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唐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唐代,國寶級文物。1970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銀罐裝飾精美,罐身通體裝飾以鸚鵡為主體,鸚鵡周邊裝飾有艷麗的團花,余白處還襯填以折枝花草。鸚鵡展翅飛翔於花叢之間,靈動可愛,栩栩如生。鸚鵡的形象鮮活而豐滿,恰好與圓渾的外型,飽滿的團花相配,給人以富貴喜慶的感覺。而且這件器物圓潤飽滿,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唐代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念。

這件器物是何家村窖藏文物中最華麗的提梁銀罐,同時也是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18件組國寶級文物之一。罐體中心以鸚鵡紋作為主體紋飾,鸚鵡抬首,展翅,翹尾,栩栩如生。折枝花團圍繞著鸚鵡,將器物簇擁而繞,形成一種生機盎然的景象。鸚鵡在唐代被稱為“神鳥”,其毛色多彩而艷麗,能學人言,因而刺激了唐人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受到了唐人的格外喜愛。受此影響,鸚鵡成為地方和鄰國向大唐王朝所敬貢品之一。器身其餘空白處用魚子紋填滿象徵著多子多福。花紋平鏨,紋飾鎏金。銀罐的肩部有一提梁,提梁能自由活動。銀罐蓋子內有墨書“紫英五十兩,白英十二兩”。紫石英、白石英均為礦石類藥物,是煉丹的重要原料。由此可判斷,此罐應為何家村儲存藥物而用,蓋子經過轉動蓋合非常嚴密。古人認為用金銀器盛放煉丹要物可以提高其藥效,因此在何家村發現的藥材均盛放在金銀器中。這件銀罐體現出唐代工匠豐富的藝術想像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 出土地點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 館藏地點:陝西歷史博物館
  • 所屬年代:唐
  • 出土年代:1970年
  • 類別:金銀器
流傳歷史,文物特徵,製作技術,出土環境,文物價值,文物鑑賞,文化寓意,保護措施,

流傳歷史

1970年10月,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個基建工地上,施工的工人挖出了一個陶瓮,裡面裝有大量金銀器;在第一個陶瓮出土地點的北側不遠處,考古人員又發現了一個大小類似的陶瓮,內有金銀器和玉器;考古人員在陶瓮的旁邊還發現了一個銀罐,即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銀罐出土時罐內尚存有半罐水,水上浮著一張極薄的金箔,其上立十二隻精緻纖細的赤金走龍,水中還散落著十餘顆顏色各異的寶石,歷經千年歲月依然璀璨奪目。
唐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唐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文物特徵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高24.2厘米,口徑12.4厘米,足徑14.3厘米,重1789克。銀罐大口、短頸,罐腹圓鼓,喇叭形圈足,罐的肩部有兩個葫蘆形附耳。提梁插入焊接在罐肩部的兩個葫蘆形附耳內,底部為圈足,足與罐體的連線處加焊一圈圓箍。罐體為純銀錘擊成型,花紋平鏨,紋飾鎏金,魚子紋地。腹兩側均以鸚鵡紋為中心,四周繞以折枝花,形成兩組均衡式圓形圖案。鸚鵡展翅於花叢間,靈動活潑、栩栩如生。蓋頂中心為寶相團花,蓋面周圍飾葡萄、石榴和忍冬、卷草紋,提樑上飾有菱形圖案。蓋內有墨書兩行:“紫英五十兩”、“白英十二兩”,表明這件銀罐是收藏中藥的器具。
提梁銀罐的用途比較廣泛,主要用作飲食器,如盛水、盛酒等。出土於陝西西安何家村窖藏的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的具體用途,看法還不太統一。從其蓋內墨書“紫英五十兩”、“白英十二兩”看,此器當為盛放煉丹藥物的器具,因為紫英和白英是“壯元氣”、“補不足”、“久服輕身延年”的藥物,並均為煉製丹藥不可缺少的原料。據文獻記載,唐代統治者尊崇道教,迷信道教丹藥,認為服食丹藥可致長生不老。
提梁銀罐為純銀所制,紋飾全部鎏金,罐體與紋飾色澤形成反差,產生了一種明顯的主體效果,正是唐代冶銀技術水平的體現。金銀器的造型及裝飾題材作為一種直觀形象,不僅起著美化器皿的作用,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定的時代特徵。這件銀罐大口、短頸、腹鼓而圓,喇叭形圈足,罐肩之上有兩個葫蘆形附耳,提梁插入並焊接在附耳之內,整個造型給人厚重飽滿的美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唐代以胖為美和崇尚力量、健康美的時代風尚;銀罐的裝飾題材以鸚鵡為主體。鸚鵡因美麗能言,成為唐代王公貴族喜愛的寵物。

製作技術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使用的工藝十分複雜,採用了錘擊、澆鑄、切削、拋光、鏨刻、塗金、焊接等7種工藝完成。而且,更加令人驚奇的是圈足底內加焊一圈圓箍,這樣使得底部不易脫落,更加結實。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為純銀所制,紋飾全部鎏金,銀白與金黃形成對比反差,產生了一種層次分明的立體效果,體現了唐代冶銀技術水平的精湛。金銀器的造型及裝飾題材作為一種直觀形象,不僅起著美化器皿的作用,也反映出一定的時代特徵。

出土環境

1970年10月發掘的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發現的十分偶然。當時一單位的基建施工人員在挖地基時,突然發現了一個陶瓮和一個提梁銀罐,裡面裝滿了金銀寶物,他們立即將這一發現報告原陝西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文物工作者迅速趕至現場,接收了這批珍寶,並對周圍展開鑽探調查, 10月11日探鏟下傳來了清脆的金屬聲,隨後第二瓮珍寶也出土了。兩瓮一罐總計收納金銀器、寶玉珍飾、貴重藥物、中外錢幣等文物總計1000多件。
唐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唐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文物價值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是國寶級文物,是已知唐代銀罐中最大氣、最精美的一件。整體造型渾圓豐腴,裝飾題材又以鸚鵡為主體,恰好與圓渾的外形、飽滿的團花相協調,不但給人藝術上拔俗超凡的審美愉悅,還給人一種和合團圓的喜慶吉祥。使人感覺藝人們是在迎合唐人以胖為美的風尚,彰顯華麗的富貴之氣由此可見,這件銀罐是一個將藝術性與實用性完美結合的藝術珍品。對於研究當時的醫藥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物鑑賞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大口、短頸、腹鼓而圓,喇叭形圈足,罐肩之上有兩個葫蘆形附耳,提梁插入並焊接在附耳之內,整個造型給人厚重飽滿的美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唐代以胖為美和崇尚力量、健康美的時代風尚;銀罐的裝飾題材以鸚鵡為主體。鸚鵡因美麗能言,成為唐代王公貴族喜愛的寵物。
整體造型渾圓豐腴,裝飾題材又以鸚鵡為主體,恰好與圓渾的外形、飽滿的團花相協調,不但給人藝術上拔俗超凡的審美愉悅,還給人一種和合團圓的喜慶吉祥。使人感覺藝人們是在迎合唐人以胖為美的風尚,彰顯華麗的富貴之氣。

文化寓意

鸚鵡因其五彩絢爛或潔白如雪的羽毛,以及善作人言的乖巧,使人對之喜愛有加,更成為唐代王公貴族最珍愛的寵物。唐代寫鸚鵡的詩不少,朱慶餘《宮詞》說:“含情慾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白居易《鸚鵡》寫道:“隴西鸚鵡到江東,養得經年嘴漸紅。”李白《鸚鵡洲》云:“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杜甫《鸚鵡》說:“鸚鵡含愁思,聰明憶別離。”《明皇雜錄》中還記載:“開元中,嶺南獻白鸚鵡,養之宮中,歲久馴服,聰慧而洞曉言詞,上及貴妃皆呼‘雪衣娘’。”可見當時人們有多喜愛鸚鵡。
從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的構圖看,罐腹兩側均以鸚鵡為中心進行裝飾。鸚鵡是能言之鳥,在古代又被稱作“神鳥”。唐時鸚鵡主要棲息於南方和西北的隴蜀等地。由於唐代宮廷達官貴族多喜畜養,因此,各地常把鸚鵡作為“土貢”進獻朝廷。
除此之外,唐朝新開發的嶺南、交趾等地也在向唐王朝進獻本地鸚鵡。與此同時,由於絲綢之路的暢通,唐王朝的國際影響不斷擴大,天竺、波斯、林邑等國也經常向唐王朝進獻鸚鵡。如七世紀時,林邑國向唐太宗貢獻過一隻五色鸚鵡,太宗極為喜愛,但由於這隻鸚鵡不適應寒冷的氣候,太宗特意下詔將其放送回國。

保護措施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為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18件組國寶級文物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