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釉褐彩鎮墓獸(一對)是長沙鹹嘉湖出土的文物,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青釉褐彩鎮墓獸(一對)
- 館藏地點:湖南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唐代
- 類別:陶瓷
文物尺寸,文物鑑賞,
文物尺寸
高34.8厘米,座長21.9厘米,寬19.6厘米;高32.5厘米,座長20.2厘米,寬18.5厘米。
文物鑑賞
用於鎮守墳墓,往往成對出土,一為人面,一為獸面,首先出現於北朝,均為陶製,這對鎮墓獸為瓷質,且飾以釉下褐彩,非常罕見。出土於湖南,說明隋大一統後中原文化對江南的影響。此鎮墓獸捏制後雕刻而成,半蹲於底板之上,睚(yá ) 眥(zì ) 正視,象是蓄力以隨時躍起撲向來犯者之勢,人面者背有火焰式棕毛,雙目圓睜,表情嚴肅,似是在警戒周圍;獸面者,額生獨角,雙口吐舌,顯得兇猛異常。通體施開片青釉,周身飾釉下褐色點彩,是唐代岳州窯的代表性作品。
鎮墓獸是人們創造出來保護死者墳墓及亡靈的神獸,擔負著辟邪驅魔,保護墓室不受侵擾的職責。本源於古代傅說中的方相神,又稱方良或鬼魅,是山川精怪,有驅除邪惡的法力。後來又有添祿的意思,所謂“天之祿籍,長終汝身”,希望來世繼續享受富貴榮華。春秋戰國時“好巫”的楚人便常在死者的墓中放置木雕的鎮墓獸,張口吐舌,頭有鹿角,十分猙獰,有單頭、雙頭、四頭之別。漢代以來鎮墓獸又融入了一些西域文化因素,為陶質鎮墓獸取代,或獅身或獸身,並成對出現,一為人面,一為獸面,置於墓門兩側,這些鎮墓獸多彩繪,盛唐時變為三彩,這種施加光怪陸離釉彩裝飾,可能是增加鎮墓獸的恐怖感。
唐代岳州窯開始燒造鎮墓獸,其造型與中原如出一轍,顯然是受中原文化因素的影響,但多用不施釉的素胎燒制而成,上釉的鎮墓獸並不多見。另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南朝時湘陰窯(岳州窯前身)開始出現釉下點彩,而至隋唐時反而少見,但這對鎮墓獸卻滿身飾釉下點彩,當也是仿中原陶鎮墓獸施加光怪陸離的釉彩以增加其恐怖感,而做出的創造性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