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記載
元代《
馬可波羅行紀》中第一卷第五十七章對唐古特有專門記載。
“在這個沙漠中行走三十天的路程以後,便到達一個叫做
沙州(即我們所說的
敦煌)的城市。它位於東方與東北方之間,服從於大汗的統治,
整個大州的名字叫做唐古忒。居民絕大部分是偶像教徒,並有自己獨特的語言,不過,也有少數的聶思脫里派基督徒和回教徒。該城居民不從事商業,而主要從事農耕,此處小麥產量巨大,是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其境內有不少寺廟,其中供奉著各種偶像,人們都虔誠地前去大禮奉祀。比如,凡是有子女的都特意為偶像畜養一隻羊,等到年底或者偶像節慶祭日的時候,他們便領著自己的子女牽著羊到偶像的塑像前去禮拜。拜完以後,他們將羊肉烤熟或者煮熟,然後再將其陳列到偶像面前進行祭拜,祈求神靈降福於自己的子女。據說,偶像食肉。拜祭完畢,把祭拜用的肉帶回家,邀請自己的親友一起享用,並把吃剩下的骨頭謹慎地放到器皿中虔誠地收藏起來。
大家應該都知道,所有的偶像教徒都有焚屍火化的習俗。火化前,死者的親友在靈柩經過的路上修建一座木屋,用金錦綢絹覆蓋著。等靈柩經過此木屋時,暫時停駐,死者親屬便將酒、肉和其他祭品放到死者棺前,他們認為,這樣做能使死者在來世能同今生一樣享受榮華富貴。等到了火化屍體的場所,死者親友把先前準備好的紙質小人、馬、駱駝、錢幣等和屍體一起焚燒。據說,這樣死者就能在來世擁有奴婢、牲畜、錢財等和所焚燒的東西差不多的財物。靈柩行進時,所有的樂器一起奏響。
火化死者的屍體時,死者親屬必須請占卜師選擇良辰吉日。在選定好的那一天到來之前,便一直在家中停靈,有時候停靈時間長達半年之久。
至於停靈的方法,具體是這樣的:先製作一個棺材,棺材壁厚約一掌,接合嚴密,並裝飾有繪畫。把不少樟腦香料放到棺材裡,以祛除屍臭。然後,用華麗的布帛覆蓋住屍體。停靈時,死者親屬必須每天都在靈柩前的桌子上擺上食物,以供死者的靈魂享用。那些擺放的食物和常人所吃的一樣。其中,比較奇怪的是,占卜師有時說不宜從門出喪,必須破牆而出。此地所有的偶像教徒都用這樣的方法火化屍體。”
語言
唐古特人的語速很快,語言有以下特點:有大量發音短促的
單音節詞;有時多個輔音相連;詞末兩個以上的元音相連時,發一個長音,有時,詞中間的兩個相同的元音相連也發拖長音;詞末的鼻音“n”(嗯)發拖長音,但詞末的“m”(姆)不拖長;
詞首的“g(格)發音有點類似拉丁語中的“h”(喝);“k(科)送氣,有點像“kx”(科喝);ch(契)有時發成"c-ch”(茨契);舌頭顫音“r”(勒)在詞首與一個或幾個輔音相連時,輕讀。
服飾
唐古特人所穿的衣服系用呢料或羊皮製成,這是由當地夏季極度潮濕而冬季無比寒冷的氣候條件決定的。夏天無論男女都穿及膝的灰呢長袍,穿買的或自製的靴子,戴一頂寬檐兒
氈帽(通常為灰色),唐古特人從不穿襯衫和長褲,甚至冬天也是貼身穿皮大衣,小腿露在外面。有錢人穿的長袍使用藍色中式大布縫製成的,這已經被認為是很奢侈了,這裡的喇嘛與蒙古的一樣,身披紅袍,個別披黃袍。
唐古特人的衣著比蒙古人
寒傖得多,在喀爾喀地區經常可見有人著絲綢長袍,在唐古特地區卻十分罕見。不管穿什麼衣服,也不管是什麼季節,唐古特人總是不穿右邊的袖子,因此,有右臂及右邊的半個胸膛就只好袒露著。如果天氣好,他們上路時仍保持這個習慣。
不少講究的人用從西藏搞到的雪豹皮給衣服滾上邊,左耳戴一隻串著紅色石榴石的銀耳環。不過,腰後別的
火鐮和小刀、左邊掛的荷包和菸袋是每個唐古特男人必備的飾用品。此外,青海湖和柴達木的唐古特人與蒙古人一樣,每人腰後都帶一把又長又寬的馬刀。刀上的鐵糟透了,價錢卻不菲;一把普通的刀售價三四兩銀子,鑲了飾品的售價十五兩銀子。
婦女的衣著與男性相同,只是每逢節日,她們會肩披寬毛巾,毛巾上飾有貝殼製成的白色的圓環,直徑約為2.5厘米,每隔5厘米縫一個。此外,和蒙古人一樣,紅珠串也是有錢人家的婦女梳妝打扮時不可缺少的一種飾物。
住宅
唐古特人的多用住宅就是一頂用粗陋的毛布(這種布系用氂牛毛織成)縫製成的黑帳篷,毛布織得像篩子一樣稀疏。帳篷的四個角各用一個樁子固定住,四面用繩子拉緊。帳篷的頂部幾乎是平的,中間開一個寬約0.3米的長方形天窗,用做煙道,雨天和晚上休息時關上。
只有在森林茂密的甘肅山區,黑帳篷有時才會被木屋或房子所取代。那裡的唐古特人與漢族人雜居在一起,和漢族人一樣,靠種田為生。唐古特人的小木屋的外形很像白俄羅斯人沒有煙囪的農舍,但小木屋的構造較差。屋子裡沒有地板,用作牆壁的圓木不經刨光,就一個挨一個地擺在了一起,圓木之間的空隙用泥土填住;屋頂是平的,用條木搭成,上面鋪上土,屋頂的正中央有一個像窗戶一樣的窟窿,用做煙道。即使是這種住房,也比黑帳篷舒服得多。住在這種房子裡,至少可以不受壞天氣的影響,而住在黑帳篷里,夏天下雨時潮濕不堪,冬天寒冷無比。
生活習慣
同蒙古人一樣,唐古特人也習慣於遊牧生活,但更多的是區別。他們的遊牧點總是有幾頂帳篷,很少像蒙古人那樣,每個點上孤零零地只住一家人。不同於蒙古人的迷戀乾旱貧瘠沙漠,唐古特人嚮往氣候濕潤、群山環繞、水草豐美的生活,他們痛恨和害怕沙漠就像仇恨一個
不共戴天的死敵一樣。
唐古特人一般用牛肚或羊肚來存放油脂。但在甘肅省森林覆蓋的山區,有很少一部分唐古特人也會專門製作餐具,如吃飯和存放油脂用的碗。
唐古特人比較擅長的職業是搓氂牛毛(有時也搓羊毛,但少些),搓出的線用來織呢子,當地人的衣服就是用這種呢子縫製的。可以坐在家裡搓,也可以邊走邊搓。搓時用一個0.9~1.2米長的棒,棒的頂端安一個小鉤子用來掛紡錘。但是,唐古特人只搓線不織布。他們將織布的事交給漢族人去做。有趣的是,在甘肅賣呢子時以顧客兩臂左右伸直的長度為單位,因此,布的大小及價錢的多少都取決於顧客身材的高矮。
唐古特地區的磚茶很貴,人們將漫山遍野長的黃蔥頭採下,使之乾燥後,代替茶。還有一種草,乾燥後壓製成菸葉狀
權作茶葉,這種茶產於
丹噶爾,尤以丹噶爾茶聞名。唐古特人給這種難喝的茶水裡兌上牛奶,可以喝很多。像蒙古人一樣,唐古特人的茶水鍋也是終日不離爐灶的,他們一天差不多喝十次茶,逢客必敬茶。
糌粑是喝茶時必不可少的。吃法是:先給碗裡倒半碗茶,抓一把糌粑放進碗裡,用手揉成硬麵團即可,如果喜歡,還可以再加些奶油和乾奶渣。不過,只有富裕人家才可能加這些東西,窮人有糌粑和茶就很滿足了。唐古特人很少吃肉,糌粑就是他們的主食。甚至擁有數幹頭牛羊的富有唐古特人也很少為自己宰牛或羊。
除了糌粑,唐古特人吃得最多的是燒開的酸牛奶,其中的乳脂皮已揭去做奶油了,這是唐古特人最喜愛的乳製品.家家都有。此外,富裕的唐古特人還用奶渣和奶油做一種特別的乳酪,但這已經是很奢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