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也叫哥倫比亞師範學院,是一所世界頂尖的教育學研究生院,它是由慈善家Grace Hoadley Dodge和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哲學家、教育家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於1887年創立於美國紐約。

於1898年成為哥倫比亞大學下屬學院,但保留了自身獨立實體地位和招生要求。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是全美最古老、最大、課程設定最全面的教育學院,歷史上教育大師約翰 杜威、保羅 孟祿、威廉·赫德·克伯屈都曾執教於此。該學院曾經培養了我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幼教之父陳鶴琴、原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馬寅初、南開大學創始人張伯苓等許多中國近代傑出教育家,與中國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對中國近代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全球頂級的教育研究生院,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學、套用心理學和心理健康學方面的綜合性研究生院,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在2016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全美教育研究生院排名中名列第七。目前,學院下設有藝術與人文系、行為科學系、諮詢與臨床心理學系、課程與教學系、教育政策與社會分析系、健康與行為研究系、人類發展系、國際與跨文化研究系、數學科學與技術系、組織與領導系十大系。共有正式教員180餘名,註冊學生5000餘名,其中35%的學生攻讀博士學位,13%的學生來自全球80 余個國家與地區,校友則遍布世界170餘個國家與地區。

基本介紹

歷史發展,學院特色,追求卓越,以學生為本,多元文化融合,社會資源優勢,著名校友,

歷史發展

哥大師院的創建與發展歷史,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美國教師教育的發展史。師院創立於1887年,由著名慈善家格雷斯·H·道奇和哲學家尼古拉斯·M·巴特勒共同籌劃創立,旨在為當時紐約市貧困學生的教師提供新型的培養方式,學校初名為紐約教師培訓學校。至1892年,學院正式改名為師範學院並沿用至今,並於 1898年併入哥倫比亞大學,成為其下的四所附屬學院之一。
學院在成立之初,創校者便提出了與近代教育思潮迥然不同的觀點。在整合人道主義理念與科學方法的基礎上,創校者認為成功的教學除倚賴專業教師在教材教法與專業知識的精通外,還需要專業教師了解學生在何種情況下能進行最為有效的學習。正是基於此種教育理念,學院在1890年初便推出了融合心理學、社會學的教育課程項目,成為全美第一所將教育活動推及社會關懷的學校。隨後學院又開設了教育史學、比較教育學、教育管理學教育經濟學、教育政策學、臨床與諮詢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課程研究等多個專業課程項目,至1904年杜威加盟學院時,學院已在美國教育研究與教師培養領域頗具聲望。
至創辦以來,一大批蜚聲海外的大師級學術領袖與知名人士曾在師院任教或求學,不僅造就了多個教育學術流派,還榮獲了多個全美教育第一,為師院的發展積累了深厚的學術與文化底蘊。其中最為著名的包括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動物心理實驗的首創者、教育心理學體系和聯結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桑代克,教育史學家孟祿,進步主義運動先驅克伯屈,教育生態學創始人勞倫斯·克雷明,藝術教育家亞瑟·道,教育哲學家瑪克辛·格林,比較教育學領軍人物康德爾、貝雷迪、諾亞和埃克斯坦,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人本主義心理學馬斯洛羅傑斯與羅格·梅,臨床心理學家艾爾伯特·艾里斯,著名教育學者、心理學者李華梅等等。在杜威1904年加盟哥大師院至1930年退休期間,他與一批教育史家、比較教育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家一起,共同鑄成了哥大師院的黃金時代,其最著名的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亦在這一期間完成,並創立了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哲學體系。歷史上,哥大師院還是美國教育史上的多個第一誕生地,它是全美護理教育的搖籃,第一個將心理學與社會學整合進入教師教育並將教育活動推廣之社會關懷,全球第一個開設比較教育學課程並創建比較與國際教育協會,創設全美第一個課程與教學系等等。
哥大師院自辦學之初不久,便富有前瞻性地推出了學院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尤以學生隊伍的國際化最為明顯。也正由於此,它與近代中國教育發展亦是緊密相連,並對中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統計,僅20世紀上半葉,便有約1000餘名中國留學生曾在師院學習,其中獲得博士學位者從1914年郭秉文從師院畢業成為中國第一位教育學博士為始,到1950年傅統先、朱啟賢等人一同畢業便達45名之多。這些學成歸國的學生後來大都進入中國的政界、文化教育界工作,並成為諸多領域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其中的許多畢業生在今天仍然如雷貫耳,如國學大師胡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東南大學創校校長郭秉文、原北大校長蔣夢麟等及享有21世紀中國英語教學之母李華梅,均是近代中國教育界的叱吒風雲人物。哥大師院的組織特徵與社會資本 作為一所私立性的教育研究生院,哥大師院秉持杜威所言“教育是社會進步與改革的根本之道”的教育理念,經過一百餘年的持續發展與不斷創新,學院的各方面建設尤其是組織競爭力建設、社會資本開拓與積累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哥大師院的卓越與世界一流夯實了基礎。

學院特色

追求卓越

從一流大師到一流教科研服務 哥大師院堅持推動一流教師隊伍建設,即倡導學術自由,又建立嚴格的質量標準引導該院教師專業發展,並認為自由探究與嚴格的同行評估是學院高水平研究與教學的根基。一方面,師院自成立以來一直非常注重師資隊伍建設,聘請一流大師到學院任教已成為該院的優良傳統,而良好的教科研條件與深厚的學術底蘊則吸引了一大批有才之士前來任教。大體上,學院所聘請的教授大都已是某個領域的知名教授爾後供職於師院,如新上任的學院院長蘇珊·福爾曼教授便曾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研究生院院長。而博士畢業即可任教於師院者寥寥無幾,在哥大師院,連普通教授崗位的聘任也常常出現一個教授崗位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競相應聘的情況。  另一方面,學院建立了嚴格的師資質量保障制度。新進教員若在契約期內未能通過該院實施的述職評估,則將在聘期結束後走人。新教員在連續獲得兩輪三年期聘任之後,可申請學院的終身教職崗位,值得一提的是正是這一“終身教職”制度在確保高層次教師質量與激勵教員方面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員申請終身教職至少需要提供以下多份教科研方面的能力證明:個人履歷;最近3-5年工作情況包括教學工作、課程計畫、學術活動、校內外服務情況、各級學術專業組織活動情況;至少一篇代表作或代表性成果;外院8位推薦人名單及聯繫方式;外系4位推薦人名單及聯繫地址;近2年所教課程清單和其中至少3門課程大綱;指導博士研究生名單;近幾年工作過的院系主任姓名和聯繫方式;可提供你工作情況的人員名單;近幾年所授課程學生名單與所指導博碩學生名單;及其它有助於評價教學、研究和服務情況的材料。而對候選人的評審則要經過系、院、校各負責人及專家委員會、校董事會的多級評審。高標準評估指標與嚴格的評審過程,有力地保障了學院師資的世界一流水平。  在世界一流師資的基礎上,學院頗為關注該院的課程教學,並形成了自身辦學特色。學院所設課程門類齊全,每個學期至少開設一千餘門長短不一的課程供學生選修,人數一般在20人以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需求。課程形式豐富多樣,包括大量常規性課程,一部分非常規課程、專題學術會議型課程、短期工作坊課程、田野研究課程、海外寒暑假遊學課程及50餘門線上學習課程。從教員授課的角度,一方面每位教師均會依據各自的研究方向與最新研究成果,在整個學年中至少會開設2門專業課程,至少2個周期性專題型研討會(seminar)供學生選修,以現任比較與國際教育協會主席、學院威廉·克伯屈教育經濟學講座教授亨利·萊文(Henry M. Levin)為例,本學年他開設了三門教育經濟學專業課程及2個國際與跨文化專題研究研討會。另一方面,教授們非常注重課程本身的設計與實施,不僅在每門課的課程大綱上詳細說明了每次授課的內容、閱讀材料與作業要求,而且非常注重學生提問、課堂討論與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不僅注重引導學生閱讀本領域的經典著作、論文,而且關注本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發展趨勢;而課程中要求學生完成的作業則緊密結合本課堂中所新學的理論與分析方法,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本課程內容的認知與理解。  除課堂教學之外,學院非常注重教員與學生的科研工作,積極引導教員與學生開展各類跨學科性、具有理論前瞻性與創新性,或具有重大實踐套用價值的研究,並提供充分的財政與學術資源支持,引導學院教科研服務創新集群的發展,各類科研成果及其豐碩與卓著。一方面,學院成立了近百個實驗室、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支持教員開展各類研究,並為全美尤其是紐約周邊地區提供各類科研服務,其中包括多個全國性重點研究中心,如全美卓越教學研究院,全美中等後教育研究中心,全美教育、學校與教學重構中心,全美教育私有化研究中心,全美兒童與家庭研究中心等,形成了學院特有的教科研服務集群。另一方面,學院積極提倡教員開展各類跨校跨國性合作研究,同時歡迎世界其他地區與全美其他高校的教員到學院作訪問研究,而舉辦各類國際性學術會議與院內研討會,則為該院師生的全球性學術對話與跨專業學術對話提供了舞台,僅08年3月份,學院就主辦了兩次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即比較與國際教育學會第52屆年會與全美高級課程研究協會第7屆學術研討會,與會人員達2000餘人,而院內研討會則是常有之事。

以學生為本

全方位滿足學生需求 作為私立性研究生院,“客戶”(學生)的各方面需求是學院管理與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石,為此,學院努力創造各類條件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要。第一,除開設大量學術性與實踐性課程滿足學生專業學習的需求外,學院不僅有針對性地對國際學生開設了大量語言類與美國文化類課程,而在滿足學生的日生生活、社交等方面同樣服務周到。每學年新學期之初,學院均要舉辦為期一周的新生適應周,一方面幫助學生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在新老生之間架構橋樑,由老生介紹的各類學習經驗與研究心得常使新生獲益匪淺,有助於新生快速進入學習與研究角色。由學院提供的新生手冊猶如一本百寶全書,諸如學業要求、學院規章制度、各類學術資源、生活與娛樂資源、紐約城市生活信息、安全指導等無不一一清晰說明。  第二,在滿足與促進學生的專業科研方面,學院除提供各類科研經費資助、教授提供科研指導外,積極搭橋牽線,引導學生參與各類校外機構的科研項目,並鼓勵學生到各類科研機構實習、海外教育考察、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等。為滿足學生科研過程中的專業支持需求,學院下屬的學術、計算與技術服務中心在每學期內周期性的提供各類包括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方法、計算機專業技術、學術與語言規範等方面的額外課程培訓,致力於對學生不同科研時期的專業發展需求提供專業支持。  第三,學院為學生的學習與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學術資源支持。學院的高泰斯曼圖書館是全美館藏最多、最綜合性的研究型教育圖書館之一,除購買大量專業資料庫與電子圖書以外,圖書館的印刷類館藏資源多達50餘萬卷,內容廣泛收集全美及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教育類、心理類、健康類專業文獻。圖書館珍藏典籍部則收藏了西方15-19世紀期間的大量教育文獻。收藏全球各國教科書收藏是圖書館的一大特色,包括 1900年之前全美中國小教科書,以及20世紀全美與世界主要國家的中國小教科書,適合兒童閱讀的小說類讀物也大有收藏。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教材在該圖書館也均有收藏。

多元文化融合

作為世界知名學府,國際化與多元文化融合一直是學院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第一,學院積極倡導教師隊伍的國際化,一方面積極聘請具有國際背景的教師,充實教師隊伍的“生態多樣性”,表現在現任教師中絕大部分教師均有海外研究、教學、訪學或領銜國際教育研究項目的經歷,其中相當一部分教師出生於海外或在海外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另一方面學院積極歡迎本國與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知名教授前來講學與合作研究,豐富與開拓學院的教科研領域。  第二,傳承學生隊伍國際化與營造多元文化社區。學院一方面傳承生源國際化的歷史傳統並加大生源的國際化力度,近年來,學院一直在擴大國際學生的招生比例,以中國大陸籍學生為例,已有2001年25人增加到2007年的73人。與此同時,學院積極鼓勵學生走出美國,前往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開展遊學與實地研究,參與各類國際性組織、非營利性機構的跨國研究。另一方面努力營造多元文化社區,以促進不同種族、國家學生的多元文化融合。在這方面,學院多元文化活動的形式與內容更是花樣繁多,如學院的國際學生辦公室在每年的11月與4月均會舉辦一次為期一周的國際教育文化周,前者一般以學術性跨文化交流為主,而後者則更為關注各國的風土人情諸如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  此外,為促進學院的國際化發展,學院近來已在日本東京開設了哥大師院東京分校,提供英語語言教學類碩士文憑課程。

社會資源優勢

學院所在的紐約市是國際經濟、金融、藝術、傳媒之都,聯合國總部與各類國際性組織總部所在地,也是全球最具特色的移民城市之一,約有180餘個國家與地區的移民在此生活,這一豐富多元的人文社會資源極大地方便了學院的科研活動與學生實習。一方面,因地緣優勢,學院承擔了大量由聯合國與各國際組織所委託進行的科研項目,同時該院學生可極為便利地獲得去上述機構進行實習的機會。另一方面,移民城市的種族與民族多樣性、流動性及階層多元化,為學院教員與學生的各類教育研究提供了世界上最大最多元的教育研究與實驗土壤,為各類研究提供了便利。此外,紐約市還為學生提供了大量非正式教育機會,學生們可廣泛利用各類戲劇院、博物館、音樂會、講座或大型會議等獲得學習機會。有一句話形象的點出了這一點:“哥大的學生在華爾街學經濟,在聯合國總部學政治,在百老匯看戲劇。”  與學院附屬關係的哥倫比亞大學,也為學院100餘年的發展與繁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哥大創建於1756年,屬常青藤盟校成員之一,也是全美歷史最為悠久的著名學府之一,其綜合學術水平位居全美前十。基於彼此之間的資源共享與課程互選,不論是學院的教員還是學生,均從這一附屬關係中獲益良多。  除此之外,學院非常關注該院校友的社會資源開發,同時加強了校友之間的學緣聯繫。分布於全球各地、各類社會政府機構的近10萬校友,每年為學院捐贈大量物資與經費促進學院的教科研發展。2008年2月,學院獲得了一筆有史以來的最大捐贈總額 2000萬美元,用於支持學院的獨立學校教育項目的科研活動。 [編輯]哥大師院近年創新措施 近年來,面對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文化日益多元化在教育領域的反映,學院更加關注對學生的服務精神與市場意識,採取了一些列措施與創新應對變革世界的挑戰,一方面積極採取措施滿足學生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加強組織內部的能力建設提升學院軟實力。  其一,為進一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學院近年來在課程建設上大規模重構了各專業的學術課程,以加強課程的跨學科性與課程信息化建設。一方面,一些新開設的學科基本屬於跨學科類型,如語言、社會與學校教育研究課程。另一方面,課程信息化建設的課程資源管理系統(ClassWeb)則極大地方便了師生教學活動的開展。概而言之,ClassWeb主要包括以下數個功能:課程大綱,所選課程材料的上傳與下載、作業發布、網路討論區、教學評價、教學軟體下載、信息通告、個人信息設定等。此外,學院為減輕現有教員的課程負擔,同時為彌補新設課程的師資短缺,學院從紐約市地區的其他高校,尤其是從哥大其他院系聘請了大量兼職教授前來授課講學。  其二,學院積極依據學生特點開展靈活授課。有鑒於所招學生之中73%為在職學員,合理的授課時間安排對這部分學生而言尤為重要,是故學院將大部分教學時間安排在下午3點以後及晚間授課,部分短期課程還會集中安排於周末開展。此外,學院還為在職學生開設了大量混合型課程,即將現場上課與網路課程相結合,以滿足在職學生的學習需要。  其三,新設課程中心滿足市場需求。為整合學院各類教科研資源,為社會尤其是紐約地區提供更好的專業服務,學院新設成立了教育超越與創新中心,主要開展繼續教育、專業發展培訓、企業學習解決方案等三類專業服務,每年為非註冊入學學員提供250門不同類別的終身學習型課程。其課程形式包括現場教學課程、遠程教學課程、講習班、講座、座談會、學術前沿會議、影片觀摩與探討等多種,獲得了社會效益、學員效益與學院效益的多贏。  其四,近年來學院在組織內部創新上同樣頻頻出手,尤以圍繞圖書館為核心的學術資源建設最為引人矚目。首先,對圖書館進行了大規模改建並進行了信息化改造,尤其是在圖書館內建置了大量4-20人規模不一的合作學習室,依據不同學習室的功能劃分,配備了各種多媒體設備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服務,所有學生可依據需求在圖書館主頁上免費預定學習室。其次,近年來學院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信息化軟體建設方面創新層出不窮,極大地方便了師生們的科研與教學:EdLab是一個集教育研究、教學創新、線上出版、信息共享、未來圖書館發展探究於一體的教育實驗網路;AfterEd則是一個類似於YouTube的教育視頻媒體資源庫與部落格網,內容主要是由教員與研究生提供的全球教育現場考察視頻與全球教育新聞周播,頗具學術價值;隨身知識庫PocketKnowledge則是一個學術資源存儲與共享資料庫,個人可自由上傳與分享各類學術資源,其中學院100餘年歷史的檔案資料與數萬份該院碩博士學位論文盡囊括其中,極具史料價值;以及遠程課程教學網BlackBoard與Moodle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