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創意美學課

哈佛創意美學課

《哈佛創意美學課》是天下文化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大衛‧艾德華斯 David Edwards

基本介紹

  • 作者:大衛‧艾德華斯 David Edwards
  • 出版時間:2020年7月17日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頁數:356 頁
  • ISBN:9789865535162
  • 原作品:Creating Things That Matter: The Art and Science of Innovations That Last
內容簡介
相信自己能夠創造重要事物,是有朝一日實現夢想的前提 培養「創造者七大美學維度」, 遵循「創造者循環」,讓創意發光發熱!每一天,我們都在發揮創造力:兒時搭的積木建築、滿紙充滿創意的塗鴉,早上寫的臉書貼文、編造一個善意的謊言。然而大多數我們創造出來的東西,對世界卻顯得不太重要。本書所談論的,就是如何讓創意在日常生活中順利誕生,創造出能夠改變世界、具有恆久價值的重要事物。本書介紹九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當代創造者,他們在注重短期獲利的「商業創造路線」與偏向文化及個人目標的「文化創造路線」之外另闢蹊徑,採用有如童年時期孩子般的勇氣犯難與探險精神,追求一條結合兩者的嶄新創造模式:「第三條創造之路」,透過開啟深刻的公共對話,最終創造出重要事物。要是我什麼想法也沒有,該怎么辦呢? 本書作者提出「創造者七大美學維度」與「創造者循環」三步驟,帶領你在今日的創意生活中,...(展開全部) 相信自己能夠創造重要事物,是有朝一日實現夢想的前提 培養「創造者七大美學維度」, 遵循「創造者循環」,讓創意發光發熱!每一天,我們都在發揮創造力:兒時搭的積木建築、滿紙充滿創意的塗鴉,早上寫的臉書貼文、編造一個善意的謊言。然而大多數我們創造出來的東西,對世界卻顯得不太重要。本書所談論的,就是如何讓創意在日常生活中順利誕生,創造出能夠改變世界、具有恆久價值的重要事物。本書介紹九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當代創造者,他們在注重短期獲利的「商業創造路線」與偏向文化及個人目標的「文化創造路線」之外另闢蹊徑,採用有如童年時期孩子般的勇氣犯難與探險精神,追求一條結合兩者的嶄新創造模式:「第三條創造之路」,透過開啟深刻的公共對話,最終創造出重要事物。要是我什麼想法也沒有,該怎么辦呢? 本書作者提出「創造者七大美學維度」與「創造者循環」三步驟,帶領你在今日的創意生活中,一步步鍛鍊商業美學思維,運用你源源不絕的創意,發想出改變世界的好設計! ★七大美學維度:熱情.同理心.直覺.天真.謙遜.美學智慧型.執著 ★創造者循環三步驟:構思 → 實驗 → 展示 各界好評推薦 艾德華斯提出一種新的(創新)模式,能創造出展望未來、真正有用的事物,而且在商業上具體可行。──《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如何將不同學科領域的人匯聚一堂,共創具有永續價值的事物,艾德華斯提出一個引人矚目的觀點,足以改變你對創新的看法。──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作者 偉大的事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能改變世界。本書會激勵你,使你能創造出偉大、美好且重要的事物,以及簡單、深刻又美麗的事物。是的,你能做到!──唐納.諾曼(Don Norman),《設計的心理學》作者 在這項迷人的研究中,哈佛大學教授暨發明家艾德華斯以一種大膽的創新方法,探索如何創造新產品和服務⋯⋯透過書中充滿啟發的提醒,讓我們對「創新」具有更多同理心,期盼透過眾人合作激發出更多產品。──《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有別於市面上的自助書籍鼓勵我們要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畢卡索或愛因斯坦,本書側重的是對創造性思維的探討和實踐,能給予創造者與商業主無限啟發。所有學校、企業、非營利組織、政府、天使投資人和製造商都務必閱讀本書!──喬舒亞.格倫(Joshua Glenn),《無聊拜拜》(Unbored)作者 艾德華斯巧妙的將藝術和科學融合在一起,帶領我們進行創造,為世界帶來有意義的創新,更為我們自身帶來深刻而有趣的愉悅。──艾倫.南格(Ellen Langer),《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作者如果你想了解這個時代的創造者和創造性思維,這本書很適合你!──霍華德.嘉納(HowardGardner),《發現7種IQ》作者 【內容連載】第一章 用美學創造改變世界(節錄) 在我心中,老爸的身影比其他人的爸爸都還要巨大,在成長過程中,他總是讓我驚嘆連連。記憶中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老爸牽著我的手一起走進地下室,花整個下午一同組裝火車軌道,讓玩具火車蜿蜒穿越那五顏六色的村莊。記憶中最好的滋味,莫過於老爸跟我坐在門廊前,由他示範如何邊吃蕃茄邊撒胡椒粉,我們就這樣大快朵頤,任憑紅色汁液從嘴角流下。當老爸看足球比賽時,我喜歡坐在他身旁,學著他對著電視高聲歡呼、瘋狂嘶吼。老爸熱愛教學,學生似乎就像是他的第二個家庭,這實在讓我有些擔心。每當他邀請學生來家裡,我總會仔細觀察他們,彷佛繼承老爸品格與言行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因此我總會透過貼身觀察,補足自己缺失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