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日俄戰爭(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期間,日本占據旅順以後,"
唐鴻臚井刻石"引起了日軍的注意。
1905年,日本特務人員來到旅順考察刻石,次年寫出調查報告,認為刻石是遼東一塊稀有的唐代石碑,後將刻石搬移至日本東京。
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軍省以日俄戰爭"戰利品"的名義將刻石獻給日本皇宮。
1911年,日本海軍在旅順的刻石遺址上建立了搬移中國文物的"記功碑",也就是今天到旅順黃金山仍匙拜然能夠看到的"鴻臚井之遺蹟"碑。
“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它曾經是東北地區的一塊唐碑,記載了中國統一的歷史進程,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20世紀初,刻石因其巨大的歷史價值被作為戰利品運至日本,自此遠離故土,百餘年來,國人至今難見。
民間行動
民間後政府的索還策略
為了討回井碑,中國學者早早開始了準備,首先成立了唐鴻臚井碑研究會,加深對唐鴻臚井碑的歷史研究,包括碑的歷史價值,以及流失到日本的過程。
2001年,北京的6名刻石回歸志願者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唐鴻臚井刻石"研究會。
2005年7月4日,"唐鴻臚井刻石"研究會兩名副會長張永年、王維明遠赴日本東京,探訪"唐鴻臚井刻石"的現狀。當時,在各方人士陵定套愉的努力下,日本皇室宮內廳委託中日友好協會,將5張"唐鴻臚井刻石"的相關照片轉交給了張永年和王維明。
《唐鴻臚井碑》研究論文集也於2010年4月出版。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文物追討部部長王錦思表示,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已通過函件方式敦促日本歸還刻石,下一步還將組織專家赴日本考察。如果通過民間努力不能促成文物回歸,還將參照韓國討要"北關大捷碑"等國際先例,請求政府出面。
2014年8月,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通過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歸還所掠中國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這是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
2014年12月,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文物追討部部長王錦思等三位民間人士到達日本東京,計榆恥店劃23日前往日本皇室,遞交要求歸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的信函。這天恰好是日皇明仁的生日。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助理孟惠忠表示,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間趕赴日本,一是恰好是誕生於唐朝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建立1300周年;二是明仁天皇在12月23日慶祝81歲誕辰,應該讓他知道他家裡還存放著從中國掠奪去的文物。
這次赴日,他們還將蒐集有關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等方面的證據,將在日本皇宮宮牆外慶祝中華唐鴻臚井刻石1300歲生日,並特意從國內帶來十三樣“生日禮物”:曾放置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的遼寧旅順的海水、岩石、楓葉、貝殼、魚乾,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制壽桃、一幅繪畫、四個橫幅等。
孟惠忠表示:“這次前往日本,一定會探膠疊遵守當地所在國法律,只是合理合法向日本皇室遞交要求歸還中國文物的信函。”
惦念石頭的古稀老人
1994年,當時職教於吉林省白城師範學院的教授王仁富,在翻看《東北史地考略》時,想起了遠在日本的"唐鴻臚井刻石",從此開啟了他長達20年的國寶追討路。其間,他自費輾轉全國,蒐集、考察相關資料、遺蹟,力圖通過民間力量促成石碑的回歸。
2011年日本大地震,王仁富向日本皇宮捐款表慰問,同時詢問"唐鴻臚井刻石"是否保存完好,不久得到日本皇宮回函,確認石碑安全無恙。這也間接成為石碑存於日本皇室的證據。
韓國先例:向日本討還"北關大捷碑"
公元1592年後,日本入侵朝鮮失敗,朝鮮建立"北關大捷碑"。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軍將此碑掠奪到日本。1970年開始,韓國民眾就積極努力地要求日本歸還"北關大捷碑"。2005年5月,韓國政府正式要求日本歸還此碑,同年日頸戲察市本將此碑歸還韓國。糠霉墓
文物是一個國家精神文化的載體,大量文物的流失會造成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裂痕,一個國家民族對歷史認知的缺失。這正是為何中國、韓國、埃及等國家不遺餘力地追討海外流失文物的根本原因。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也是一個文物流失大國。有關統計顯示中國至少有上千萬件文物流失於世界鑽蘭祖47個國家。也有說法認為,其中流失於日本的中國文物是最多的,儘管尚未有具體數據以證實。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也是曾經東北地區的一塊唐碑,它見證了唐朝冊封管轄東北的過程,目睹了日本遣唐使西去東歸學習盛唐的往事,記載了中國統一的歷史進程,對中國東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已知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被掠到海外份量最重、體積最大的文物,無愧於中國流失海外第一國寶。
正值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建立1300周年、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7周年,要求日本國迅速歸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等被掠中國文物具有重要意義。
冰山一角
事實上,"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只是日本掠走中國文物的冰山一角。從
甲午戰爭到
抗日戰爭結束長達五十年時間裡,日本自中國所擄金銀、文物數量巨大。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政府統計被日本掠奪的文化財產共1879箱、360萬件,破壞的古蹟達到741處,著名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也不見蹤影,而民間流失的文物更是無法估計。
被掠走的歷史文物,曾經屬於中國,現在卻存放在日本,給中日關係帶來嚴重的傷害,於情於理於法都不適宜,理應物歸原主、完璧歸趙,歸還給曾經的主人——中國。
相關研究
73歲的王仁富是
白城師範學院教授,知名東北刻石研究學者。王仁富教授是中國鴻臚井碑刻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索引學會理事、崔氏歷史文化研究會顧問。
1979年,王仁富在對旅順口黃金山的"唐鴻臚井刻石"拓片上的29個字研究時,對其中的"崔忻"二字的斷句,王仁富認為兩個字應該是分開念,"崔"即代表人名,"忻"字應為動詞。後來,他從《說文解字》中查閱到,"忻"字為開鑿之意。另外,他又在《後唐書》中找到了唐朝崔氏出使靺鞨的資料,上面顯示的出使者名叫"崔訢",王仁富教授的這個研究成果已經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認可。
2014年12月,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文物追討部部長王錦思等三位民間人士到達日本東京,計畫23日前往日本皇室,遞交要求歸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的信函。這天恰好是日皇明仁的生日。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助理孟惠忠表示,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間趕赴日本,一是恰好是誕生於唐朝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建立1300周年;二是明仁天皇在12月23日慶祝81歲誕辰,應該讓他知道他家裡還存放著從中國掠奪去的文物。
這次赴日,他們還將蒐集有關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等方面的證據,將在日本皇宮宮牆外慶祝中華唐鴻臚井刻石1300歲生日,並特意從國內帶來十三樣“生日禮物”:曾放置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的遼寧旅順的海水、岩石、楓葉、貝殼、魚乾,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制壽桃、一幅繪畫、四個橫幅等。
孟惠忠表示:“這次前往日本,一定會遵守當地所在國法律,只是合理合法向日本皇室遞交要求歸還中國文物的信函。”
惦念石頭的古稀老人
1994年,當時職教於吉林省白城師範學院的教授王仁富,在翻看《東北史地考略》時,想起了遠在日本的"唐鴻臚井刻石",從此開啟了他長達20年的國寶追討路。其間,他自費輾轉全國,蒐集、考察相關資料、遺蹟,力圖通過民間力量促成石碑的回歸。
2011年日本大地震,王仁富向日本皇宮捐款表慰問,同時詢問"唐鴻臚井刻石"是否保存完好,不久得到日本皇宮回函,確認石碑安全無恙。這也間接成為石碑存於日本皇室的證據。
韓國先例:向日本討還"北關大捷碑"
公元1592年後,日本入侵朝鮮失敗,朝鮮建立"北關大捷碑"。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軍將此碑掠奪到日本。1970年開始,韓國民眾就積極努力地要求日本歸還"北關大捷碑"。2005年5月,韓國政府正式要求日本歸還此碑,同年日本將此碑歸還韓國。
文物是一個國家精神文化的載體,大量文物的流失會造成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裂痕,一個國家民族對歷史認知的缺失。這正是為何中國、韓國、埃及等國家不遺餘力地追討海外流失文物的根本原因。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也是一個文物流失大國。有關統計顯示中國至少有上千萬件文物流失於世界47個國家。也有說法認為,其中流失於日本的中國文物是最多的,儘管尚未有具體數據以證實。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也是曾經東北地區的一塊唐碑,它見證了唐朝冊封管轄東北的過程,目睹了日本遣唐使西去東歸學習盛唐的往事,記載了中國統一的歷史進程,對中國東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已知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被掠到海外份量最重、體積最大的文物,無愧於中國流失海外第一國寶。
正值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建立1300周年、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7周年,要求日本國迅速歸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等被掠中國文物具有重要意義。
冰山一角
事實上,"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只是日本掠走中國文物的冰山一角。從
甲午戰爭到
抗日戰爭結束長達五十年時間裡,日本自中國所擄金銀、文物數量巨大。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政府統計被日本掠奪的文化財產共1879箱、360萬件,破壞的古蹟達到741處,著名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也不見蹤影,而民間流失的文物更是無法估計。
被掠走的歷史文物,曾經屬於中國,現在卻存放在日本,給中日關係帶來嚴重的傷害,於情於理於法都不適宜,理應物歸原主、完璧歸趙,歸還給曾經的主人——中國。
相關研究
73歲的王仁富是
白城師範學院教授,知名東北刻石研究學者。王仁富教授是中國鴻臚井碑刻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索引學會理事、崔氏歷史文化研究會顧問。
1979年,王仁富在對旅順口黃金山的"唐鴻臚井刻石"拓片上的29個字研究時,對其中的"崔忻"二字的斷句,王仁富認為兩個字應該是分開念,"崔"即代表人名,"忻"字應為動詞。後來,他從《說文解字》中查閱到,"忻"字為開鑿之意。另外,他又在《後唐書》中找到了唐朝崔氏出使靺鞨的資料,上面顯示的出使者名叫"崔訢",王仁富教授的這個研究成果已經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