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涅槃變相碑

唐涅槃變相碑

唐涅槃變相碑是唐代碑刻,雕刻於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現收藏於山西省藝術博物館(純陽宮)。

唐涅槃變相碑高302厘米、寬87厘米、厚25厘米,碑身雕涅槃故事八圖,有難陀供養、雙樹涅槃、為母說法、雙足顯聖、送葬、焚棺和天界起塔,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

唐涅槃變相碑為唐代和武則天的歷史研究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2002年,國家文物局將其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涅槃變相碑
  • 館藏地點:山西省藝術博物館(純陽宮)
  • 所屬年代:唐朝
  • 類別:碑刻
  • 文物級別:國家一級文物 
文物特徵,碑刻內容,流傳歷史,文物鑑賞,文物價值,文物背景,

文物特徵

《唐涅槃變相碑》高302厘米、寬87厘米、厚25厘米,青石質,通體磨光,整體為豎長方形,碑陽碑額部雕刻須彌山和天宮。碑身雕涅槃故事八圖,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

碑刻內容

《唐涅槃變相碑》碑陽六圖,自下往上:“純陀供養”“雙樹涅槃”,左側“摩耶哭棺”“為母說法”,右側“送葬”“荼毗”,中間書“大周大雲寺奉為聖神皇帝敬造涅槃變碑像一區”,碑底部刻供養人姓名。碑陰碑頭圭首內雕刻舍利塔,下為“八王分舍利”,其刻畫了八個國王等待分佛骨舍利的情景。中央是釋迦火化後的舍利棺,舍利棺後有圍屏,上方左右各有一站立的比丘彎腰給國王分舍利,舍利棺左右各有四個國王單膝跪地,畢恭畢敬,手持金杯,等待分舍利。舍利棺下方有四力士馱舍利棺,兩側有兩個比丘跪地膜拜。八王分得舍利,回國後起塔供養。“三佛四菩薩”中央為彌勒,高肉髻,右袒式袈裟,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撫膝,倚坐在蓮花座上。這是唐代彌勒的常用造型。兩旁右為彌陀,左為釋迦。彌陀身著通肩式大衣,施說法印,結跏趺坐。釋迦右袒式袈裟,雙手放置在雙腿上,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
唐涅槃變相碑
唐涅槃變相碑

流傳歷史

《唐涅槃變相碑》原為山西省臨猗縣大雲寺遺物,唐天授二年(691年)所作,1921年廟宇毀沒後,遂移置縣文廟保存,解放前夕文廟已荒蕪,碑則棄之田野無人過問。1957年移至山西省博物館(今山西博物院)收藏,現陳列于山西省藝術博物館(純陽宮)。

文物鑑賞

中國古代以雕刻佛像為主的碑刻,盛行於北朝,衰落於隋代,唐代已少有遺存。涅槃,佛教用語,譯為滅、度、寂滅、解脫、圓寂等義。變即“變現”或“變相”,是指把釋迦一生的事跡用繪畫或雕刻形式表達出來。《唐涅槃變相碑碑》意在表現佛祖釋迦牟尼涅槃前後的情景與佛陀講法度人故事,該碑規模宏麗,構圖緊湊,雕工細緻,頗具隋唐時期雕刻的圓潤華麗之風,是現存為數不多的唐代碑刻造像藝術珍品。

文物價值

大雲寺的興衰,見證了一代女皇武則天權力的起落。公元705年,武則天退位,其子李顯恢復唐制,第一件事就是詔毀大雲寺,全國各州的大雲寺焚毀殆盡,但臨猗縣大雲寺的遺物《唐涅槃變相碑》卻完好地保存下來,該碑不僅是中國碑刻藝術的瑰寶,也是宗教藝術的明珠,為唐代和武則天的歷史研究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2002年,國家文物局將其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文物背景

《舊唐書》記載:“則天垂拱四年四月,雍州永安人唐同泰偽造瑞石於洛水,獻之。其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武則天據此舉行盛大的儀式,率文武百官祭天壇,告謝昊天上帝,稱洛河為聖河,稱洛陽為神都,自稱“聖母神皇”。武則天登基後,立即詔令全國各州郡修建大雲寺,命僧人講解,宣揚“君權神授”。詔令即出,一時間全國各地紛紛建起了大雲寺,臨猗縣大雲寺以及《唐涅槃變相碑》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建造雕刻。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