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二觀世音菩薩圖,原敦煌藏經洞文物 現藏英國,此畫是說明觀音信仰在敦煌佛教徒間盛行的代表作之一。大部分文字還可以讀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代二觀世音菩薩圖
- 時代:唐代
- 高:147.3釐米
- 寬:105.3釐米
- 材質:絹本設色
- 館藏地點:原敦煌藏經洞文物 現藏英國
形制和內容簡介,年代考證,原文釋文:,
形制和內容簡介
二觀世音菩薩圖,唐代(9世紀中葉)作品。此畫是說明觀音信仰在敦煌佛教徒間盛行的代表作之一。此圖與圖13的觀世音菩薩像極其相近,只是在這裏不是一身,而是兩身。並且有願文,明確表達了捐獻此畫的人們的祈願。願文在繪畫中心,在面對面像是照鏡子的兩身菩薩中間的位置上。願文本身分兩部分,分別從中間行開始書寫,上部的絹子有些損壞,每行上部的一個字均已丟失,第二個字也有缺損。左側上端所見的小斷片,原應是右側上部的願文。不過,大部分文字還可以讀出。
右半願文的大意如下:清信弟子溫義,雖然落入吐蕃手,但為了自身能歸鄉,敬造觀世音菩薩,一心供養...優婆姨覺惠也修造觀世音,第一是為了亡父母能轉生於淨土,……(可能脫落)三道接受轉生淨國,為提早進入佛界,一心供養。左半的願文,也是從中間行開始書寫,概括在五行裏。清信弟子義溫,雖然落入吐蕃手,但為了自身能歸鄉,敬造觀世音菩薩,一心供養....永安寺的老宿慈力為了亡父發心敬畫觀世音菩薩。……(三)為了提早入佛界一心供養....作為信徒和兒子的永安寺律師義溫……一心供養。信徒兼伎術子弟的董文員一心供養。題記行款不齊,況且文字缺損,很難解讀,但通過以上詞句,可以明確幾個事實。二身菩薩各持有奉獻名,無論哪一段,前二行的字都是大的,隨後接下來的右側的二行和左側的三行是用小字記錄的。可以看出,大字記錄的主要供養人名及其祈願,而輔助的供養人及其祈願則在左右,是次要記錄。主要的願文寫的全都相同,供養人(右半的是溫義,左半的是義溫)也是同一人。據藤枝晃教授指教,“落”字,與此地區在吐蕃統治時期各石窟所見到的題記一樣,兩處均與“番”連用。出於當時中原人情感中不可動搖的“歸故鄉”的願望,歸鄉在祈願文中作為主要的記錄,優先於亡父母不轉生三道(畜生道、羅剎道、餓鬼道)而生淨土的供養話語。
年代考證
根據藤枝晃教授的觀點,此畫應是唐朝恢復對敦煌的統治權以前,即781年至847年間製作的。這點也可從圖畫的形式來推斷。七三開結構的二身菩薩,除了鼻子形狀等細部的表現外,只有手持物和肩上的天衣顏色不同,其餘表現都是像照鏡子一樣面對面對稱的姿態。二身像的腳均稍大,穩穩踏在蓮瓣上,腰部稍扭向前。在描法上,皮膚所使用的暈染技法和顏面細部細墨線的精密描寫都非常顯眼,與圖13的觀世音菩薩像非常相似。頭部飾帶的線條顯得有些呆板,臉部線描也有幾分僵化,所以本圖的菩薩時代稍晚。從並列的二身像上看,雖然可能會並排使用兩幅絹子,但實際情況不是。畫面中央是摺疊導致的破損;絹子的縫合使用的是和其他同尺寸的絹繪完全一樣的縫合方法,即畫面中央用了一幅絹子,其左右各綴接了半幅絹。圖畫在粘裱時左邊像被貼在稍微高的位置上,本來雙方的手應並排在同一高度:左邊像手持黃色花和兩片葉子這一細節,在右邊有相應的部分,指示了它原來應在的位置。
原文釋文:
三塗承生淨國早(早)登佛杲(界)一心供養 憂婆姨覺惠同修觀世音菩蕯一為先亡父母神生淨土 番 得歸鄉敬造一心供養 □觀世音菩蕯清信弟子溫義溫為己身落 觀□世□音□菩□蕯清信弟子□義溫為己身落 番□得□歸鄉敬造一心供養 永安寺老宿慈力發心敬畫觀世音菩蕯為過往父□□三早過佛界一心供養 信弟子男永安寺律師義□溫一心供養 信弟子兼技術子弟董文員一心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