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當代新儒家專題

哲學與文化·當代新儒家專題

《哲學與文化·當代新儒家專題》是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信二主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哲學與文化·當代新儒家專題
  • 作者:黃信二 主編
  • 出版時間:2019年3月
  •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頁數:203 頁
  • ISBN:9781015838000
  • 定價:150.00 元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編後語黃信二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中心主任新儒家在當代中國哲學發展中屬最具創造力的思想,在大量吸收西方哲學優勢後對近現代東方之學術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其儒學方法論甚至影響佛道兩家目前主要的詮釋方向;當代新儒家以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等人最具影響力,本專號即針對這些當代學者進行探討。在專題論著部分,第一篇是杜保瑞教授的〈對牟宗三佛學詮釋基本立場的反思〉,本文探討了牟宗三先生在《現象與物自身》與《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兩書中,如何利用康德哲學和海德格哲學的觀念建構新儒學體系;並從親證實踐的佛學角度反思牟先生對天台與華嚴的觀點。第二篇是楊自平教授的〈唐君毅先生詮解荀子〈正名篇〉析論〉,本文分析唐先生如何透過〈正名篇〉的解析,指出荀子與《墨辯》、惠施、公孫龍名學思想的殊異,強調荀子的正名不是關注名學的議題,而是將「名」放在名的產生、制名樞要、…(展開全部)編後語黃信二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中心主任新儒家在當代中國哲學發展中屬最具創造力的思想,在大量吸收西方哲學優勢後對近現代東方之學術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其儒學方法論甚至影響佛道兩家目前主要的詮釋方向;當代新儒家以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等人最具影響力,本專號即針對這些當代學者進行探討。在專題論著部分,第一篇是杜保瑞教授的〈對牟宗三佛學詮釋基本立場的反思〉,本文探討了牟宗三先生在《現象與物自身》與《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兩書中,如何利用康德哲學和海德格哲學的觀念建構新儒學體系;並從親證實踐的佛學角度反思牟先生對天台與華嚴的觀點。第二篇是楊自平教授的〈唐君毅先生詮解荀子〈正名篇〉析論〉,本文分析唐先生如何透過〈正名篇〉的解析,指出荀子與《墨辯》、惠施、公孫龍名學思想的殊異,強調荀子的正名不是關注名學的議題,而是將「名」放在名的產生、制名樞要、正名的目標的脈絡下才是荀子正名思想的深意,並反省了部分唐氏理論中有疑慮的觀點。第三篇是黃信二教授〈論唐君毅先生「以人文攝宗教」之理論基礎〉一文,該文探討唐先生論儒學宗教性的研究方法、研究進路與價值,觀察他對中原地區原始民族心靈結構成因的分析;同時,強調唐氏對中國哲學理論基礎(生活場域)的觀察,其中所使用的宗教與哲學間的轉換原則,以及針對人的想像力無法長住於一超現實界的反思,皆屬本文論述之要點。第四篇周恩榮教授的〈對牟宗三先生反思中國傳統政道的反思〉,本文對學界批評牟宗三先生提倡政道民主的誤解提出辯解,強調牟先生是因民主與政權概念之本性相一致、是能確保政權概念的本性得以實現之「共法」而提倡民主;故作者強調被牟先生當做「用」的政道民主乃關聯著「體」,即因中華文化而起實現政權概念本性之「用」,故不得視為「西化」。第五篇劉建平教授的〈當代新儒家「中國藝術精神」問題合論——以方東美、唐君毅、徐復觀為例〉,本文從中國藝術精神問題出發,評述方東美的生命精神、唐君毅「游」的藝術精神和徐復觀的「虛、靜、明」精神之間的共通與差異,既肯定了他們各自在此一問題上的建樹,同時也對其理論上的局限性進行反思。第六篇是肖雄教授的〈牟宗三『坎陷』概念的產生與早期發展脈絡〉,本文以概念脈絡法,對牟宗三於1947年正式提出「良知坎陷說」前的思想進行溯源,分析其更早期理論中的認識心之坎陷、直覺的解悟之坎陷等的說法。在專題書評方面,則由韓籍權瑞容教授,對上海復旦大學哲學院張慶熊教授2016年重新修訂出版的《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與胡塞爾的現象學》一書進行簡介與評述。在一般論著部分,第一篇是余治平教授的〈酒與上古中國的神祖祭祀——以《酒誥》文本為中心的經學詮釋與宗教學考察〉一文,本文分析周人祭祀用酒的品種和數量都的嚴格規定,強調祭祀是條件,隨後的喝酒只是饋祀的附帶環節,故應朝向「德將無醉」,藉助德性修養而遏制無限喝酒的衝動,防止酒後滋生邪念與非為。第二篇是任醜教授的〈發展問題的哲學反思〉一文,本文反思在人類歷史的綿延中,「發展」在總體上如何呈現出自在發展、自覺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邏輯進程。第三篇是韓籍金永晉教授的〈近代韓國佛教對於西方形上學的吸納與轉化〉一文,本文提出近代韓國知識分子運用西方唯心論解讀佛學的疑慮,特別是對「現象即實在論」原則——強調實在並不是現象背後的獨立存在,而是現象上的直接表現,對此西方式的判教觀點提出反思。第四篇是蘇嫈氛教授的〈中華新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的交談:以夏大常〈性說〉和于斌《三知論》為例〉一文,本文以夏大常〈性說〉和于斌《三知論》為例,以形上學(知天)路徑不同的探討為問題意識,分析中華新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的交談。第五篇是黃昭華先生的〈從撰著體例解讀《論語.里仁》〉一文,本文觀察〈里仁〉篇之編撰,首二章為全篇總綱,總括全篇內容,餘下諸章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