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檢校右散騎常侍容州刺史李公去思頌》是唐代於邵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唐檢校右散騎常侍容州刺史李公去思頌
- 作者:於邵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唐檢校右散騎常侍容州刺史李公去思頌
維貞元二年秋八月,天子以郡國二千石之高第者,曰隴西李某字某。利澤施於裔土,美化被乎遐。是胳膊遵虞書陟明之義,參周官進律之典。俾之由檢校右散騎常侍兼御史中丞容州刺史本管經略守捉招討處置等使為御史大夫嶺南節度經略觀察處置等使,實授兵符,加擁使節,某月,自合浦如南海。於是縣道溪谷,鰥寡孤老,洎於士吏,相與懷思。隱然不去乎心,森然不離乎目,願所以昭明其德,光示於後。嶺南經略使判官權知容州留後事監察御史里行同郡李牢,始以文學居辟選之首,遂參帷席,復以謀能當器任之重,留總軍府。美公之政大備,感公之禮有加,因其人請而上之,上可其奏。夫其郡之四封,濱於百越,外則有山寇海孽比境雜處之虞,內則有勤戍勞師流散轉死之弊。親帥其下,以撫吾人,慰薦傷夷,安集疲耗。懼貨貢之闕,至助之以家財;憫徭事之繁,至代之以私屬。選武藝,歸老疾,罷減塞卒四千餘人,以趨農事。率浮墮,辟污萊,開置屯田五百餘頃,以足軍實。舍寇賊之為縲囚者,釋而遣之,以除其怨,而狙獷以順。禁人民之相虜賣者,執而誅之,以去其害,而童昏以安。常歲有災,濫炎而連燒於廬舍,公創製以御其郁攸,而邑居以葺。舊俗多怨,睚眥而致毒於飲食,公立防以解其悁忿,而鄉黨以和。樹板乾而啟閉畢修,列亭燧而呃害斯控。差重輕以行征,令無不均之譏;量遠近以納貢,職無不供之責。人用富庶,家有儲峙,敦之以禮懷之以仁。潔已而不污,未嘗有貰貸;勤身而不怠,未嘗有懈弛。明足以照遁情隱慝而不為察,威足以制猾人暴吏而不為苛,古之良能,何以加此?其人之獻狀云:爾惟公,我有唐宗室枝屬之選,鹽州刺史諱孝詵府君之曾孫,宏農郡太守諱璟府君之孫,太子太傅贈司徒諱齊物府君之子,洪緒丕績之餘裕宏休純懿之下锺。寬博而柔良,高明而疏達,根於經義,飾以藝文。故其仕王畿,宰京邑,累執憲簡,且登軺車。備重臣賓介之職,居大府紀綱之任。三亞京尹,兼中司之貴,復為宮相,在常伯之位,歷饒州刺史而後至於是州。恩結於人,功加於物,必聞理效,而興頌聲。且夫有美焉,有刺焉,詩人之義也。善善而裒之,惡惡而絀之,春秋之事也。使賢士大夫之事業,不沒於後,太史公之制也。以餘之嘗修史記而為訓辭,緣人之懷心,而頌之曰:
帝念南方,迫於蠻夷。人新被寇,歲或勞師。屬之於公,俾養牧之。匪直勤身,亦帥其屬。贍我貧匱,字我惸獨。息人便農,墾田積粟。修其教化,被以威德。賊害既除,禍災斯息。完我廬舍,親我骨肉。鹹保其生,且易其俗。蚩蚩群族,孰不蒙福。播為頌聲,公受百祿。彤弓旅矢,以長諸侯。人之懷德,刊石垂休。
作者簡介
於邵(約713年—約793年)唐朝大臣、散文家。字相門。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天寶末(755年),舉進士。書判超絕,授崇文館校書郎。後歷任使府、起居郎、比部郎中、巴州刺史等職。於巴州逢凶年,夷獠數千,圍州掠眾,邵勵兵以拒,後遺使勸服,獠邀邵面降,邵儒服出城,於是解圍。節度使李抱玉聞之,授兵部郎中,西川節度使崔寧請留為支度副使。不久拜諫議大夫、知制誥,再遷禮部侍郎、史館修撰,為三司使。當時重大詔令,都出自他的手筆。因參與審理薛邕之案,不合德宗旨意,被貶為桂州長史。後任太子賓客,因與宰相陸贄不和,出為杭州刺史。久病請求告老,被貶衢州別駕,又轉江州別駕,卒,年81。邵待人長幼有序。潔身自好,尤其善於識別人才《舊唐書》本傳及《新唐書·藝文志》皆載,原有集40卷,今已不存。《全唐詩》存錄其《釋奠武成王樂章》等詩5首,《全唐文》有其文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