”)及(4)“經濟的決定論”(“Economic Determinism”)。在(1)、(2)兩辭,泛稱物質,殊與此說的真相不甚相符。因為此說只是歷史之經濟的解釋,若以“物質”或“唯物”稱之,則是凡基於物質的原因的變動,均應包括在內,例如歷史上生物的考察,乃至因風土、氣候、一時一地的動植物的影響所生的社會變動,均應論及了。第(4)一辭,在法蘭西頗流行,以有傾於定命論、宿命論之嫌,恐怕很有流弊。比較起來,還是“經濟史觀”一辭妥當些。Seligman曾有此主張,我亦認為合理,只以“唯物史觀”一語,年來在論壇上流用較熟,故仍之不易。
科學界過重分類的結果,幾乎忘卻他們只是一個全體的部分而輕視他們相互間的關係,這種弊象,是[呈]露已久了。近來思想界才發生一種新傾向:研究各種科學,與其重在區分,毋寧重在關係,說明形成各種科學基礎的社會制度,與其為解析的觀察,不如為綜合的觀察。這種方法,可以套用於現在的事實,亦可以同樣套用於過去的紀錄。唯物史觀,就是應這種新傾向而發生的。從前把歷史認作只是過去的政治,把政治的內容亦只解作憲法的和外交的關係。這種的歷史觀,只能看出一部分的真理而未能窺其全體。按著思想界的新傾向去觀察,人類的歷史,乃是人在社會上的歷史,亦就是人類的社會生活史。人類的社會生活,是種種互有關聯、互與影響的活動,故人類的歷史,應該是包括一切社會生活現象,廣大的活動。政治的歷史,不過是這個廣大的活動的一方面,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社會生活的全體。以政治概括社會生活,乃是以一部分概括全體,陷於很大的誤謬了。於此所發生的問題,就是在這互有關聯、互與影響的社會生活里,那社會進展的根本原因究竟何在?人類思想上和人類生活上大變動的理由究竟為何?唯物史觀解答這個問題,則謂人的生存,全靠他維持自己的能力,所以經濟的生活,是一切生活的根本條件。因為人類的生活,是人在社會的生活,故個人的生存總在社會的構造組織以內進動而受他的限制,維持生存的條件之於個人,與生產和消費之於社會是同類的關係。在社會構造內限制社會階級和社會生活各種表現的變化,最後的原因,實是經濟的。此種學說,發源於德,次及於意、俄、英、法等國。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直隸樂亭縣(今屬河北省)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早年畢業於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後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1917年底,被聘為北京大學圖書部主任,後兼任北京大學政治學系、史學系教授,校評議會議員,校長室秘書。1920年10月創建北京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起,任中共北京地方委員會書記、北方區執行委員會書記。1924年國民黨改組後,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27年4月被奉系軍閥殺害。遺著編為《守常文集》、《李大釗全集》等。編者簡介楊琥,1965年生,甘肅通渭人,歷史學博士。先後就讀於西北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現為北京大學校史館副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選編有《憲政救國之夢:張耀曾先生文存》(2004)、《歷史記憶與歷史解釋:民國名人談五四》(2011)、《夏曾佑集》(2011)等書;參與編注《李大釗全集》(2006、2013)。另在《歷史研究》、《中國學術》、《北京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若干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