唆囉嗹又稱採蓮,因反覆吟唱唆囉嗹,故俗稱唆囉嗹、梭羅蓮、嗦囉嗹等,是泉州地區在端午節時表演的一種獨特的傳統民俗踩街舞蹈,在全國獨一無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唆囉嗹
- 地理標誌:泉州地區
- 別稱:採蓮
- 時間:端午節
簡介,程式,安海唆囉嗹,採蓮方陣,入戶採蓮,採蓮程式,
簡介
唆囉嗹是福建省的傳統民俗文化。清代至解放前,“唆囉嗹巡行鋪境唱”廣泛流傳於泉州城內各鋪境以及周邊晉江、南安、惠安各沿海地區,尤其是晉江沿岸各碼頭。但是,隨著一些民間“唆囉嗹”老藝人一個接一個地老去,解放後還一度作為封建迷信產物被打入“冷宮”,後逐漸消失。
《泉州府志》:“五月初五採蓮,城中神廟及鄉村之人,以木刻龍頭擊鑼鼓迎於人家,唱歌謠,勞以錢和米。”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風俗》:“五月初一日採蓮,城中神廟及鄉村之人,以木刻龍頭,擊鼓鑼,迎於人家,唱歌謠,勞以錢或酒米。”
碼頭工人成群結隊地敲鑼打鼓並扛著“龍王頭”,沿著街市商店,挨家挨戶送上陶瓷做的“小紅孩兒”及“小龍頭”,一人領唱眾人和唱“唆囉嗹”歌以化緣,其中1人手持1根繫著長方形或三角形的旗幟,上端扎著榕枝與杏花,每到1戶,均象徵性地比劃幾下以表驅疫逐邪,祈求即將來臨的盛暑能合家平安。店鋪老闆亦紛紛慷慨解囊。後來由於晉江流域河道淤塞,河運衰落,泉州城區的“唆囉嗹巡行鋪境唱”逐漸消亡。至今泉州城區一堡宮還保存著一個“唆囉嗹”龍王頭。
解放後,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龍王爺採蓮《唆囉嗹》表演僅保留在晉江市安海鎮,於今還十分活躍。
“梭羅蓮”是以古越文化妝扮唱念的表演形式,直接源於古代泉州“驅疫儺”及唐、宋宮廷“採蓮舞隊”傳入民間,以祝願“風息濤平”,驅邪消災,祈望航行“履險為夷”、海運亨通、海貿繁盛。
福建閩人,自古有蛇神崇拜之,而龍這種中國古人所創造的神物,實際上是從蛇衍化而來。從《採蓮歌》唱詞中的“五月初五是龍王生啊”看來,這種“梭羅蓮”似屬紀念龍王誕辰的古民俗。據地方文史學家考證,“梭羅蓮”乃古閩越族對龍的稱呼。
龍是司雨的神,能施水也能收水,慶祝龍王壽誕,就可止雨;請龍王到各家,可驅除梅雨季節帶來的晦氣。端午過後往往梅雨停止,天氣多晴,人們歸功於龍王的恩澤,所以抬游龍頭,一者表示慶賀,二者表示連綿雨水已洗盪污穢,從今而後要注意清潔。
另據聞一多先生考證,四、五千年前東南沿海的吳越人信奉蛟龍為他們的保護神,並以五月初五為龍的節日,於是衍生出於此日把食物加以包裹而拋人江河供龍王享用,同時也泛舟與龍同樂。以後衍化為包粽子及賽龍舟,又同後來的三閣大夫屈原聯繫起來。並形成了端午節諸多風俗。
迎龍首還有一說,即表示慶頌斬除孽龍,不讓其興風作浪、四海搗亂,其前身明顯地是從《西遊記》中端午節午時正刻“魏徵夢斬龍王”的典故衍化而來。唐太宗時,龍王違反天規,濫施雨水,造成長安城內水災,為魏徵夢中斬首,淫雨方止。端午是梅雨季節,抬游龍頭,表示龍王已伏法,淫雨即可停止,值得慶賀。
程式
安海唆囉嗹
安海霽雲殿龍王爺每年端午節都舉行採蓮歌舞《唆囉嗹》民俗活動,它在明·永樂年間就出現於晉江安海民間。
安海地處海濱,長期困於海潮水濕易患瘟疫之苦,而農曆的五月是梅雨季節,更是易發瘟疫的險期,因龍上天能吞雲吐霧,下地能吐水吸水,耆老遂而倡令每年端午節結合紀念屈原,舉行全鎮民眾性採蓮歌舞《唆囉嗹》活動。
安海全鎮24境,各有木雕龍王爺頭像,平時安位於各境主宮神壇右側(大位)供奉。端午節,各境抬出木雕龍王爺頭像出巡,挨家挨戶採蓮歌舞《唆囉嗹》活動,祈求龍王爺吸乾大地水濕,掃除梅雨水氣,清除水濕污垢,淨化空氣;家家戶戶並煎麥餅補天,以求止雨,登白塔投麥餅以憑弔屈原,開展游泳比賽,後演變為水上走油杉抓鴨比賽,划龍舟比賽,以表示練好水上技能,好救回屈原;家家戶戶門上插艾條和榕枝,屋內閉門窗燒蒼朮、蟬蛻、兒茶,散發香氣以淨化空氣,廣泛驅除瘟疫,保民安康。
因安海霽雲殿為24境的境頭、安海八都都主,安海媽祖宮祀奉海神,公訂這兩宮殿的龍王爺採蓮歌舞《唆囉嗹》為“通街採蓮隊”,可在全鎮24境踩街踏巷表演採蓮歌舞《唆囉嗹》。也就是霽雲殿龍王爺採蓮隊可以從山採到海,而媽祖宮龍王爺採蓮隊可采遍海邊。
1953年,晉江安海鎮尤金滿、顏昌瑞等一批新文藝工作者重新組織“唆囉嗹”隊伍,同時,配合當時的需要求得生存空間,採取“舊瓶裝新酒”的方法,對“唆囉嗹”舞進行改造,把歌詞統統改編為口號,但表演形式仍然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後來,經過文學提煉,將其改編成民間舞蹈,從街頭儀式搬上舞台,甚至選送北京參加全國民間舞蹈會演,並捧回大獎。
“文革”期間,“唆囉嗹”再次遭到禁錮,很多老藝人更是銷聲匿跡。粉碎“四人幫”後,1976年10月,顏昌瑞作為安海文化站站長,組織了一場隆重的安海鎮文藝大會師,隆重推出新組織的“唆囉嗹”民俗表演。隨後,“唆囉嗹”表演開始得到推廣,由最初的1個隊發展到6個表演隊。而按安海當地的有關規定,最多只能有6個隊,這算是發展到了頂峰。2012年6月,應文化部邀請,安海的“唆囉嗹”再次以舞蹈形式參加在浙江嘉興舉辦的“2012中國·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民俗歌舞展演,是惟一一個代表福建省入圍的歌舞節目。
至今,安海霽雲殿龍王爺採蓮隊還保存兩套《唆囉嗹》歌曲歌詞。其中一套配有12個月令的唱詞,其唱腔音色、配樂、擊樂特別優美動聽,令人一聽而流連忘返;另一套配有5個月令的唱詞。兩套樂曲大同小異。安海霽雲殿龍王爺採蓮隊還專門整理了13首採蓮歌謠,內容因所被採蓮的戶主不同而異,可靈活選用。
採蓮方陣
端午節當天,安海供奉龍王的六個境鋪就抬出象徵龍神的泥塑或木雕的龍王頭,讓人們焚香叩拜,待到午後,才出發開始“採蓮”活動。
“唆囉嗹”方陣一般由幾十人組成。遊行時,採蓮方陣沿街沿巷徐徐行進,觀者如山如海。依順序為:
1、前道牌,如“泉郡安平霽雲殿龍王爺採蓮隊”。
2、大開路“鳴鑼開道”大鼓吹隊。
3、採蓮旗佇列。一般用24 把大旗,分兩行縱隊,旗上豎幅大書“霽雲殿龍王爺採蓮祈求平安”。
4、開路“鋪兵公”。“鋪兵公”以老丑角裝扮,扮相滑稽,頭戴古代鋪兵笠,掛著八字鬍須,右手持鑼杵,肩挑扁擔,面前的扁擔一頭系大鑼,身後那頭用彩帶繫著裝雄黃酒的新尿壺(夜壺)和一串連蹄豬腳、草鞋,邊走邊敲鑼,一路似醉似癲,邊走邊飲邊唱,表演奇特,逗引民眾歡樂。同時,“鋪兵公”還起整個方陣的聯絡作用。
5、龍王頭。四壯漢抬著披紅結彩、栩栩如生的或木雕、或泥塑、或紙紮的龍王爺頭像,並由一至數隊偉岸壯漢擎旌旗前導。城區一堡宮保存的龍王頭,約3尺,木雕彩繪,張口露牙,形態猙獰,雕工精細,有很強的立體感;其龍首的下巴處,還長有一堆倒生的翅膀。
6、花婆、花姑隊。男扮女妝的“花婆”四人,或另加四女孩扮“花姑”、“花童”,手提盛滿鮮花的紅漆籃,一路上向人贈送三朵白玉蘭和一朵紅花。舊俗稱,接過“花婆”、“花姑”贈送的花朵,便可以驅邪避災。
7、“採蓮隊”。採蓮船上,古裝打扮的長須飄拂的老梢公劃著名槳,美麗花衣的採蓮姑娘做著採蓮動作。後面跟著二至四名“妝人”(妝扮人物),每人手舉彩旗(小纛旗),旗桿末端扎插榕枝和艾葉,歌唱採蓮歌《梭羅蓮》,跳著採蓮舞。
8、 歌舞隊。簇擁在“採蓮隊”之後,如南音隊、“十音”鼓吹隊、擊樂鼓吹隊、唱念隊,以及扮演故事人物的高蹺隊、舞獅隊、舞龍隊、拋球隊、拍胸舞隊、公背婆(公婆五體真假各半)。踩街隊伍反覆吹奏“唆囉嗹”舞曲,腳步都統一在“唆囉嗹”歌曲節奏下,隨聲唱和,載歌載舞,千姿百態。其古裝服飾,珠寶閃光,琳琅滿目,一路歌舞,滿路生輝,規模之大,全國獨一無二。
9、跟隨在“梭羅蓮”行列之後的,還有小商販沿途叫賣泥塑彩繪的小龍頭及一些糕點。小孩們隨時隨地圍觀購買,形成一種節日熱鬧的氣氛。
入戶採蓮
按舊俗說法,採蓮隊員在戶主家或店鋪內揮舞彩旗,可辟邪納吉。因此,採蓮方陣踩過大街小巷,無論店家或居民,戶主都會爭先恐後地放鞭炮,祈請採蓮隊入內“採蓮”。每年端午節還會出現爭采“頭蓮”、“二蓮”、“三蓮”的情景。據說首家接受採蓮的稱為“頭蓮”,而爭取到“采頭蓮”的所獲福氣也最大,其儀式也最為講究,一般得提前一天放名帖作準備。
採蓮程式
1、採蓮方陣中,輪到單獨出列表演的旗手出列,當眾喝了“鋪兵公”夜壺裡的雄黃酒,裝瘋作傻如醉漢。
2、採蓮旗手面朝戶主大門,立正高舉採蓮大旗,邁出右腳,速轉斜舉採蓮旗,對準戶主大門,作瞄準衝鋒姿勢後,出其不意,口喊“大吉利市,添丁進財!”突然猛衝入戶主大門到民居廳堂。入戶後,用醉漢動作,將幡旗於尾梁間舞動數下,為各商戶民居“拂塵”,驅除“晦氣”。同時口念有詞,表演唱採蓮歌謠首聯“龍王採蓮采四方,主人世代當富翁”;或“龍王出世除災難啊,唆羅連哪,羅連里羅連啦……”,然後退出。
3、花婆緊接入戶,踏著舞步,表演唱這首採蓮歌謠的後面幾句:“龍王採蓮采向東,主人錢銀用不空;龍王採蓮采向西,主人珠寶滿厝內;龍王採蓮采向南,主人財源通龍潭;龍王採蓮采向北,主人黃金頂厝角!”或者依各戶情況臨時編詞,如遇一般商戶,大都祝頌大吉利市、生意興隆;一般民居,則念興旺發達、平安吉祥;遇醫館、藥店、棺材店,則念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然後禮謝退出。
4、花姑或花童入戶,從漆籃內拿出一朵鮮花送給戶主,表示龍王爺給戶主留下福祿吉祥。
5、戶主接花,循例燃放鞭炮,以示歡迎。採蓮舞罷,戶主回贈紅包給花姑或花童,表示彩氣,豐歉隨主人意思,恭敬答謝:“辛苦,勞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