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廉

唐志廉

唐志廉,化纖工程專家,教育家。長期致力於聚合反應過程、高聚物流變學等基礎理論的套用研究。所主持聚酯、錦綸6等項目的成果在工廠推廣後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運用熱力學、統計力學和動力學方法對高聚物玻璃化過程所做的三維空間數學表征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志廉
  • 國籍中國
  • 畢業院校:大連工學院
  • 職業:化纖工程專家,教育家
  • 性別:男
  • 學歷:大學學歷
個人簡歷,生平介紹,教育貢獻,教學方法,學術成就,項目研究,

個人簡歷

1948年7月-1951年3月 武昌華中大學學習。
1951年7月-1952年8月 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學習
1983-1986年7月 美國Reutgers大學訪問學者等。

生平介紹

唐志廉,湖南湘潭縣人,1929年8月出生。1952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紡化系,留校任物理化學助教。1954年被派往大連工學院化工系進修化工原理,1956年返校後從事以化學工程為中心並結合化學纖維工藝基礎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80年升為副教授。1983年赴美國新澤西州Reutgers大學力學及材料科學系進行研究及教學工作。1986年7月回國後,為中國紡織大學化纖專業博士點開創了成纖聚合反應工程的新研究方向,並晉升為教授。1990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定為博士生導師。期間曾作為浙江大學聚合反應工程研究所和華東化工學院化學反應工程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完成了在兩校的合作研究工作。還與美國杜邦公司、德國巴斯夫公司、德國卡爾菲瑟公司、義大利NOY工程公司、美國Hosokawa Bepex公司等多個國外著名公司進行合作研究,既開闊了博士生對當前國際工業前沿的認識,也為課題的開展創造了物質條件。唐志廉先後培養了碩士研究生8人,博士研究生14人,另有在讀博士研究生8名,博士後3名。唐志廉於1983年加入九三學社。終身以報效祖國的熱忱和勤奮認真的工作態度,在教學、科研和培養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高校優秀導師;1998年榮獲第一屆錢寶鈞教育基金獎。唐志廉於2002年4月在上海病逝。

教育貢獻

唐志廉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以及教師提高班講授過化工原理、化學反應工程、聚合反應工程、反應工程CAD、流變學理論和傳質過程等多門課程。他在注重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還介紹國內外相關科學發展的動態和信息,以充實教學內容。他曾多次出國講學,如德國的德勒斯登大學柏林工業大學荷蘭的Twente大學、韓國的釜山大學、美國的阿克隆大學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日本的京都工業大學和東京工業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以及前蘇聯的莫斯科紡院和列寧格勒紡院等,並經常與進行合作研究的國外公司、研究所講課交流。

教學方法

唐志廉講課採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概念清晰,邏輯性強,循循善誘,形象生動。他對待教學精益求精,一絲不苟,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採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如對博士生課程,唐志廉選用經典的外文原著,以啟發自學為主,自己則講授重點、難點以及本人多年的心得體會。他常常教導博士生:“對於一本好的書,你可能一輩子也讀不完,如每天去讀它,每天都會有新的收穫,還必須揣摩其文采,熟誦其警句,外文才有長進。”為他們修改外文文稿時,極其認真,往往幾易其稿,字斟句酌,反覆叮嚀要儘可能不在國際文庫中留下遺憾。他也非常注重學生能力的發揮和培養。由於學生碩士階段所受的訓練不同,有的具有較好的實驗技巧和動手能力,而有的數學理論知識及計算機能力較強,他就據此來引導他們選擇研究方向,並要求各有所長的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做到在科研中既有紮實的實驗能力,又有一定的數理基礎,使論文的水平上檔次。在學生碰到問題時,他首先鼓勵其樹立信心,理順思路,然後指出方向;遇到更難的問題時,他往往和學生一起動手,一鑽到底,有時竟到了忘我的程度。一次為某公司編制一項大型軟體,他和學生一起做了好幾天,早上6點鐘到實驗室來的學生,發現唐老師已經坐在計算機前了。後來一些學生也習慣了這樣的工作方法,並稱相當有效。唐志廉嫻熟的教學技藝和優異的教學質量以及敬業精神,也為其他教師樹立了榜樣。他還不時為課題組內的中青年教師做專題講座,這些教師都從他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中得到很大啟發。

學術成就

唐志廉很早就開始了對化纖工藝中有關化學工程問題的研究。他首先與原上海第二化纖廠合作研製了多效升液式薄膜蒸發器,成功地用於腈綸生產中NaSCN液和錦綸生產中切片萃取液的濃縮,並且利用流體力學、傳熱、傳質理論為這種複雜的兩相流動建立了數學模型,闡明了過程的機理,提出了正確的設計思想,在20世紀70年代末寫成論文,發表在加拿大的化學工程學術期刊上。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這項工作代表了我國化纖工業的生產研究水平,受到國際同行的重視。1986年他從國外回來後,看到國內化纖工業嚴重缺乏紡絲原料,需依賴大量進口切片。他意識到對於一個完整的化纖工業體系,聚合和紡絲應該占有相等的比重,大量進口切片反映出國內化纖工業布局的不平衡。同時國內化纖專業力量歷來集中在紡絲工藝和纖維材料方面,相對地忽視了聚合反應工程,這也反映出人才培養和研究方向上的不平衡,致使巨觀化纖工業發展受到影響。為此,他一面開設新課,招收研究生;一面積極開展研究工作,創建了中國紡織大學的化纖聚合反應工程研究室,並使化纖聚合反應工程發展為該校化纖博士點的一個專業方向,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

項目研究

他從事的項目一般起點比較高,能把理論研究與發展高科技產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如錦綸6高壓前聚新工藝研究,以先進的工藝CAD理論首先將數學模型精確化,並調整模型參數使之符合生產實際,從而進行最最佳化分析,提出了一個新工藝,並計算出最最佳化結果。該項目榮獲了1993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並於1994年在巴陵公司岳陽錦綸廠中試投產成功。後來不少單位先後引進了各種類型和不同規格的聚合反應設備,差異很大,包括間歇式、連續式的差異以及大小、尺寸的差異等等,於是又出現了如何消化吸收國外經驗的問題。無論是改善各處現有的設備以提高產品質量,還是消化吸收引進技術並自行開發研製大設備,都需要一個共同性的理論基礎作指導。然而聚合反應,特別是己內醯胺的聚合反應,涉及分子量分布、熱效應、管內流動模型、傳熱及最佳化設計等問題,理論的綜合性較高,研究的難度也大。唐志廉知難而上,及時開展了這方面的理論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