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警世錄:七·二八大地震漏報始末(唐山警世錄)

唐山警世錄:七·二八大地震漏報始末

唐山警世錄一般指本詞條

《唐山警世錄:七·二八大地震漏報始末》是張慶洲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首發於《報告文學》2005年第5期增刊。

該作品對唐山大地震前的社會背景、預報的真實狀況、地震後的慘痛教訓都作了深入的調查、詳細的描述。作者認為,在災難面前,人是渺小的,但在與災難的抗爭中,人是偉大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唐山警世錄:七·二八大地震漏報始末
  • 作者:張慶洲
  • 文學體裁:報告文學
  • 字數:222千字
  • 首發時間:2005年5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唐山警世錄:七·二八大地震漏報始末》對唐山大地震前後的社會背景,地震監測、預報和抗震救災的真實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和梳理分析,提出了在有中長期及臨震背景條件下,如何盡最大可能的防震減災,以及社會公眾如何逃生等重大問題。

作品目錄

序一:中國災害防禦協會副會長宋瑞祥
序二:聯合國Jeanne_Marie Col.博士
大毀滅前的最後一個黃昏
唐山地震監測網發現了什麼
有光就有陰影
1967年,地震地質科學家聚焦唐山
旱地的龍不再年輕,依然做著年輕的夢
國家地震局隱私一瞥
主管華北震情的官員如是說
河北省地震局在一九七六
兩道深深的轍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唐山地震巨觀前兆現象掃描
唐山悲劇能否不再重演
後記
附錄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作者深刻地追尋了抗震精神和它對人類防災的啟示意義。《唐山警世錄:七·二八大地震漏報始末》對大地震灌注了深切的思悟,對大量的素材進行哲學的觀照和理性的提煉,深刻地揭示出在這毀滅性的災難中,廣大的地震工作者和普通的民眾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對國家和民生的高度責任感,表現出了強烈的抗震精神。如在大地震邊緣的青龍縣在大地震前採取了防災方法,物質雖有破壞,但無一人傷亡。在大地震腹地的開灤煤礦“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抗震意識和有效的防震措施,使得井下萬名礦工在大地震發生時成功脫險。他們不僅僅為人類防災備災提供了典型範本,重要的是對人民生命的尊重和愛護,同時也給予人們深刻的啟示:在大地震前兆已經出現,在難以確定發生日期的境況下,人類如何進行行之有效、切實可行的防災備災,儘可能避免和減少損傷和損失。
作者深入地探視生命的價值和人性的深度的哲學意義。《唐山警世錄:七·二八大地震漏報始末》在對大地震的災難做出真實呈現的同時,也對生命的價值和人性的深度進行了縱深切入。在災難面前,人是渺小的,但在與災難的抗爭中,人是偉大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在這場悲壯的人與自然的抗爭中,人性如建築一樣經歷了破碎與組合、崩塌與崛起,大地震可以抹掉一切人類的痕跡,人性的偉大和崇高卻得以全面地彰顯和凸現。廣大地震工作者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使命意識,震前他們奔走呼告、披肝瀝膽、積極防災,震中他們舍小家為大家、舍自己為國家的犧牲精神,震後一些地震專家的懺悔和贖罪情感都使得人性之光在大劫難大悲劇中愈加凸顯。他們這種探索與獻身精神令人感佩和動容。他們面對死亡超越了死亡,面對災難戰勝災難,升華了生存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作品影響

2005年7月,張慶洲長篇報告文學《唐山警世錄:七·二八大地震漏報始末》作品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研討會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報告文學》雜誌社、唐山市作家協會、北京鐵路局聯合召開,周明、傅溪鵬、周政保、吳雙、王夏子、楊立元、趙奇克、袁光霞、楊少波、劉小漢、黃相寧、耿慶國、汪成民、張延增、劉惠強等30多位作家、評論家、科學家出席。

出版信息

《唐山警世錄:七·二八大地震漏報始末》首發於《報告文學》2005年第5期增刊,單行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06年1月出版。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唐山警世錄:七·二八大地震漏報始末》
2006年1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7-208-06038-X

作者簡介

張慶洲,筆名曉洲,河北唐山人,1986年開始發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震城》《紅輪椅》,報告文學《唐山警世錄:七·二八大地震漏報始末》《青龍抗震奇蹟考》《軍人血統》,中篇小說《草民》《折籮》,短篇小說《鳥的》等,另有報告文學、雜文、散文散見於報刊;作品入選2005、2006年度《中國報告文學年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