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形態
1.中國林蛙,雌蛙體長71-90mm,雄蛙較小;頭較扁平,頭長寬相等或略寬;吻端鈍圓,略突出於下頜,吻棱較明顯;鼻孔位於吻眼之間,鼻間距大於眼間距而與上眼瞼寬;鼓膜顯著,明顯大於眼徑之半,犁骨齒兩短斜行,位於內鼻孔內側,前肢較短壯,指端圓,指較細長,指長順序3,1,4,2,第1,3指幾等長;關節下瘤,指基下瘤及內外掌突均較顯著。後肢長。脛跗關節前達眼或略超過,左右跟部明顯重疊,脛長超過體長之半,足與脛等長或略長;趾端鈍圓;趾細長,第3,5趾達第4趾的第2,3關節下瘤之中部,蹼發達,除第4趾外,其餘各趾的蹼多少至趾端而蹼緣缺刻較大,外側跖間具蹼而不發達;關節下瘤小而明顯,內跖突窄長,外跖突小而圓。皮膚上細小痣粒頗多,口角後端頜腺十分明顯,背側褶在顳部不平直而成曲折狀,在鼓膜上方側褶略斜向外側,隨即又折向中線,再後後延伸達胯部;兩側褶間有少數分散的疣粒,在肩部有排成“人”形者;腹麵皮膚光滑。跖褶2。兩眼間深色橫紋及鼓膜處三角斑清晰,背面與體側有分散的黑斑點,一般都在疣粒上;四肢橫斑清晰;腹面灰色斑點頗多,有的甚至自咽至腹後都有斑紋。雄蛙前肢較粗壯,第1指上灰色婚墊極發達;有1對咽側下內聲囊。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棲息在陰濕的山坡樹叢中離水體較遠,9月底至次年3月營水棲生活。在嚴寒的冬季它們都成群的聚集在河水深處的大石塊下進行冬眠。
2.棲息潮濕的林蔭樹叢
資源分布:1.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四川、西藏。
栽培
生活習性,蛤士蟆1年的生活周期可分為水中生活和陸地生活兩個明顯不同的階段。水中生活階段是在較深的水域中進入冬眠狀態,以渡過寒冷的冬季,一般從9月下旬到翌年4月中旬,歷時150~180d。此時的蛤士模多群集於水下穴洞之中,不食少,新陳代謝降到極低水平;陸地生活階段是到春季冰雪溶化,水溫變暖時,冬眠的蛤士蟆漸漸開始活動,隨著水溫和氣溫的升高陸續上岸。此時的雌雄蛙體生殖腺均已成熟,在溫暖的淺水池沼、田水中“抱對”和產卵,排精,在水體外受精,形成受精卵。蛤十蟆完成生殖活動後,即進入陸地山林的草叢或灌叢中,營陸地生活。隨著氣溫的升高,蛤士模逐漸由低地向高地,由陽坡向明坡遷移。此時援食旺盛,蛙體漸肥,幼蛙也正處於迅速生長時期,從9月中旬開始,氣溫降到15℃以下時,蛤土蟆開始向山下遷移,陸續到達越冬水域周圍,在氣溫本降到10℃以下時,即陸續進入水中,又從陸地生活轉入水中生活。蛤士蟆蝌蚪在水中為鰓呼吸,以植物碎屑、藻類、植物嫩芽、嫩葉等為食,為植物性食性期,約30d左右。變成蛙後即離水登入,轉變成動物性食性,以
昆蟲,
蜘蛛,
蝸牛等活餌為食,因有特殊結構和功能的蛙舌,故有很強的放舌捕捉各種小型飛蟲的能力。
養殖技術入工繁殖須注意孵化期、變態期和越冬期3個環節。蛤士蟆每年繁殖 1次。產卵量大約 2 000枚左右,呈團狀粘聚。最適產卵溫度為10℃左右。這時應及時將卵團移入孵化池中,以每1m2 10-15團為宜。在水溫20℃條件下3d後即可見蝌蚪陸續孵出。水溫過低可用塑膠薄膜覆蓋增溫,但水溫一
性狀
乾燥的哈士蟆,全身僵直,有紫褐色斑點,腹部黃白色,微帶紅色,腹中空虛,後肢腹面常呈淡紅色。肉質乾枯,體輕鬆,氣腥。以體大,腹面色澤黃紅,身乾者為佳 。
化學成份
中國林蛙含蛙醇(ranol),其腓腸肌中
三磷酸腺甙(adenosine triphosphate),
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蛋白質,胺基酸,以及
雌二醇(estradiol),
睪酮(testosterone),孕酮(progesterone)等性激素,並含緩激肽(bradykinin)。
性味
味甘;鹹;性涼
歸經
肺;腎經
功能主治
補肺滋腎;利水消腫。主虛勞咳嗽;小兒疳積;水腫腹脹;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燉食,1-3個。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引
痰濕咳嗽及便溏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