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特徵
唐龜負論語玉燭酒籌鎏金銀筒高34.2厘米,筒深22厘米,龜長24.6厘米。通體銀質,花紋鎏金。龜座刻畫逼真,銀龜昂首曲尾,作匍匐之態,四足著地以支撐整件器物。銀龜背部隆起,陰刻有龜裂紋,龜背之上有雙層蓮花座,上承圓柱形籌筒。以龜為座,背負一有蓋圓筒,宛如龜背上豎立一支金色蠟燭。筒蓋卷邊荷葉形,上有葫蘆形鈕,蓋面刻鴻雁及卷草等花紋。蓋與筒身子母口相接。筒身刻有龍風圖案,另外在筒身的下部四個腰形圈內各飾一對飛鳥。筒身正面鏨一開窗式雙線長方框,方框內刻“論語玉燭”四字。
筒內有鎏金酒令銀籌50枚,這些酒令籌的形制大小相同,均為長方形,切角邊,下端收攏為細柄狀。每枚酒令籌的正面刻有行酒令的令辭,令辭上半段采自《
論語》語句,下半段是酒令的具體內容,包括“自飲(酌)”、“伴飲”、“勸飲”、“處(罰)”、“放(皆不飲)”、“指定人飲”六種,分別規定了六種飲酒的情況。
流傳歷史
1980年12月,在丁卯橋附近的工地上,民工於地下1.7米處發現了銀鋌20個,疊放於土坑內。1982年元旦,民工又在其東北20米、深約1.3米的地下發現了銀質酒瓮1件,瓮內疊滿各式銀器,另發現有2件大銀盒以及盆、釵等銀器堆置於瓮的西側。唐龜負論語玉燭酒籌鎏金銀筒即出土於此,現收藏於鎮江博物館。
出土環境
丁卯橋唐代銀器窖藏位於江蘇鎮江東南約35公里的丹徒境內,地處老運河一漢道西岸的坡地上,北距丁卯橋300米,西南距滬寧鐵路線400米。此窖藏共出土遺物960件,總重量約為55千克,包括有各式銀器956件及角質梳4件。器形主要有筒、盒、盆、碟、碗、盤、杯、壺、瓶、熏爐、鍋、匙、鐲、釵等。絕大多數為首飾,其中釵類器物多達760件,頂端均為簡單的半環狀,再無其他的附屬裝飾,造型簡單而且相同。
許多器物未用容器盛放而直接埋在土中,因此不少器物缺蓋少身而未能成套,說明當時是倉促埋藏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據推測是遭到戰爭的威脅。
文物賞析
這件唐龜負論語玉燭酒籌鎏金銀筒是唐人飲酒時盛放酒令的籌筒。玉燭的座是銀龜,龜是四靈之一,古人把龜視為祥瑞之物。以龜負玉燭為造型,是符合古人的思想意識和社會習俗。打開蓮花形筒蓋,可以看到裡面藏有50根酒令籌,呈長方形扇骨狀,每根酒籌的上端刻有《論語》的語句和飲酒的規定,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上客五分”,意思即朋友來了,大家都高興,酒筵上的貴客都喝半杯酒,而主人不用喝酒。還比如“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請人伴十分”,“後生可畏,少年處五分”等等。酒籌上有3分,5分,7分,10分之說,最多的是40分,3分是小半杯,5分是半杯,7分是大半杯,10分則一滿杯。
整體造型可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是酒籌筒,好似一隻燃燒著火焰的金蠟燭。在筒的正面刻有“論語玉燭”四個字。《爾雅·釋天》:“四氣和謂之玉燭”,“論語玉燭”就是用論語的句子來調和大家喝酒的事理。其裝飾風格上,採用滿地紋飾,內容及雕刻風格極具傳統民族化特點;在藝術造型上,以古代祥瑞之物神龜為座,以龜負玉燭為型,是為適應當時之生活需要而出現的新興金銀工藝精品。整件器物,通體鎏金,造型奇巧,紋飾繁美,富麗堂皇。
文化寓意
《論語》為
儒家經典,“玉燭”二字始見於《爾雅·釋天》:“四時和謂之玉燭”此器因此而得名。《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說明了當時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唐龜負論語玉燭酒籌鎏金銀筒以古代祥瑞之物神龜為座,龜象徵長壽,是道家的祥瑞之物,反應出唐人的社會風俗和思想觀念。
文物價值
唐龜負論語玉燭酒籌鎏金銀筒展示出的喝酒和罰酒的內容,不難想像,唐代飲酒行令既秩序井然,又熱鬧非凡,充滿了歡樂與祥和,反映了大唐盛世的繁華。唐龜負論語玉燭酒籌鎏金銀筒集儒家、道家思想於一體,為研究唐代的酒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
保護措施
2013年,
國家文物局將唐龜負論語玉燭酒籌鎏金銀筒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