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幽州地區的佛教與社會

唐代幽州地區的佛教與社會

《唐代幽州地區的佛教與社會》是尤李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9年8月。

該書挖掘房山石經等石刻材料,驗之以傳世文獻和敦煌文書,從佛教社會史角度出發,運用微觀與中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同時關照巨觀大背景,借鑑社會學、人類學和藝術史的視角,對唐代幽州地域的佛教與社會進行了立體式和跨領域的考察,對中古時代幽州的文化面貌進行了闡釋,也為深入認識契丹漢化及遼文化的演變軌跡提供了新視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唐代幽州地區的佛教與社會
  • 作者:尤李
  • 類別:歷史學著作
  • 字數:410千字
  • 首版時間:2019年8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唐代幽州地區佛教與社會的獨特歷史走向作為研究對象,在長時段背景下考察其演變和發展趨勢,具體考察唐中央政府參與幽州地域宗教事務的背景、動機及其影響;梳理安祿山史思明欲爭取民心、鞏固在幽州勢力的崇佛之舉;梳理中晚唐幽州盧龍鎮的佛教活動;分析“安史之亂”和“會昌法難”對幽州佛教的影響;分析幽州地區禪宗的脈動及其與當地社會的關係等。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唐代幽州地區的文化面貌及寺院分布
第二章 唐廷對幽州地區宗教事務的介入
第三章 安史集團與佛教
第四章 唐後期幽州盧龍鎮的佛教與社會
第五章 “安史之亂”和“會昌法難”對幽州佛教的影響
第六章 唐代幽州地域禪宗的發展與傳布
第七章 唐幽州佛教對遼代佛教的影響
結論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唐代幽州地域佛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以及對遼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幽州佛教與權力的關係。唐代幽州地區佛教隆盛。佛教事業的主持者和捐贈人與政治格局變遷息息相關。唐中央政府介入當地佛教事務,系唐廷經營河北、伸展皇權的一個重要方面,此又與東北亞政局高度關聯。粟特胡人安祿山和史思明充分利用佛教來凝聚幽州地區的漢人和漢化之胡人,鞏固自身權位,發動叛亂,對唐朝的權力結構造成重大衝擊,迫使唐後期國家的整個權力格局進行調整和重組。十一面觀世音及僧伽信仰的流行也與幽州軍事集團的現實利益和權力訴求有關。“安史之亂”後,藩鎮勢力成為當地權力結構的核心。幽州盧龍鎮不僅牙兵勢力不小,支州兵力量亦同樣強大。這些將士同幽帥共同構成支持當地佛教事業的主要施主。幽州盧龍鎮在佛教管理方面的自主權與它在“安史之亂”後政治上的相對獨立一致。要言之,佛教不僅關涉信仰和教化問題,同時還成為國家權力與地方社會博弈的舞台。
第二,幽州佛教與族群關係。在唐代幽州地區,佛教成為許多族群共同的宗教信仰。唐代的幽州地域處於中原與東北交通之咽喉,各族群雜居,多元文化交融。唐廷看重佛教在處理幽州地區族群關係方面的作用,介入和支持當地佛教事業。進入遼代,佛教更是廣泛傳播,深入人心。不僅上層貴族官僚、地方豪族鑽研佛學、推崇佛教,而且一般平民也普遍信仰佛教。從長時段來看,幽州地域各族群、各階層民眾廣泛參與佛教活動,充分顯示出佛教在文化交流、族群融合方面的獨特功效。
第三,幽州佛教與社會經濟的關係。佛教的發展離不開經濟支撐。幽州地區農業、手工業發達,在整個唐朝的經濟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富庶的社會經濟成為幽州當地人進行佛學研究、開展佛教活動的必要條件。無論在“安史之亂”前還是叛亂之後,均是如此。幽州盧龍鎮經濟繁榮,節度使財力雄厚,為佛學研究的延續和佛教事業的興盛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在會昌毀佛時期,幽州地區由於受自然條件、手工業門類的限制,佛教功德事業受到影響。
第四,幽州佛教的社會整合功能。禪宗在幽州地區扮演著重要的文化傳播和敷導民眾的角色。幽州地區的佛教與河東地區頻繁交流、互相影響。在唐後期,幽州盧龍鎮雖系割據之藩鎮,卻仍然與長安佛教有雙向的溝通和交流。同為河朔藩鎮,幽州鎮與魏博鎮在佛教文化方面亦存在競爭。幽州地區的佛教信仰和習俗,不少為各族群、各階層人士所共有。漢人平民的佛俗後來影響到契丹貴族。遼代的文化面貌,尤其是佛教,深受唐幽州地域之影響。中晚唐漢族文化精英斥為“胡化”(“非主流”“非正統”)的幽州地區,在契丹的統治之下,卻成為漢文化的中心,並且為契丹人的漢化提供了資源。在遼朝這樣一個多族群國家,佛教成為各族共同的精神紐帶,具有不可取代的社會整合功能。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唐代幽州地區的佛教與社會》原型為尤李的博士論文,該論文入選《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唐代幽州地區的佛教與社會》
2019年8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4869-0

作者簡介

尤李,女,1981年生於四川省成都市,201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北京史和北方民族史的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