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論治天下》是《資治通鑑》中的內容,講述唐太宗治理國家的理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唐太宗論治天下
- 作者:唐太宗
- 作品出處:資治通鑑
- 類別:文言文
- 原作品:《資治通鑑》
內容,原文,譯文,注釋,唐太宗的評價,歷史貢獻,晚年得失,
內容
原文
上御翠微殿①,問侍臣曰:“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②。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自不諭其故,諸公各率意以實言之③。”群臣皆稱“陛下功德如天地萬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④;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賢,則欲寘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⑤,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祚以來⑥,正直之士比肩於朝,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⑦。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譯文
唐太宗駕臨翠微殿,問陪侍在身邊的大臣說:“自古帝王雖然平定了中原華夏,卻不能降服周邊戎狄(指少數民族)。我的才能趕不上古人,成就的功業卻超過古人,自己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大家各自隨便按實際想法談談吧”。群臣都稱“皇上功德大如天地,多如萬物,無法找到適當的詞語來表達”。太宗說:“不是這樣!我能達到這樣的原因,只是憑藉了以下五方面而已:自古帝王多妒忌超過自己的人;我發現別人的優點,好像自己也有了這個優點。人的品行,能幹和不能幹兼而有之,我常常拋棄其短處,擇取其長處。國君往往任用賢人便想把他放置懷裡,斥退不才的人便想推他到山谷中去;我看見賢能的人就尊敬他,看見不才的人便憐憫他,賢人和不才的人能各自找到他們適當的位置。國君多厭惡正直之士,或明或暗地誅殺無辜,沒有哪一代不是這樣;我即位以來,正直之官員,緊貼肩膀地在朝廷上,不曾罷免、責罰一人。自古君主都以華夏為貴,以夷狄為輕;只有我一視同仁地愛護,所以他們的種族部落都像對待父母那樣歸依我。這五方面,是我成就今日功業的原因呀。”
注釋
①翠微殿:唐翠微宮正殿,在都城長安近郊的終南山下。
②服:降服
③戎狄:古代少數民族,西稱戎,北稱狄。這裡泛指各少數民族。
④逮:達到
⑤率意:隨意。
⑥疾:通“嫉”,妒忌。
⑦不肖:品行不好。
⑧踐祚:登上皇帝位。
⑨種落:種族、部落。
唐太宗的評價
唐太宗曾說過:「朕年十八,便為經綸王業,北翦劉武周,西平薛舉,東擒竇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內乂安,自謂古來英雄撥亂之主,無見及者,頗有自矜之意。此吾之過也。」可見太宗對自己的武功治績,曾經有過驕傲自滿的心態。
歷史貢獻
其實,太宗所說的削平群雄,大定天下,自然是他的偉大功績,但是這只是一個統帥的業績,其他的將帥也是可以完成這個任務的。而安定國內形勢,恢復發展生產,鞏固並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與其他國家的交往,繁榮學術和文化,這才是唐太宗作為一個皇帝的主要功業。
而在太宗與大臣論治過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體的政治局面,更是一筆寶貴的歷史遺產,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貞觀之治作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標。
晚年得失
到貞觀中晚年,唐太宗自認為在武功、文治和懷遠三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古人,驕傲自滿的情緒因而大大地滋長,不再鼓勵臣下對自己提出意見,臣下提出意見後,接受時多少也有些勉強,而在個人享受的貪慾方面也與日俱增。唐太宗自己承認,「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
但是總的說來,在貪慾和享樂方面,太宗還能注意到不超出人民所能負擔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