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展品為唐代文物。高13.6厘米,口徑4.9厘米,底徑10.1厘米。葫蘆形腹、餅底。頸肩部位貼附獬豸頭部,雙眼和嘴部被有意放大,獬豸的足部和尾部附貼在葫蘆腹的上半部,十分協調生動。器身下腹部有一種圓孔和一種三孔。器身施青黃釉,釉層厚薄不勻,胎釉結合不好,稍有脫釉現象。現收藏於廈門市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唐長沙窯青黃釉獬豸香薰
- 館藏地點: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體育路95號文化藝術中心
- 所屬年代:唐
- 尺寸:高13.6cm,口徑4.9cm,底徑10.1cm
- 所屬博物館:廈門市博物館
- 所屬地區:福建廈門
文物介紹
體量較小的香料直接從香薰的鏤孔中放入,體量較大的香料則從口中放入,香料發出的香氣從鏤孔和口中散發。香薰外形豐滿圓潤,造型設計獨特,構思別致,是唐代長沙窯一件匠心獨運的上乘之作。該香薰的珍貴之處在其造型,似瓶似壺又似罐,在長沙窯中也屬獨特與罕見。目前長沙窯所發掘的器物之中,有為數不多的鳳凰香薰。鳳凰香薰的造型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一鳳凰造型別致,尤其注重了鳳凰的頭部與尾部的造型組合;獬豸香薰的造型與鳳凰香薰具有異曲同工之巧,獬豸的頭部造型是以誇張的方式將雙眼、嘴部放大、外突,而其極具特點的獨角則較小,其足、尾的處理方式與鳳凰香薰的處理方式也基本相同。 唐代是我國古代最為鼎盛的時期,生活的貴族化導致人們對生活的多方位追求,作為具有健康美容功效的薰香習俗也大行其道。當時的文人墨客對此習俗有詩文加以稱讚,白居易有詩云“疑香薰罨畫,似淚著燕脂”,李白也留下了“床上繡被卷不寢,至今三載有餘香”的詩句。 薰香習俗的流行,使香薰用器的產量增加,品種多樣化。除常見的香薰球、多足香薰外,還出現了如上所述的鳳凰香薰,獬豸香薰等;質地多為金屬材料,陶瓷器較為少見。除長沙窯外,在越窯系的一些窯口也偶爾能見,數量極少。 據史書記載,獬豸,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奇動物,也是古代神裁製度下所出現的著名神獸,又被稱為法獸。獬豸能辨曲直,明辨是非,形狀與中國古代其他神獸一樣,是若干種動物的組合體,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形狀,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共同的特點是雙目明亮有神,額頭上有一隻獨角。由於獬豸象徵公正,成為正義的化身,有些朝代執法官員的衣服上就繡有獬豸的圖案,御史等執法官員所用的帽子也被稱為“獬豸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