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頓山戰役

哈利頓山戰役

哈利頓山戰役(1333 年 7 月 19 日)發生於蘇格蘭獨立第二次戰爭期間。在阿奇博爾德·道格拉斯爵士(Sir Archibald Douglas )領導下的蘇格蘭軍隊在試圖解救特威德河畔的貝里克時,在不利的地形上被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所領導的英國部隊嚴重擊敗。

基本介紹

  • 名稱:哈利頓山戰役
  • 地點:貝里克西北處哈利頓山(Halidon Hill)
  • 時間:1333年7月19日
  • 參戰方:英格蘭、蘇格蘭
  • 結果:英格蘭獲勝
  • 參戰方兵力:蘇格蘭13000人 英格蘭9000人
  • 傷亡情況:蘇格蘭 死亡5名伯爵和13000人 英格蘭 死亡14名
  • 主要指揮官:愛德華三世、道格拉斯、羅斯伯爵
戰爭經過,戰爭背景,戰爭初期,戰爭中期,戰爭高潮,戰爭尾聲,相關書籍,《王冠與玫瑰》,《布如特編年史<Brut Chronicle>》,戰役意義,

戰爭經過

戰爭背景

羅伯特·布魯斯在班諾克本獲勝後,一些蘇格蘭貴族拒絕宣誓效忠蘇格蘭的事業。那些沒有這樣做的人被剝奪了繼承權,離開了蘇格蘭,在英格蘭或法國與愛德華·巴利奧爾聯手,希望他能在強大的英格蘭人的支持下成為最終戰爭的勝利者。1328年的《北安普敦條約》結束了羅伯特·布魯斯擊敗愛德華二世後三十多年接連不斷的戰爭。次年布魯斯的去世為被剝奪繼承權的巴利奧爾和英國人再次入侵蘇格蘭提供了機會。
1332年,在John Balliol和Henry Beaumont的領導下,這些人在愛德華三世的全力支持下入侵蘇格蘭,在杜普林摩爾戰役中擊敗了布魯斯的效忠者。在這一成功的基礎上,巴利奧爾被加冕為蘇格蘭國王。
然而,幾個月後,在他的新王國里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的情況下,他在安南遭到了大衛二世的支持者的伏擊,他們由道格拉斯(Archibald Douglas)爵士、莫雷伯爵和管家率領。巴利奧爾半裸著逃到了英國。他請求愛德華國王幫助,已經答應把東南蘇格蘭的所有郡縣都讓給他作為回報。愛德華放棄了一切中立的偽裝,承認巴利奧爾為蘇格蘭國王,並做好戰爭準備。

戰爭初期

1333年初,邊境上的氣氛很緊張。英國公開準備戰爭。當巴爾利奧爾於3月10日進入羅克斯伯格郡時,這些準備工作已經完成。除了那些被剝奪了繼承權的領主,他還得到了許多英國大亨的支持。軍隊迅速向被圍困的貝里克前進。巴利奧爾的行為完全是出於英國的利益。第二次獨立戰爭正在進行。
愛德華於5月1日左右親自抵達貝里克,離開菲律賓女王在諾森伯蘭海岸安全的班堡城堡。他的盟友和門徒已經在貝里克呆了大約兩個月,所以他能夠把這個城鎮置於嚴密的包圍之下。戰壕已經挖好,供水中斷,與內地的通訊也中斷了。《衛報》的無所作為與羅伯特布魯斯對1319年圍攻的迅速反應形成了鮮明對比。道格拉斯似乎花了時間收集一支國家軍隊,而不是使用他已經在轉移注意力的突襲部隊。
隨著英國國王的到來,對貝里克的進攻開始了。賽頓進行了一次英勇的防禦,但到了6月底,在陸、海的反覆攻擊下,他的部隊已快耗盡了。他請求並獲得了短暫的休戰,但條件是他必須在7月11日前投降。作為誠信的保證,賽頓被要求交出一些人質,其中包括他的兒子托馬斯。蘇格蘭正面臨著和英國在班諾克本之前所面臨的情況完全一樣的情況:作為民族自豪感的問題,道格拉斯將不得不來解救貝里克,就像愛德華二世在1314年來解救斯特靈城堡一樣。守護者花了這么多時間召集的軍隊此次被迫投入戰場,失去了所有的主動權。然而,道格拉斯的部隊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國家力量和團結的代表,志願者來自世界各地。和所有中世紀軍隊一樣,軍隊的確切數量難以估計。然而,軍隊可能至少和在班諾克本的戰鬥一樣強大,甚至更強大。道格拉斯開始了他遲來的向邊境進軍。
向蘇格蘭人民徵稅向蘇格蘭人民徵稅

戰爭中期

為了吸引愛德華離開貝里克,道格拉斯於7月11日進入英格蘭,這是西頓休戰的最後一天。他向東推進,來到爭奪中的諾森伯蘭的小港口特威德茅斯。Tweedmouth在英軍面前被摧毀了:愛德華沒有動。由William Keith爵士率領的一小群蘇格蘭人,費了不少勁才穿過舊橋的廢墟,來到了花呢河北岸。基思和他的一些手下得以強行進入該鎮。道格拉斯認為這是一種技術上的解脫,並給愛德華發了訊號,要求他離開。與此同時,他還威脅說,如果他不這樣做,蘇格蘭人的軍隊將繼續向南,摧毀英格蘭。愛德華又一次沒有動,於是道格拉斯向南進軍到了班堡,也許是希望再次發生前幾年導致麥頓戰役的事件。無論國王對王后有什麼顧慮,他都知道Bamburgh很強大,可以輕易地經受住圍攻。此外,蘇格蘭人沒有時間建造必要的裝備,以突擊奪取要塞。另一方面,對於伯威克來說,時間肯定不多了。

戰爭高潮

愛德華拒絕將基思進入貝里克視為6月28日協定中的一種解脫。由於休戰已經結束,城鎮還沒有投降,他命令將人質吊在城牆前,從Thomas Seton開始。再有兩個人將在以後的每一天被處以絞刑,只要駐軍拒絕投降。愛德華的決心產生了預期的效果。拯救那些留在西頓的人的生命,達成了新的停火協定,承諾如果在7月20日星期二之前不解除停火,就投降。
愛德華和他的軍隊在大約600英尺的哈利頓山上駐紮了下來,距離貝里克的西北有兩英里,這裡可以很好地看到小鎮和周圍的鄉村。從這個有利的位置,他能夠支配所有通往被圍困的港口的通道。道格拉斯試圖繞過山坡,直接向伯威克進軍的任何嘗試都將很快被淹沒。穿過英國陣地以西的花呢,衛報於7月19日到達了鄧恩鎮。第二天,他從西北逼近Halidon Hill,準備在敵人選擇的土地上作戰。這是一個災難性的決定。《普魯斯卡登之書》,蘇格蘭編年史,描述了這個場景:
他們(蘇格蘭人)大張旗鼓地向那個城鎮進軍,進行戰鬥,愚蠢地、愚蠢地、不明智地選擇了一個哈立頓山的戰場,在那裡兩軍之間有一個沼澤,還有一個很大的下坡,有了一些懸崖,然後在蘇格蘭人前面又有了一個上升點,他們還沒來得及到達英國人駐紮的地方。
Henry de Beaumont觀察到了這種做法,他本想在32年12月杜普林摩爾和愛德華在約克相遇時,向他們提供關於如何取得勝利的建議。本次所使用的戰鬥順序與杜普林所使用的相同,但由於兵力優勢而有一些變化。軍隊分為三個師,包括步兵、步兵和騎士。所有人都準備在防守位置上徒步作戰。左邊由巴利奧爾指揮,中間由愛德華指揮,右邊由國王的叔父Thomas of Brotherton(諾福克郡第一伯爵,英格蘭元帥)指揮。站在每個師側翼的是六個弓箭手的支援翼,裝備著決定性的武器:英國長弓。弓手在楔狀結構中稍微向前投射,以提供最大的支持交叉火力,這是後來在克雷西採用的安排。愛德華沒有被要求採取進一步的行動:因為如果道格拉斯拒絕戰鬥,正如謹慎和理智所要求的那樣,貝里克將會自動倒下。
道格拉斯的軍隊也被分成三個師,組成傳統的斯丘特朗隊形:守護者指揮左翼;羅伯特斯圖爾特,未來的國王,指揮中央;John Randolph,莫雷第三伯爵。正如Pluscarden所說,為了吸引英國人,他們不得不向下坡前進,穿過大片沼澤地,然後爬上哈利頓山的北坡。儘管蘇格蘭人在斯特林橋和班諾克本對騎兵證明了他們的價值,但杜普林摩爾和法爾柯克的戰鬥表明他們對箭是多么的脆弱。不僅地面壞了,而且當他看著愛德華的弓箭手們時,他一定很清楚這不是一場騎兵戰役。謹慎的做法是撤退,等待一個更好的機會去戰鬥,但這將意味著貝里克的失敗。

戰爭尾聲

戰役次日,絕望的貝里克守軍出城投降。蘇格蘭失敗。

相關書籍

《王冠與玫瑰》

愛德華三世的祖父長腿愛德華一世1307年在北伐蘇格蘭途中去世,最後的遺言是:他的兒子必須抱著他的骨灰沖在軍隊士兵的前頭,直到最後一個蘇格蘭人投降。然而他的兒子愛德華二世卻是一位有斷袖之癖的軟蛋,被蘇格蘭的布魯斯打了個落花流水,戰勝蘇格蘭人的重擔只能由他的孫子愛德華三世承擔了。
1332年底,愛德華三世出發到北方的約克郡,1333年4月在北方邊關重鎮紐卡斯爾(Newcastle/新城)集結大部隊,於5月同巴利奧的殘餘部隊會合,包圍蘇格蘭重鎮貝里克,蘇格蘭人則在薩頓爵士的率領下據城堅守。6月份,愛德華三世親臨貝里克指揮攻城,英軍在城外挖掘壕溝截斷城內水源,並用艦隊封鎖海面,使貝里克與外界的聯絡完全中斷,陷入絕望的塞頓被迫以交出人質的方式換得短暫停火。
這時蘇格蘭攝政道格拉斯雖然已經集結了大批援軍,但卻沒有來解貝里克的燃眉之急,反倒玩起圍魏救趙之計,帶領軍隊開向英格蘭境內的巴姆伯格(Bamburgh,位於英格蘭諾森伯蘭郡)。原來愛德華三世的王后在這裡,道格拉斯以為年輕的愛德華三世一定是兒女情長之輩,一旦攻下城堡就有愛德華三世好看的了,即使暫時攻不下,也能讓。進攻巴姆伯格一定會讓英國人掉頭南下以解貝里克之圍。
然而蘇格蘭人小看了愛德華三世的堅強意志,以及巴姆伯格城堡的堅固。愛德華三世認為蘇格蘭軍沒有足夠的時間修建攻城武器,而貝里克之圍已經快走到盡頭了。在停火協定到期後,塞頓仍然堅守不降,於是英格蘭人開始在城前豎起絞刑架撕票,第一個就是塞頓的兒子,英國人還對城裡喊話說,只要塞頓一天不投降,他每天都會看到城外樹杈上吊著一具人質的屍體。為挽救剩下人質的生命,萬般無耐的塞頓答應如果7月20日援軍還不到,就真正開城投降。
直到這時,道格拉斯才如夢方醒,拉著隊伍玩命的趕在7月20日前解圍貝里克。1333年7月19日,蘇格蘭人出現於貝里克城外,而英格蘭人此時正在哈利頓山(HalidonHill)上看風景。哈利頓山是貝里克西北2英里處的一座海拔一百八十多米的小山,山上視野開闊,可以俯視整個貝里克地區。因此以逸待勞的英國人倚山構築了防守陣勢,按照杜普林沼地戰役的成功經驗,弓箭手分布兩翼形成楔形佇列,中間是重裝騎兵和步兵。
蘇格蘭人也分成三隊,但道格拉斯還是老思想沿用長矛陣,斯特靈橋戰役證明長矛陣在對付騎兵方面占有優勢,但福爾柯克戰役和杜普林沼地戰役說明長矛陣在箭雨下脆弱至極。另外整個戰場的地形對蘇格蘭軍極為不利,他們除了要仰攻山上的英軍外,還必須穿過一塊空曠的沼澤地。結果蘇格蘭人在沼澤地損失大半,勉強衝到山邊的也得匍匐在地上向上爬,結果被英格蘭的步兵沖得七零八落,連滾帶爬地逃下山去,與後面的隊伍撞成一團,四散逃竄。
據說只有擔任殿後的羅斯伯爵(EarlofRoss)挽回了蘇格蘭的面子,所部人馬在戰鬥中從沒退縮一步,不過這支隊伍的最後結局是全軍覆沒。隨著羅斯伯爵壯烈犧牲,蘇格蘭人全面潰散,英格蘭騎士挺槍上馬,衝下山坡掩殺,以道格拉斯為手的五名伯爵以及一萬三千蘇格蘭人戰死疆場,而英格蘭方面據說僅僅損失十四人。
戰役第二天,絕望的塞頓打開貝里克的城門投降。此役對蘇格蘭的損失超過愛德華一世時的福爾柯克戰役,那次戰役蘇格蘭貴族參與華萊士隊伍的不多,戰敗後也多是被俘,因此在戰後蘇格蘭貴族勢力取代華萊士的民兵成為抵抗英軍的主力。而在哈利頓山戰役中,對抗英國人的主力就是蘇格蘭官軍,而結果更是大部分蘇格蘭貴族歿於陣中,使得剩下的殘餘貴族逃亡至深山老林,小國王大衛二世和他的英格蘭王后不得不因此流亡法蘭西。而蘇格蘭南部們的效忠信像雪片一樣飛到愛德華三世面前,他終於完成了他祖父愛德華一世征服蘇格蘭的遺願。

《布如特編年史<Brut Chronicle>》

杜普林戰役之後,蘇格蘭流亡貴族愛德華·巴里奧在愛德華三世的支持下,在蘇格蘭的斯特林自立為王。
然而,這位新王和他被廢黜的父親一樣不受歡迎,“還鄉團”發現他們繼續受到一致的孤立和敵視,12月,更在安南(Annan)遭到依然忠於布魯斯家族的勢力夜襲,損失慘重,不得不逃過特威德河尋求英格蘭人庇護。
為了說動愛德華三世出兵相助,愛德華·巴里奧這一次真是什麼節操名譽都不要了,不僅賣王權(以蘇格蘭國王的身份對英格蘭國王宣誓效忠),還應承割讓幾乎整個東南部領土。扛到了支持正統復位的大義之旗,簽到了正中下懷的勝利獎品,還受到最近勝利的激勵,愛德華三世覺得撕破臉大打出手的時機到了。
1333年4月,巴里奧“還鄉團”在前,大批英格蘭幫理不幫親的仗義之士在後,將位於特威德河河口的重要海港貝里克(Berwick)圍了個水泄不通。5月愛德華三世更是親自到陣,督導英軍加長加固圍城塹壕,切斷城市淡水供應,射殺牆頭守軍。貝里克守軍則在亞歷山大·西頓(Alexander Seton)爵士率領下英勇抵抗,但在城外近1萬大軍的晝夜攻擊下,還是漸漸不支,只有承諾如果7月11日不見援軍,就獻城投降,為表信用,西頓還特意送出了包括親生兒子在內的人質。
貝里克守軍苦戰之際,蘇格蘭王軍主力在新任攝政阿奇博爾德·道格拉斯(Archibald Douglas,Earl of Moray)指揮下,侵入了英格蘭諾森伯蘭,企圖“圍魏救趙”。可惜不管蘇格蘭人怎么燒殺鄉間,愛德華三世就是吃準蘇格蘭人不敢浪費時間攻堅城鎮,巋然不動。7月11日之約轉眼到期,西頓爵士眼睜睜看著城外豎起絞架,吊死他的兒子湯姆森·西頓(Thomas Seton),為了拯救剩下的人質和一城老幼,貝里克爵士又做出承諾,7月20日再不見援軍,一定投降,這個訊息隨後被傳給了還在諾森伯蘭的蘇格蘭護國公,他只能無奈地接受挑戰,折返全軍,奔向貝里克城外的英軍。
入侵蘇格蘭的英軍入侵蘇格蘭的英軍
7月19日,貝里克南方林間大道中,令守軍望眼欲穿的友軍身影終於出現,一個個援軍分隊前後開出綠林之時,城頭上都爆發出響亮的歡呼。當最終多達1萬3千人的蘇格蘭軍隊展開成4個巨大的方陣時,這一歡呼達到了頂峰。面對步步逼近的龐大蘇格蘭軍隊,軍力上略處劣勢的愛德華三世依然信心十足。這一方面源於他構築的有利戰略局勢,使得自己可以從容占領貝里克西北方兩英里處高度500米,俯瞰整個城鎮的哈利頓山(Halidon hill),盡得以逸待勞的地利。另一方面源於他麾下杜普林戰役的英雄——亨利.博蒙特和大衛.斯坦斯伯格,所編排的陣型:
每個英軍(下馬重騎兵)分隊(兩側),都配置了雙翅一樣(展開)的弓箭手(分隊)。兩軍交鋒之際,(弓箭手)釋放出如此密集的箭矢,(仿佛)陽光都為之遮蔽。(在箭矢之下)蘇格蘭人成千倒斃,僥倖生還者也驚恐異常,紛紛逃遁以保性命。
在地利和英軍第一次正式啟用的革命性陣型前,蘇格蘭人很快被導入了又一個更大的杜普林戰役悲劇。己方戰力貧弱的弓箭手很快被壓制,肩並肩挺進的四個巨型下馬重騎兵和長矛手方陣,暴露在英國人居高臨下的傾盆箭雨中,死命推進200多碼,攀上山坡,一路扔下成百上千的屍首。在重傷者的哀嚎中,和擋住去路的英軍下馬重騎兵兵刃相交,兩翼一度躲到後方的弓箭手也乘機再次冒頭,抵近攢射,蘇格蘭人很快無法招架弓箭手的力道和騎士的劍槍,被翻身上馬的英軍重騎兵直接衝下平原,攝政和諾絲伯爵(Earl of Ross)等6位伯爵先後戰死,全軍隨之總崩潰,勝利後的英軍點算人頭,只損失了:一位騎士,一位侍從(squire),以及幾名步兵。
戰役次日,絕望的貝里克守軍出城投降。鑒於蘇格蘭王軍精銳已經全部覆滅,愛德華三世任命亨利.珀西(Henry Percy,2nd Baron Percy)為督軍(Constable),與“蘇格蘭的合法國王”愛德華·巴里奧一起粉碎“國中叛逆”。愛德華三世自己迅速返回了國內,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上,一場史無前例的巨大戰爭風暴,已經露出了它猙獰的面容,與之相比,對蘇格蘭的戰爭實在太過渺小而微不足道了。
14世紀前期的英軍騎士裝備14世紀前期的英軍騎士裝備
由亨利.博蒙特和大衛.斯坦斯伯格等人在杜普林戰役中首次創立,愛德華三世在哈利頓山戰役中正式啟用的英軍新式陣型,搭配上這些傑出軍事家“制人而不制於人”的戰略戰術造勢,就構成了後來名聲大噪的中世紀英格蘭戰術體系的基本骨架。
具體到這兩次戰鬥,前者“準英軍”是靠孤注一擲的夜間襲擊和戰術機動奪得先手之勢,後者英軍是靠綿密的戰前籌劃和整體防務體系,預先就確立了自己不可動搖的戰略主動,然後才是為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英軍新式陣型坐擁卡口控道、居高臨下之勢,對徐徐推進的蘇格蘭方陣大開殺戒。
哈利頓山戰役
一言以概之,英軍的新陣型,固然具有讓弓箭手和下馬重騎兵互不干擾,各展所長的巨大戰術優點,但歸根到底,愛德華三世、亨利.博蒙特和大衛.斯坦斯伯格傑出的戰略戰術洞察力和預見性,是這個陣型能夠順利展開、以靜制動的大前提,而優秀將帥的天才預想要轉化為具體的有利戰略格局,英軍的戰略戰術機動優勢不可或缺,弓箭手機動能力的強化,也隨之成為了英軍新式戰術體系完善改進的首要方向。

戰役意義

哈利頓山是一些列偉大勝利的開始,而愛德華將弓箭手的長弓和下馬作戰的重裝騎兵結合起來的戰法也讓英格蘭在下一個世紀取得軍事上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標誌就是恢復歐洲大陸的安茹帝國。實際上從失地王約翰之後的幾代國王都是在英格蘭出生和統治,但他們畢竟還是安茹帝國的後裔,始終懷有恢復故國的夢想。而法國從約翰王手裡奪取了諾曼第、安茹、阿奎丹等大部分領土後,也一直準備席捲安茹帝國的殘餘領土,徹底把英國人踢下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