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景觀介紹,規模,結構,歷史地位,
景觀介紹
規模
唐代京都長安城,由郭城、皇城、宮城所組成。城垣規模宏大,建築雄偉。根據考古發掘,外郭城為長方形,東西(由春明門到金光門)長9721米(包括東西兩牆厚度在內,下同),南北(由明德門到宮城北面玄武門偏東處)長8651米,總面積約84平方公里(比現存明代西安城大7倍多)。唐時長安城人口100餘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
結構
唐代長安城有三大宮殿群。一是將隋大興宮改為太極宮(又稱西內),是唐初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在這時執政30多年。主要宮殿有太極殿、兩儀殿,是行政主要場所,另外有甘露殿、武德殿等大量建築。太極宮正門叫承天門,北門叫玄武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這裡。二是大明宮(又稱東內),是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李世民在宮城禁苑龍首原興建,原名永安宮,第二年改為大明宮。唐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擴建,由太極宮遷此居住,處理朝政。此後的皇帝大多都居住在大明宮。大明宮西牆長2256米,東牆長2614米。內共有宮殿30多所,規模龐大,主要有含元、宣政、紫宸三個大殿,同在一條中軸線上。含元殿是長安城最雄偉的建築,實測基台高3米多,東西長75.9米,南北寬42.3米,超過現存北京故宮三大殿的規模。高宗李治在麟德年間又興建了麟德殿,它是大明宮中最大的宮殿,是舉行宴會的地方。根據實測,夯土台基南北長130米,東西寬77米,分上下兩層,共高5.7米,台基上建有前、中、後三殿。根據《冊府元龜》記載:唐大曆三年(公元768年)曾“宴劍南、陳、鄭神策軍將士三千五百人於三殿”,可見該殿面積之大。三是興慶宮(又稱南內),位於長安城興慶坊內,是唐玄宗李隆基稱帝前的舊居,本為離宮,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改為興慶宮,幾經擴建,成為皇帝起居聽政的正式宮殿。興慶宮南北長1250米,東西寬1080米,北部是宮殿區,南部是園林區。
歷史地位
唐長安城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和最大的國際性城市。唐太宗開設弘文學館,天下文儒,雲會京師。弘文殿藏書多到20餘萬卷,是全國最大的圖書館。唐太宗還設國子監,設有7個學館(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築有房舍1200間,收中外生員8000餘人,外國貴族子弟來此留學者不絕。此外,長安還是全國佛教的中心,東西方的交通樞紐。自西漢以來,西有以長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東邊海路通日本,南邊海路可由廣州到達天竺(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