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概況 學院簡介 航天與建築工程學院前身是由“哈軍工飛彈工程系”的戰術飛彈部分組建的航天工程系。1978年正式招收飛彈結構設計專業、固體火箭發動機專業、飛彈自動控制專業和飛彈制導專業四個專業的本科生。1987年軍工專業實行軍民互轉。1995年在航天工程系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飛彈結構設計專業)及供熱通風及空調專業(固體火箭發動機專業)的基礎上組建建築工程系。1997年增加給水排水工程專業。1998年建築工程系和數力系的工程力學專業合併,1999年飛行器設計專業恢復招生。1999年組建建築工程學院。2007年9月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恢復招生。2008年成立質量與可靠性工程專業,同年9月開始招生。2008年5月,建築工程學院更名為航天與建築工程學院。學院目前由三個系和一個研究所組成,分別是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工程力學系、航天工程系和先進動力與熱工技術力學研究所。
學科簡介 學院現有“力學”一級學科
博士學位授權點 ;具有“力學”、“土木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和“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
碩士學位授權點 ;擁有“力學”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其中,“固體力學”為原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力學”和“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為黑龍江省重點學科,“土木工程”、“工程力學”、“飛行器設計與工程”為黑龍江省重點專業,飛行器質量與可靠性為國防特色學科。擁有
◆先進船舶材料與力學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工業和信息化部力學實驗教學中心
◆災害預警與工程防禦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
本科專業分布 土木類
土木工程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夠在土建、能源、海洋等工程領域從事土木工程相關的勘探、設計、施工、管理和科學研究等工作的優秀專業人才。經過工程師實踐訓練,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備獲得註冊工程師執業資格的能力。畢業生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武漢等地土木工程施工企業、建築設計研究院、城市建設部門、房地產開發公司等單位。
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
本專業培養具備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所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術能力,是可以在設計研究院、工程建設公司、設備製造企業、運營公司等單位從事採暖、通風、空調、淨化、冷熱源、供熱、消防、燃氣、能量轉換與利用等方面的規劃設計、研發製造、施工安裝、運行管理及系統保障等技術或管理崗位工作的複合型工程技術套用人才。畢業生主要分布在北京、廣州、武漢、深圳等地,中建一局、三局、六局、八局等及其各分公司,美的集團、海爾集團和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
航空航天類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
培養具備飛行器總體設計、結構設計與研究、結構強度分析與試驗和通用機械設計及製造等方面基礎理論知識及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瀋陽、哈爾濱和西安等地的航空航天領域的研究院所、工廠等。
飛行器動力工程
培養具備飛行器動力裝置及其他熱動力機械的設計、研究、生產、實驗、運行維護和技術管理等方面基礎理論知識及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瀋陽、哈爾濱和西安等地的國防工業企事業單位、研究所、設計院、高校等。
工程力學
黑龍江省重點專業,在上一輪國家學科評估中排名二十四。工程力學專業主要培養具備力學基礎理論知識、數值計算和實驗技能,能夠在機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航天、船舶、水利、化工等方面從事與力學相關的科研、技術開發、工程計算及教學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長春和瀋陽等地的國防工業企事業單位、研究所、設計院、高校等。
學院亮點 航天與建築工程學院前身是由“哈軍工飛彈工程系”的戰術飛彈部分組建的航天工程系,為我國航空航天、國防事業、建築行業及國家發展培養出了一批年輕總師/總指揮、學術精英和企業家。
郜冶教授領導固體火箭發動機燃燒與流動團隊為“國防科技創新團隊 ”,在此基礎上打造的多相流體動力學學術團隊, 成功入選校“興海學術團隊”。
學院為學生提供科研、創新和實踐平台,今年來學生共獲得國家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計畫項目數十項, 其他立項千餘項, 在國際國內大賽中表現突出。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
◆雙聘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高級職稱教師71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3人)
在校本科生1200餘人,碩士研究生300餘人,博士研究生80餘人,博士後研究人員18人。烏克蘭科學院通訊院士薩夫欽科、流體力學所所長辛普年科、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終身教授李少凡等世界一流學術大師定期來院開展教學及學術交流工作。
全院教師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治學嚴謹,教書育人。其中,陳樹華教授入選哈爾濱工程大學十佳示範主講教師,楊再林副教授被評為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先進個人,13位教師被評為校優秀主講教師,4位教師被評為學校“三育人”先進個人,4位教師被評為學校優秀班主任。
學科特色 “土木工程”、“工程力學”、“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為
黑龍江省重點專業 ,“力學”為
國防特色學科 ,“固體力學”為
原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 ,力學實驗教學中心通過
工信部示範中心 驗收,“力學”和“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為
黑龍江省重點學科 。
學院堅持各學科走內涵建設和發展之路,注重與船舶、土木、航天、海洋、環境等學科的交叉發展,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學科前沿,側重前沿性基礎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點研究方向並建設了學術研究團隊。在複合材料力學與結構及多尺度與多場耦合力學方面、在多相流體動力學方面,突顯在國家、行業重大需求、國防領域的優勢和特色;在可靠性理論及套用、海工結構及災害回響、船舶環境污染控制等方面,極力引導與促進與“三海一核”領域的深度交叉與融合。
科研團隊 土木與環境工程系
在海洋環境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和組合結構理論分析與計算,核電站安全殼的結構力學,抗爆和耐久性分析與健康監測,雷達天線罩和艦船上層建築的複合材料力學和複合材料結構設計,超音速燃燒與複合材料燒蝕,火箭發動機流動與內彈道,彈用航空發動機滑油系統實驗及仿真,船舶污染物控制技術,船舶和建築生活污水處理及再生回用關鍵技術硏究以及建築和船舶等受限空間內的火災動力學問題、消防性能化設計、可燃氣體爆燃及抑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擔了國家級、省部級等多項縱向課題,同時在海洋工程和核電站等領域的相關院所開展廣泛的合作和承擔一定的橫向科研任務。獲得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在《土木工程學報》、《力學學報》、《建築材料學報》和《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
工程力學系
工程力學系現從事彈性波動理論、先進結構與複合材料的力學行為,船舶及海洋平台等工程結構焊接變形,焊接應力及焊接工藝最佳化分析,多尺度、多場耦合力學等方面的理論研究及工程套用等研究。承擔多項國家級、省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of Solids》《Physics Letter A》、《Composite Structure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Materials & Design》、《力學學報》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
擁有黑龍江省級暨工業與信息化部部級力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災害預警與工程防禦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學生科技創新平台。中心現有實驗用房使用面積2600平方米, 設備資產4600餘萬元。
航天工程系
航天工程系目前主要有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質量與可靠性兩個專業。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為黑龍江省重點專業,飛行器質量與可靠性專業為國防特色專業和國防緊缺專業。
在科學研究方面,航天工程系飛行器設計方向密切與力學(包括彈塑性力學、結構力學、疲勞、斷裂力學、動力學、計算力學和實驗力學)和材料科學聯繫,重點開展以艦載機為核心的氣動、流固耦合技術、智慧型材料與結構、民用航天等方等方面的技術研究。可靠性工程方向圍繞著國家重大工程和戰略需求,以保障和提高重大技術裝備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經濟性為目標,探索和發展可靠性、維修性、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的新理論和新方法。特別在系統和結構的可靠性方面承擔了大量的軍品型號的可靠性分與最佳化設計的科研任務,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經驗,培養了一支從事結構可靠性教學和科研的教師隊伍,培養了大批的研究生,在基於可靠性的結構最佳化設計和大型工程結構系統可靠性分析領域形成了我們獨有的特色,取得的研究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航天工程系採用寬口徑培養、大類培養等人才培養模式,使人才培養質量得到大幅提高。本科生大多進入航空航天等國防研究所,一次就業率超過95%,學生素質得到了廣泛認可。本校或其他985及211學校讀研學生超過50%。
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方面,“十二五”期間,本科生參加複合材料大賽,紙橋大賽,五四杯創新大賽,無人機、四旋翼飛機創新大賽等不同類別的比賽中獲得20多個高名次獎勵。研究生組建的團隊參加第一屆“新思路杯”全國研究生飛行器創新大賽三等獎。
先進動力與熱工技術力學研究所
先進動力與熱工技術研究所(原名多相流體動力學研究所)由原飛行器動力工程教研室和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教研室合併組建。具有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研究所有“飛行器動力工程”和“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2個本科專業,擁有國防工業局“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固體火箭發動機方向)”和哈爾濱工程大學“多相流體動力學”興海團隊。研究領域包括航空宇航推進、水下動力推進、超空泡航行體技術、火災動力學與消防安全工程、暖通與艙室環境、多相流體動力學等。研究所擁有“飛行器動力工程”和“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專業實驗室,以及金屬燃料發動機科研實驗室,依託學院與航天科工六院合作成立了“跨介質動力學”聯合實驗室,與漢光集團成立了“金屬燃料新型動力”聯合實驗室,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成立了“火災與消防技術”聯合實驗室,與航天科工集團31所合作成立了“航空發動機滑油系統實驗室。多年來研究所在相關領域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形成了一定的技術優勢與行業影響力,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科研成果 近五年來,學院科研經費持續穩定增長,經費到款1.15億元。
◆國防863項目獲持續滾動支持
◆承擔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項,其中1項為重點項目(聯合立項)。
專利申請顯著提升,其中申請發明專利133項,授權發明專利68項;申請實用新型專利54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37項;軟體著作權56項。
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他基金項目20餘項,軍品縱向橫向課題,民品橫向課題118項,其中一半以上為“三海一核”領域的科研項目。支配科研經費1000多萬元。有多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自然類)二等獎2項;獲省專利6項。
知名教授 吳林志
教授, 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基金獲得者,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負責人。
主要研究輕質複合材料多功能結構的設計、製備、表征與評價;抗爆防護裝甲結構技術研究;彈性波、聲波及熱流的超材料研究。科研項目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國家科技部973項目、總裝預研項目等。發表學術論文260餘篇,SCI收錄180餘篇,出版兩本專著,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餘項。獲教育部科技進步基礎類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等獎項。
齊輝
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家863計畫主題專家組成員、國防科工局航天發射與運輸系統專家組成員、教育部航空航天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強度與環境》編委。研究的領域或方向為:材料的強度與破壞、彈性波理論及其套用。有100餘篇論文在多種學術期刊上發表,其中有70餘篇被SCI、EI檢索。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黑龍江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資金項目、國家863計畫等項目20餘項。
王振清
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材料斷裂與損傷的理論研究,先進材料多尺度、結構抗火性能研究,高超聲速氣動力學的研究,複合材料細觀力學、性能表征的研究,生物仿生力學研究。現任教育部力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第九、十屆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中國複合材料學會理事,黑龍江省力學學會副理事長,黑龍江省航空學會副理事長,黑龍江省兵工學會副理事長,黑龍江省安裝協會副會長,《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副主編,《套用數學與力學》編委,《自然災害學報》編委,《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編委。主持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教育部重點基金以及科技部合作項目等國家級和省部級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50餘篇,EI收錄論文280餘篇,出版著作6部。
郜冶
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燃燒傳熱、流體流動和固體火箭發動機方面的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宇航學會固體火箭推進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兵工學會火箭飛彈專業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航空學會理事,《推進技術》、《箭彈與制導學報》、《固體火箭技術》等雜誌編委。2004年被評為原國防科工委“511”專業人才,黑龍江省減災專家委員會專家。
李鳳明
教授、博士生導師。
從事結構動力學分析與振動和顫振控制,周期結構動力學及其減振降噪機理等研究。獲得德國洪堡基金高級研究學者獎勵和資助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獎勵資助。近5年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國際期刊發表SCI檢索論文47篇,其中Q1區論文14篇、Q2區論文21篇,Q1和Q2區論文合計35篇(>70%)。其所帶領的團隊在研國家自然基金4項,其中面上1項、青年基金2項、主任基金1項。
孫柏濤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
主持並完成國家973計畫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工作項目、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9篇,EI收錄論文57篇;主持和參與編制國家標準11部;申請國際域名1項和軟體著作權3項;出版著作3部;榮獲省部級科技獎勵6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周利民
教授,博士生導師。
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副理事長、香港理論與套用力學協會行政委員會委員、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委員、美國力學工程師協會委員、塑性力學工程師協會委員、香港材料研究協會委員、澳洲陶瓷材料協會委員。發表文章240餘篇,主持及參與過多項香港特區政府基礎研究基金,並獲得多項榮譽。
周允基
博士,哈爾濱工程大學兼職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科技大學客座教授,英國屋宇設備工程師學會資深會員,美國消防和供暖通風工程師學會會員,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員,澳大利亞工程師學會和計算機學會會員。任多家期刊主編、副主編。發表論文8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