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憲宗削藩之戰

唐憲宗削藩之戰

唐憲宗削藩之戰是公元805年(唐元和元年)到公元820年(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李純為削平割據勢力,對獨立藩鎮進行一系列討伐的作戰。

基本介紹

  • 名稱:唐憲宗削藩之戰
  • 地點夏州
  • 時間:公元805年(唐元和元年)到公元820年(元和十五年)
  • 參戰方:唐廷-藩鎮割據勢力
  • 結果:憲宗削藩的現實結果是成功的,最終結果卻是失敗的 
  • 主要指揮官唐憲宗
背景,削藩戰爭過程,平定楊惠琳叛亂,平定劍南西川,平定鎮海叛亂,平定義武,平定張伯靖叛亂,收復魏博,平定淮西,收復成德,平定淄青,結果,分析原因,歷史意義,

背景

唐朝在唐玄宗天寶年間爆發安史之亂,自此,從唐太宗貞觀之治到唐玄宗開元盛世,好幾代人的努力在幾年內一去不復返。李唐的國力由盛轉衰,人口也開始銳減,這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這也是唐憲宗削藩之戰的歷史大背景。在國力衰微的同時,因玄宗、肅宗在軍事決策上的失誤,這導致回鶻吐蕃等外族的輕視與土地掠奪。肅宗、代宗在平叛過程中,亂封節度使等一系列藩鎮,使得全國基本上處於藩鎮割據狀態。在唐德宗時藩鎮更為囂張跋扈,視中央政權如無物。順宗嘗試改革,但其在位時間短,影響和效果甚微。永貞元年八月乙巳日,唐憲宗李純就在這種內憂外患之下登基。憲宗自小便熟知太宗、玄宗之盛,欲復大唐之威, “志平潛叛”,早年又經歷了涇原兵變磨礪了心智。因此早已看不慣藩鎮飛揚跋扈的憲宗,在元和新政初期有計畫地任用了部分的勇武之士,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軍事改革,然後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削藩戰爭。

削藩戰爭過程

平定楊惠琳叛亂

因為夏綏銀節度使韓全義入朝,韓全義讓他的外甥楊惠琳擔任節度留後。永貞元年十月,朝廷任命左驍衛將軍李演為夏州刺史、夏綏銀節度使。永貞元年十一月,楊惠琳叛亂。
元和元年三月,當李演到達夏州時,楊惠琳占領夏州公然叛亂,憲宗下詔令河東兵、天德兵前去平亂。
元和元年三月辛巳日,夏州兵馬使張承金斬殺了楊惠琳,向朝廷獻上其首級。至此夏州楊惠琳被平定。
元和元年七月,朝廷任命李演為檢校禮部尚書、夏州刺史和夏、綏、銀等州節度使。

平定劍南西川

元和元年正月,憲宗下詔討伐劉辟。憑藉宰相杜黃裳舉薦,憲宗任命長武城使高崇文為左神策行營節度使,將步騎五千為前軍。率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將步騎二千為次軍。;與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劍南東川節度使李康共同討伐劉辟。
高崇文手下的士兵都是邊防軍,在他的手底下鍛鍊出來的,一個個戰鬥力都很強,再加上高崇文一直打仗,在作戰和用兵等策略上都不是劉辟可以比的,所以劉辟遇到高崇文戰果可想而知。而且嚴礪的兵質量也高於劉辟的士兵,李元奕手底下的神策軍雖然在長安也不怎么打仗,但到底是中央禁軍,戰鬥力還是有的。所以劉辟只能欺負欺負李康了。
元和元年正月甲午日,高崇文的軍隊從斜谷行軍,李元奕的軍隊從駱谷行軍,合兵於梓潼。甲申日,劉辟攻陷梓州,抓住了李康。
元和元年二月,嚴礪上奏聲稱收復劍州。
元和元年三月丙子日,高宗文攻克了梓州。
元和元年六月丁酉日,高崇文和劉辟在鹿頭柵大戰,高崇文破敵萬餘人。
元和元年六月癸卯日,嚴礪又在石碑谷大敗劉辟,同日高崇文收復了漢州。
元和元年七月癸丑日,高崇文和劉辟在玄武大戰,高崇文又一次打敗了劉辟。
元和元年九月丙午日,嚴礪又又在神泉擊敗了劉辟。
元和元年九月辛亥日,高崇文攻克成都,活捉劉辟,將其押解回長安。
元和元年九月丙寅日,憲宗封渤海郡王高崇文(後改封為南平郡王)為劍南西川節度副使,知節度事。元和二年十月,任命宰相武元衡劍南西川節度使。元和二年十二月丙寅日,封劍南西川節度使高崇文為邠寧節度、京西諸軍都統。戊戌日,封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為梓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使。
元和元年十月甲子日,憲宗下詔減劍南東西川、山南西道經年的賦稅,釋放了被劉辟所脅迫的將士和官員,安葬了陣亡的軍士。
元和元年十月戊子日,劉辟和他兒子劉超郎等九人在長安伏誅。至此劍南西川叛亂被平。

平定鎮海叛亂

元和二年夏,“蜀既平,藩鎮惕息,多求入朝”,鎮海節度使李琦亦不自安,請求入朝。憲宗下詔徵調,拜尚書右僕射。到了入朝的時候,李琦又稱疾不至。門下侍郎、翰林學士武元衡主張削藩,以為不可放縱。憲宗也認為應行威令。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十月己酉日,朝廷詔征李琦為尚書左僕射,王澹擔任節度留後。以御史大夫李元素為潤州刺史,鎮海軍、浙西節度使。庚申日,李錡在潤州叛亂,殺死了節度留後王澹和大將趙琦。憲宗立刻削除李琦宦爵及屬籍(淮安王神通後代)。
元和二年十月乙丑日,憲宗任命淮南節度使王鍔統諸道兵為招討處置使,內官薛尚衍為監軍。征宣武、義寧、武昌兵,並淮南、宣歙兵俱出宣州,江西兵出信州,浙東兵出杭州,共同討伐。
元和二年十月癸酉日,鎮海軍兵馬使張子良、潤州大將李奉獨等抓住了李錡,將其獻給朝廷。
元和二年十一月甲申日,李錡伏誅,憲宗沒收了李琦的資財,賜浙西百姓,代當年租賦。
至此淮海之亂也被平息了。順便講一句,憲宗李純還得到了一個陪伴他一生的女人——杜秋娘。

平定義武

義武叛亂其實是一個小型叛亂,如果準確的將這場叛亂也並非憲宗出兵平叛的,而是義武軍內部出現了分化,最後義武軍歸順了朝廷。所以一般在講憲宗削藩的時候都不怎么提。看了看《新唐書》和《舊唐書》上的記載,和平定淮西和劍南西川是不能比了,在這裡也稍微提一下。
元和五年十月辛巳日,義武軍都虞候楊伯玉鼓動三軍叛亂,拘禁了行軍司馬任迪簡。後來別將張佐元殺死了了楊伯玉,想要自立。任迪簡被放了出來,任迪簡想要歸順朝廷,便勸說將士們歸朝。將士們因為前面和楊伯玉一起造反了,都擔心被牽連,於是殺了張佐元來向朝廷示好。
元和五年十月壬辰日,憲宗下詔封任迪簡為檢校工部尚書、定州長史、充義武軍節度觀察、北平軍等使。至此義武軍叛亂平息了。

平定張伯靖叛亂

這是一場少數民族地區叛亂,在《舊唐書—憲宗本紀》中似乎沒有提及。只有在《新唐書》中才有略微提及。內容實則不詳,在這裡也稍微提一下。
元和六年閏十二月辛卯日,因為不滿意地方官吏的壓榨和剝削,辰、漵二州的首領張伯靖叛亂。張伯靖是占據著漵州(今湘黔邊一帶)的蠻族部落首領,他殺掉朝廷派來的長吏,占據辰州、綿州等地,一共聯絡到蠻族部落的九個洞主以推行地方自治。張伯靖率領起義軍南下,連續攻占了播州、費州。起義軍攻州奪府,匯成了以辰、錦、敘三州為中心,範圍包括整個沅水中上游和湘、鄂、川、黔、桂邊界地區大起義之勢。黔州觀察使竇群討之,不能勝。又調集庸蜀(今四川)、荊漢(今湖北)、南粵(今廣東、廣西)、東甌(今福建)等處官兵對起義軍進行圍剿。起義軍以辰、錦、漵等州為根據地,廣連九峒,憑險固守,官兵不能勝。
元和八年四月己亥日,憲宗令黔中經略使崔能討伐張伯靖。七月己巳日,憲宗令劍南東川節度使潘孟陽和崔能會合,率師四面進攻,開始討伐張伯靖。
五月癸亥日,憲宗下令荊南節度使嚴綬開始討伐張伯靖。嚴綬領命之後,認為九洞蠻只是不堪忍受貪官污吏的胡作非為,並不一定存心反叛朝廷。此時朝中宰相李吉甫也提議招撫,於是嚴綬派遣部將李忠烈帶著自己的親筆書信,前往辰州,曉諭張伯靖示以大義。
八月辛巳日,憲宗下令湖南觀察使柳公綽討伐伯靖。
八月丁未日,因為蠻族各部落首領細讀嚴綬來書,發現嚴綬真有誠意。於是張伯靖歸降。後憲宗見嚴綬尚能保一方平安,進封他為鄭國公以示安撫。至此歷經兩年的張伯靖叛亂被平息了下去。

收復魏博

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八月,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去世,依故事,立其子田懷諫為副大使,知軍務。田懷諫當時才十一歲,不能主軍,軍政皆決於家僮蔣士則等人,軍心不安。時憲宗與宰相議魏博事,憲宗想要讓左龍武大將軍薛平為鄭滑節度使,試圖控制魏博。而宰相李絳卻建議利用藩鎮自身的矛盾收復魏博。憲宗聽了後立刻稱善。
元和十月乙未日,魏博三軍共同舉薦田季安之將田興知軍事。當時田興進入了節度使衙門,將士們都說要衝進節度使衙門,進行兵諫。田興聽了後,立刻跪在地上,請求士兵們退兵。但是將士們卻沒有散去。田興無奈,只能說:“如果你們聽我的命令,你們進去後千萬不要傷副大使(田懷諫)!”眾將士都稱“諾!”於是,將士們衝進節度使衙門內,殺了蔣士則等十餘人。
第二天,田興便讓田懷諫歸朝。元和十月甲辰日,憲宗下詔,封田興為魏州大都督府長史、充魏博節度使。後賜魏博節度使田興名弘正。當月,魏博節度使田興以魏博六州歸順朝廷。憲宗聽取了宰相李絳的建議,立即遣知制誥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錢百五十萬緡賞軍士,六州百姓免租賦給復一年。軍士受賜,歡聲如雷。
至此憲宗成功的收復了魏博六州。

平定淮西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閏八月丙辰日,淮西節度使(也稱彰義節度使)吳少陽病死,其子吳元濟密不發喪,對朝廷稱其父生病臥床,於是他自領軍務。憲宗自平蜀,就立刻想要拿下淮西。宰相李吉甫也力主拿下淮西,“淮西非如河北,四無黨援,國家宿存數十萬兵以備之。失今不取,復難圖矣”。憲宗從嚴綬平息九洞蠻叛亂的事情上獲得啟示,認為此人或許有辦法擺平淮西之事,於是授予嚴綬以山南東道節度使的頭銜,加淮西招撫使,讓他率大軍進抵蔡州。
嚴綬耀武揚威地來到蔡州一線,率軍與吳元濟對峙。然而,蔡州軍畢竟與九洞蠻大不相同,他根本就沒有什麼用兵方略以制敵,所以只好不停地為部下將士發足糧餉,讓他們能擁戴自己而不致於逃散。同時,他又備上一份份厚禮,暗地裡送到京城去賄賂那些執掌要津的宦官,以招聲援,穩定好後方。這樣一來,嚴綬率領的數萬大軍白白地耗在前線,平時僅只是閉壁堅守而已,閱時經年竟無尺寸之功。而吳元濟根本沒將嚴綬放在眼裡,他手下的人紛紛勸他索性舉起造反的旗幟,趕走嚴綬,大幹一場。這時淮西節度使署的判官楊元卿見吳元濟對朝廷抗命不遵,蠢蠢欲動,並殺掉了好幾個忠於朝廷的官員,遂將淮西虛實,及平蔡計策,詳告宰相李吉甫。
李吉甫將淮西實情密奏憲宗,憲宗先禮後兵,遣工部員外郎李君何弔祭,還追贈吳少陽為尚書右僕射,以示恩寵。實則是讓其前往蔡州探查吳元濟的動向。可吳元濟卻不迎敕使,發兵四出,屠舜陽,焚葉,掠魯山、襄城,關東震駭,李君何不得入而還。於是,憲宗決意討淮西。
元和九年九月丁亥日,憲宗下令山南東道節度使嚴綬、忠武軍都知兵馬使李光顏、壽州團練使李文通、河陽節度使烏重胤等率軍討伐淮西,命內常侍知省事崔潭峻監其軍。
元和十年,憲宗又開始籠絡強藩。元和十年春正月乙酉日,憲宗加韓弘司徒。韓弘鎮宣武,十餘年不入朝,頗以兵力自負,朝廷試圖倚靠其形勢以制吳元濟。後憲宗調遣宣武等十六鎮的兵力共討吳元濟。
元和十年二月甲辰日,嚴綬被吳元濟偷襲,在磁丘被打敗。
元和十年三月庚子日,忠武軍節度使李光顏和吳元濟在臨潁交戰,打敗了吳元濟。四月甲辰日,李光顏在南頓又打敗了吳元濟。五月丙申日,李光顏又在時曲打敗了吳元濟,淮西兵大潰。
淮西戰事連著山東、河北割據勢力的存亡,吳元濟縱兵抗衡,王承宗、李師道暗中配合,給予政治聲援和軍事援助,淮西之役,是一場十分激烈的鬥爭。吳元濟遣使求救於恆、鄆,於是王承宗李師道數上表請赦免吳元濟,憲宗不答應。李師道遣大將率二千人趨壽春,聲言助官軍討吳元濟,實際上在軍事上制肘官軍。李師道又派刺客數十人,發盜數十人攻河陽轉運院,殺傷十餘人,燒錢帛三十餘萬緡匹、谷三萬餘斛,於是人情恇懼。群臣多請罷兵,憲宗堅決削藩,不許罷兵。
元和十年六月癸卯日,李師道派出的刺客刺殺了宰相武元衡。宰相裴度也同樣遇刺,幸運的是,因為有護衛捨命相救,他只是頭部受傷而未殃及性命。得到訊息後京城長安因此大駭。朝士未曉不敢出門。早朝,憲宗在御殿久等,朝臣卻沒有到齊。於是憲宗下令京城各處加派衛兵,派金吾衛衛士保護朝臣外出。
元和十年七月甲戌日,朝廷宣布王承宗有罪,杜絕他的朝貢。
元和十年八月丁未日,李師道手下的將領訾嘉珍等在東都洛陽嵩山僧院內準備謀反叛亂。數百勇士埋伏在東都進奏院外,想要趁著東都無兵焚燒東都宮殿以及進行搶掠。小將楊進和李再興等向東都留守呂元膺告發了他們的陰謀。呂元膺出兵合圍,挫敗了他們的陰謀。
元和十年七月乙丑日,李光顏和吳元濟在時曲再戰,這次李光顏卻敗在了吳元濟手中。憲宗為了進一步拉攏韓弘,並讓其為淮西之戰出力。元和十年九月癸酉日,憲宗下詔封韓弘為淮西行營兵馬都統。元和十年十一月壬申日,李光顏、烏重胤合兵在小溵河與吳元濟交戰,這次兩人攜手打敗了吳元濟。丁丑日,李文通又在固始打敗了他。
元和十一年四月庚子,李光顏、烏重胤合兵與吳元濟戰於凌雲柵,又一次打敗了他。
元和十一年五月壬申日,李光顏在凌雲柵大破吳元濟。
元和十一年六月甲辰日,蔡州行營、唐鄧節度使高霞寓討淮西大敗於鐵城,僅以身免。朝中大為驚愕,宰相入見,多勸憲宗罷兵。而憲宗卻堅定地說:“勝負兵家之常,今但論用兵方略,察將帥之不勝任者易之,兵食不足者助之耳。豈得以一將失利,遽議罷兵耶?!”當時舉朝都說要罷兵,只有裴度“言賊不可赦”,憲宗於是獨用裴度之言。
元和十一年七月壬午日,韓弘在郾城打敗了吳元濟。
元和十二年四月辛卯日,唐鄧隋節度使李愬在嵖岈山擊敗吳元濟的軍隊。乙未日,李光顏又在郾城大敗吳元濟,破敵三萬,斬首六千到九千人,繳獲馬匹和軍械三萬餘件。五月癸巳日,李愬又在吳房大敗吳元濟,抓獲賊將李祐。
元和十二年,官軍征討淮蔡,四年沒有攻克蔡州,“度支供餉,不勝其弊,諸將玩寇相視,未有成功”,憲宗也很惆悵便去問宰相們,宰相李逢吉等都說軍隊的戰鬥力下降了,財力也衰竭了,都想罷兵。裴度卻什麼都沒有講,憲宗奇怪,想裴度一定又什麼想法,便問他。裴度便講:“臣想親自上前線督戰!”原先唐憲宗派裴度實地考察過淮西的敵情。憲宗聽他這么一說很是高興,便親自為裴度送行,任命裴度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彰義節度使充淮西宣慰處置使,以刑部侍郎馬總為宣慰副使,右庶子韓愈為彰義行軍司馬。裴度立刻奔赴前線,那時前線沒有統一指揮戰鬥的元帥,只是拿郾城為治所。諸道軍中皆有中使監陣,主將進退不由。裴度到位,當即奏請免去監軍,諸將這才能專注與軍事,作戰也開始有了功勞。裴度治軍,“軍法嚴肅,號令畫一,以是出戰皆捷”
元和十二年冬十月壬申日,裴度前往前線視察工事修建,吳元濟得道情報,立刻派軍隊偷襲。當突然賊兵出現時,攻擊速度十分迅速,李光顏立刻當面迎擊。魏博節度使田弘正的兒子,魏博行營兵馬使田布在李光顏手下,他立刻派兵阻擋住了賊兵的歸路,兩面夾擊,大破賊軍。
元和十二年十月十四日,唐隨鄧節度使李愬自將三千人為中軍,命歸將李祐、李憲將牙隊三千人為前鋒,李進誠將三千人為後軍,出軍東行,直奔吳元濟營壘蔡州。“時大風雪,旌旗裂”,李愬冒著風雪,率軍日夜兼行,於十五日“四鼓,愬至城下,無一人知者”。官軍似乎從天而降,迅速攻下蔡州城。(詳見李愬雪夜入蔡州)吳元濟窮蹙請降,然無濟於事。吳元濟被檻車送往京師。
元和十二年十月甲申日,憲宗下詔免去淮西兩年賦稅,免去旁州第二年的夏稅。安葬陣亡將士,向他們的家屬發放五年糧食。
元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日,吳元濟在長安被斬首。淮西割據三十多年後,復歸唐皇朝統治。

收復成德

自從淮西被平定之後王承宗也十分懼怕,因為前面他和李師道一起抵抗朝廷平定淮西。於是他求告於田弘正(即魏博田興)。而後,元和十三年四月甲寅日,王承宗獻德、棣二州。王承宗又請以二子為質,請官吏(主要為州刺史)。田弘正為之奏請,憲宗準許歸降朝廷。後來,魏博遣送王承宗子知感、知信及德棣二州圖印至京師。成德至此也歸順了朝廷。

平定淄青

因為淮西叛亂的平定,憲宗削藩的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朝廷處於優勢,官軍得以集中兵力進攻河北、山東的藩鎮。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春正月,因為被淮西平,李師道非常害怕,不知怎么辦,又怕朝廷兵鋒直指淄青。於是只好遣使奉表,請使長子入朝侍奉,並獻沂、密、海三州。憲宗受降,並遣左常侍李遜詣鄆州宣慰。
可是此時李師道卻感覺不對了。李師道在兵危巢傾的嚴重形勢下,先降後悔。朝廷宣慰李遜至鄆州,李師道大陳兵戈以迎之,繼而表言軍情不聽納質割地。憲宗決意發兵討李師道。
元和十三年五月,憲宗下詔任命忠武節度使李光顏為義成節度使,自許州徙鎮滑州。
元和十三年秋七月,憲宗下制罪狀李師道,令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兵共共同討伐。憲宗任命宣歙觀察使王遂為供軍使。因為朝廷興師討李師道,韓弘雖擁兵自重但也有些懼怕,畢竟叛亂的劉辟和吳元濟都被掃平了,魏博和成德也歸順了朝廷,於是韓弘也作出了讓步。
元和十三年九月,韓弘派兵討伐李師道,圍攻曹州。
元和十三年十一月,裴度指揮田弘正將全師自楊劉渡河,距鄆州四十里築壘,李師道手下的將士們大震。
元和十四年春正月,韓弘攻克考城,殺敵二千餘人。武寧節度使李愬拔台(唐屬兗州)。元和十四年正月丙申日,魏博軍在在東阿與李師道大戰,大破李師道,破敵五萬。丙午日,魏博軍又在陽穀大破李師道軍(有說法說是平盧軍)一萬多。
元和十四年二月,李愬在沂州擊敗平盧軍,攻克丞縣(唐藍陵縣)。李師道聞官軍侵逼,在鄆州發民修繕構築守城工事,連婦人都要服役,民情益恐懼怨恨。元和十四年二月九日,終於發生李師道軍中兵變自潰,李師道部下率兵反叛,攻下了鄆城。在城內捕索李師道和他的兩個兒子。在牙門外隙地處,斬殺了他們。為首的是淄青都知兵馬使劉悟。劉悟將李師道父子三首遣使送往田弘正的大營。田弘正大喜,露布以聞。淄青和它所屬的十二州的叛亂全被平定了下來。
至此,憲宗削藩獲得很大勝利,包括像平盧這樣的強硬藩鎮也盡遵朝廷的約束。結束了自代宗廣德以來,六十年時間,藩鎮跋扈,河南、北三十餘州,藩鎮自己任命官吏,不供賦稅的情況。

結果

憲宗削藩的結果是成功的,但卻是短暫而且不徹底的,藩鎮割據以唐憲宗的死亡為起點而再次開始。
唐憲宗在執政後期已經開始懈怠,大有重蹈唐玄宗覆轍的趨勢,而且削藩結束後並沒有立即跟上急需的政治治理。所以自憲宗死後,藩鎮便失去了強勁的約束力。而再加上繼位的穆宗對待藩鎮的策略錯誤,導致各個藩鎮又重新開始了割據。
這些原因歸根到底還是憲宗對當時的削藩政策出現了偏差,一味的強調武力削藩,而不去考察藩鎮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所需的政治策略。

分析原因

藩鎮割據的客觀原因是各鎮節度使和地方豪強勢力的利益是一致的,特別是河北三鎮。否則藩鎮是不可能有實力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來對有抗中央政府力。而地方豪強勢力的存在是土地兼併這一歷史規律的不斷重複導致的。同時,藩鎮割據是安史之亂的“後遺症”,藩鎮割據的主觀原因是自安史之亂開始,整箇中原興起了“否君臣之節,營自家社稷”的思想。因此,唯有打擊地方豪強勢力,加強對各藩鎮內部具體考察才能夠徹底洗清藩鎮割據。
這樣便需要一個長期在位而且鞭策自己的皇帝,一個穩定的中央政府。能夠長期持久的對待藩鎮和地方豪強,採用一系列軟硬兼施的方略,一步步分化和打擊他們,這樣也許很長一段時間後藩鎮才能被徹底根除。而這樣在時間上最起碼要有50年左右或者更久,也就是說憲宗的在位時間最起碼和玄宗皇帝差不多。
可是後來憲宗開始自大了起來,認為自己的功績已經非常了不起,施政開始懈怠,生活也更加不節制了,試圖想要成仙而服用丹藥,這也許是李唐王朝無法逃避的弊病。而且憲宗登基藉助的是宦官的的權力,但到了憲宗死時宦官的的權力卻又已經威脅到了自己的皇權。最終憲宗在元和十五年暴崩,享年四十三歲。比起李唐皇族遺傳的心腦血管病,宦官的蓄意謀殺有更高的可能性,而穆宗登基之後的一系列蛛絲馬跡更證明了這一點。
總之,憲宗削藩戰爭的爆發和它短暫的勝利是必然的,它離不開當時的歷史背景。

歷史意義

憲宗削藩準確的講是不徹底的,也算不上真正的成功。但是他的削藩戰爭對於李唐王朝穩定和社會發展來說卻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
首先,憲宗採取了不對藩鎮姑息的政策,開始武力削藩,這樣使得中央政府的名譽和威望有了很高的提升。
再者,憲宗長期、堅定的對藩鎮用兵,不因戰局不利而放棄,最終獲得了成功,這樣很好的打擊了藩鎮的囂張氣焰,使得部分藩鎮看清了朝廷削藩的決心和威力,最終選擇了歸順。
最後,憲宗的削藩結束了自代宗廣德以來六十多年間藩鎮割據的狀況,很好的打擊了藩鎮勢力,使得全國至少在名義上取得了統一。
雖然最後藩鎮依舊沒有被有效地控制,但情況和規模至少沒有如德宗時期那么危險和聲勢浩大了。也正是因為憲宗的強硬削藩,李唐王朝才保留了餘下一百多年的統治;同時也使得社會大環境較為安定,促進了文化和科學事業等方面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