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論集

哲學論集

《哲學論集》是現代唐君毅著哲學著作,1990年2月出版,為唐君毅全集卷十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哲學論集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唐君毅
  • 字數:58.7萬字
內容簡介,作品思想,

內容簡介

本書輯入的是作者歷年來有關哲學問題的單篇論著、講演詞及若干手稿。可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作者的40篇論文,第二部分包括兩部手稿。
第一部分主要是對中國哲學史上各家各派觀點、理論的評論、比較,在《孟子言性引論》中,作者指出,孟子之性並非本能之義,而是專指人所謂性中之一部如仁義禮智而言,這與通常所謂性或中國其他論性者如苟子、韓非諸子是不同的。在《孟子性善論引釋》一文中,作者進一步指出,孟子論人性的著眼點有二,一是由顯見隱,一是察人之所以為人之特色。由此引出孟子對人性的論證:其一為人皆有回端,其二人心之所同然。前者是從自發情緒性表現於外上指出性善,後者是從人心所安上指出性善。惡是由於人未能盡其性,既未能盡其潛伏的為善之功能。在孟子看來,只有從自己內部出發、而我們自己能完成的活動,才可謂真是出自我們之性。亦即只有我們自己主宰的才是我們之性,這一分析是十分深刻的。在這部分中占比重較大的是作者對宋明理學的論述。作者認為,宋明理學中,通常分為程朱陸王兩派,而實際上張橫渠也自成一派。程朱一派的中心概念是理;陸王一派的中心概念是心;張橫渠的中心概念是氣。如果沒有張橫渠先建立一心之客觀宇宙的根源,則後來的理學家也不會一步一步把人心的地位提高到至同於天心。而不了解張橫渠所謂心之虛,也不能了解程朱所謂理或陸王所謂與天地萬物同體之本心,或良知之虛靈一面。所以,研究宋明理學,不可忽視張橫渠的理論(見《張橫渠之心性論及其形上學之根據》)。作者還分析了程明道之學與張橫渠之學的差異,並在“張橫渠學述要”一文中,全面、扼要地論述了張橫渠的學說。此外,該部分中還有一些論中國佛教,中國哲學精神價值觀念、西方哲學思想及中西哲學比較等論文。
第二部分包括兩部手稿,一是“西方近代理想主義之哲學精神”,一是“論中國哲學中說性之方式”。在第一部手稿中,作者著重分析了德國自康德開始,經費希特、黑格爾到馬克思的理想主義哲學。作者認為,西方近代理想主義哲學遙承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而發展,但其哲學精神不同。其哲學精神,主要是近代大陸理性主義潮流與英國經驗主義潮流,與近代宗教精神的一個綜合。經驗主義之精神,是重視人類內在的密切的直接經驗世界,代表內在精神。理性主義之精神,是尊重人類超經驗之上、超越經驗範圍之外理性的運用,代表超越精神。康德至黑格爾的哲學,不僅在理論上將兩種思潮融合,且代表一對近代文化精神即求保存又求超越的要求,並形成一更高的精神觀念。作者認為,以康德為代表的客觀唯心論的理想主義哲學精神,可以涵攝實在論(指唯物論)的哲學精神。作者否定馬克思唯物論、唯物史觀與共產主義理想,認為共產社會的理想必須被超越,而保留於更高的社會理想中。

作品思想

“論中國哲學中說性之方式”一稿,意在由中國先哲說性方式,而不在論中國哲學中人性論的各種思想內容。此手稿分上、中、下三篇,29個問題,詳盡地分析了自孔子至清代學者言性方式的演變。作者指出,孔子前人對人性問題只有附及之言,孔子言性則有說無論。孟子是明為舉出理由以言性者。而道家之言則多為獨語。董仲舒言人性,顯然依為一政教樹立目標,同時連陰陽觀念以言人性。總之,各家各派言性方式皆不同,由此看出中國哲學言說方式也是不同的。作者對這一問題的分析論述;對我們在研究哲學史上各家各派言論時注意其言說方式的區別,以更準確地把握原作的精神實質無疑是有一定啟迪作用的。
總之,本文集反映了唐君毅先生對中國哲學、中國文化及西方哲學的態度和研究成果,其中一些觀點值得我們批判地借鑑與吸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