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

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

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是中國現代文學館設立的獎項,以弘揚唐弢學術精神,鼓勵青年學者的現當代文學研究,並於2003年3月,唐弢誕辰90周年之際舉辦了首屆評獎,評出獲獎作品17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
  • 首屆:2003年3月
  • 設定者:中國現代文學館
  • 意義:弘揚唐弢學術精神
評獎經過,歷年獲獎,首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紀念人物,

評獎經過

2012年,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評獎章程修改,每年評選一次,每屆獲獎者5人,每名獎金3萬元人民幣。評獎對象為國內(含台、港、澳)及海外45歲以下的青年學者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單篇論文,論文必須在中國內地正式出版的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評獎工作由中國現代文學館組成評獎委員會負責進行,獎金和評審經費由天津微像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贊助

歷年獲獎

首屆

2003年3月28日,首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在北京頒獎。

第二屆

2013年3月3日,第二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唐弢誕辰日舉行頒獎典禮,並同時舉辦“唐弢學術論壇”。第二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在現代文學館揭曉,敬文東等5名文學批判家獲獎,每人獲得3萬元獎金。而頒獎的同日,也是著名作家文學理論家唐弢誕辰百年的紀念日。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李敬澤稱,以後每年的3月3日,都要進行這個獎項的頒獎典禮並紀念唐弢。第二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於2012年3月正式啟動,經過20位評審推薦,共有80篇論文進入初評,其中20篇進入終評。經過投票,最終獲獎的5篇作品分別是,李丹夢的《現代中原“化石”——喬典運論》,齊曉紅的《當文學遇到大眾——1930年代文藝大眾化運動管窺》,敬文東的《格非小詞典或桃源變形記》,黃髮有的《文學與年齡:從“60後”到“90後”》和邵燕君的《網路時代:新文學傳統的斷裂與“主流文學”的重建》。

第三屆

2014年3月2日第三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頒獎儀式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5篇優秀論文獲此獎項。
獲獎作者及論文是:姜濤《“歷史想像力”如何可能:幾部長詩的閱讀札記》、張煉紅《“幽靈”與“革命”:從“李慧娘”鬼戲改編看新中國戲改實踐》、楊慶祥《歷史重建及歷史敘事的困境——基於〈天香〉〈古爐〉〈四書〉的觀察》、王侃《翻譯和閱讀的政治——漫議“西方”、“現代”與中國當代文學批評體系的調整》及張莉《作為文學批評家的孫犁》。

第四屆

2015年3月2日,第四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頒獎儀式在京舉行。第四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於2014年7月啟動,經過20位推薦評審的推薦,共有68篇論文進入初評,20篇論文進入終評。後經全體終評評審多輪投票,最終5篇作品獲獎,分別是:賀桂梅的《1940-1960年代革命通俗小說的敘事分析》、黃平的《革命時期的虛無:王小波論》、岳雯的《抒情話語與八十年代小說家的命運》、劉大先的《從時間拯救歷史——文學記憶的多樣性與道德超越》、李永東的《上海模式的中國烏托邦敘事》。

第五屆

2016年3月14日,“第五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頒獎儀式”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出席頒獎儀式並講話。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閻晶明宣讀獲獎名單。頒獎儀式由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吳義勤主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年度優秀論文獎同時頒獎。
第五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於2015年11月啟動。經20位評審推薦,共有59篇論文進入初評,20篇論文進入終評。經嚴格評審、投票,最終5篇作品獲獎,分別是:劉艷的《童年經驗與邊地人生的女性書寫——蕭紅、遲子建創作比照探討》、楊曉帆的《“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改定版<心靈史>與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轉折”》、金理的《造人·“偽士”·日常生活——重讀<傷逝>,兼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意義》、袁一丹的《易代同時與遺民擬態——北平淪陷時期知識人的倫理境遇》、傅元峰的《重提“民國文學”的文學史意義》。

第六屆

2016年12月,第六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於啟動。經20位評審推薦,共有56篇論文進入初評。評獎辦公室在收到推薦結果後進行了認真審核和篩選,最終確定20篇優秀論文入圍終評。終評會議於2017年1月21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經終評審員現場多輪投票表決,最終確定四篇獲獎論文,分別是:
叢治辰的《上海作為一種方法——論〈繁花〉》
李遇春的《“傳奇”與中國當代小說文體演變趨勢》
郭冰茹的《趙樹理的話本實踐與“民族形式”探索》
邱煥星的《魯迅“罵之為戰”的發生》
初評、終評結果均已在中國作家網和中國現代文學館網站進行了公示。本屆四篇獲獎論文體現了青年學者的思辨力和創新精神,反映了本年度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水準。

第七屆

2018年3月4日,第七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在京頒獎。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出席活動並介紹了本屆評獎的相關情況。丁帆、孟繁華、陳曉明、王鴻生、陳漢萍、張志忠、范智紅、劉勇、解志熙、高遠東、傅光明等專家學者參加活動並為獲獎者頒獎。部分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及往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獲獎作者代表與會。頒獎活動由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部主任李洱主持。唐弢學術論壇同時舉行。
第七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在京頒獎第七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在京頒獎
本屆評獎自2017年12月6日啟動,初評環節於2017年12月31日結束,在規定期限內,共收到由各學術期刊負責人組成的20位初評評審推薦的60篇論文,20篇論文經評審進入終評。2018年1月13日,16位終審評審通過現場多輪投票,最終確定了5篇獲獎論文,它們是:李丹的《中國當代文學的“徵求意見本”現象——以人民文學出版社20世紀70年代的長篇小說為中心》、祝宇紅的《“化俗”之超克——魯迅<起死>的敘事淵源與主旨辨析》、李娜的《試析1950-60年代台灣青年的“虛無”,重新理解“現代主義與左翼”——以陳映真、王尚義為線索》、張歡的《“事實性”的利用與“真實性”的表達——解讀<小團圓>兼論張愛玲》、張曉琴的《“獨藥師”的文學之道——論張煒的意義》。獲獎論文基本代表了2017年度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較高水準,體現了青年學者的思辨精神、創新能力和學術水平。

紀念人物

唐弢(1913—1992),原名端毅,浙江鎮海人,我國著名作家、文學理論家、魯迅研究家、文學史家和收藏家。
唐弢唐弢
唐弢曾經在上海郵局當過郵政工人,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從事業餘創作,以散文和雜文為主,其風格接近魯迅,並因此與魯迅結識。20世紀40年代,唐弢與友人合作創辦《周報》,後又主編過《文匯報》副刊《筆會》。新中國成立後,唐弢先後擔任復旦大學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文藝月報》副主編等職,1959年調入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任研究員。1978年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唐弢一生寫了大量的散文、雜文、時評,並以《晦庵書話》的形式記錄了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出版活動。唐弢是魯迅研究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和海內外公認的權威學者,曾參加過1938年版《魯迅全集》的編輯工作,還編輯出版了《魯迅全集補遺》、《魯迅全集補遺續編》,輯錄、考訂了魯迅佚文。他的一系列關於魯迅創作的著述,在魯迅研究史上享有很高聲譽。唐弢又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在史料、史論方面有重要貢獻,他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3卷本)、《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是學習現代文學的重要著作,被列為高等院校文科通用教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